郑文宏+马国良+孙珊珊
摘 要:作为丝绸之路北线上重要石窟之一的钟山石窟,留存了约万尊彩绘造像与数十通碑铭题记以及山门、牌坊、萧寺宫、七级密檐式砖塔、塔林、地宫、禅室、石崖墓等图像文字。这些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科学之考察及研究价值,所在的艺术风格和精典意义可堪为陕北石窟前列。
关键词:钟山石窟 石窟图像 三佛 华严三圣 千佛 罗汉 碑铭
前言
钟山石窟三号窟遗存了比较完好的众多圆雕、半圆雕、浮雕、纹饰和数十件碑碣题记,其既有雕塑(刻)艺术和书法碑刻的艺术品位;又为学者、专家考证与研究陕北宋辽金时期的石窟艺术史、宗教史、传播史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或佐证。本文初步对钟山三号窟现存的佛教文化与图像进行引发式阐述,以待有关专家和研究者作进一步的分类、综合地探讨立论。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安定镇东北约1公里的钟山南麓,距子長县(瓦窑堡)15公里。1986年12月成立钟山石窟历史博物馆。1988年1月13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钟山石窟的论著主要见于1980年靳之林《延安地区石窟艺术》,齐天谷《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1983年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延安宋代石窟艺术》,1985年王子云编《陕西古代石刻(1)》,1996年重庆出版社编《中国石窟雕塑精华?陕西钟山石窟》, 2000年李凇《陕西古代佛教艺术》,2008年王文权、姜敏《延安地区石窟艺术浅说》等。
2012年2月,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了《陕北地区钟山石窟艺术研究与资源开发》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一、钟山石窟考察概况
钟山石窟原称菩萨堂、大普济禅院、石宫寺、万佛岩寺等,是陕北地区现存已知最大的石窟群。窟中造像遵循《华严经》内容,有三身佛、胁侍菩萨、弟子、天王、罗汉、供养人、千佛、力士、金刚狮子、仰莲座、须弥座等。雕刻、塑造艺术表现手法高超,充满创造性,独具特色。经考察其分布情况如下:
(1)窟中央佛坛上的造像。(2)八根石柱上的造像。(3)前壁和门洞造像。(4)东壁和西壁造像。(5)后壁造像。
这些按时顺序、排列位置、造像图式多元地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信仰意义。
钟山三号窟依次用造像组合形式多角度地塑造了三世佛、四菩萨、六大弟子、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华严三圣、千佛众像、自在观音、地藏菩萨、十六罗汉、涅磐造像、五方佛等图像模式、造像风格和地域特色。与本题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在和中原北方地区的一些石窟及陕北其它石窟群比较之中,钟山三号窟在如下图像设计、营造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一)三世佛造像:
三号窟中央佛坛上的三世佛像,位于中间的是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于束腰仰莲须弥座上,左手平端伽裟,右手施说法印,形态端庄大度。佛像两旁侍立着弟子迦叶、阿难,在佛像的左侧为过去佛阿弥陀佛,也为结跏跌坐式;在佛像的右侧为是未来佛弥勒,也为结跏跌坐;过去佛和未来佛,两侧同样侍立迦叶与阿难。从造像风格、设置位置等方面来看,此组合造像应为同一时期塑造。
(二)华严的一佛二菩萨像:
从窟正门进去,可见佛坛下部的正前方有两尊菩萨像,左为骑狮的文殊师利菩萨像,右为骑象的普贤菩萨像,两尊菩萨均是头戴宝冠,坐于仰莲坐上。由佛坛下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佛坛上的释迦牟尼佛造像进行组合俨然构成了华严三圣像。
(三)地藏菩萨像:
钟山三号窟的前壁与后壁均出现了地藏造像龛,其分为上下两层,在上层龛内地藏菩萨坐于中间,头戴花冠,半跏趺坐,左手捧钵右手平胸;在龛上层的中间位置,身着袍,头戴冠,左手平放膝前,手托宝珠,右手平胸,手势与其它地藏造像类同。与陕北宋金名窟的其它地藏菩萨相比,钟山三号窟地藏形象稍有自身特点,其胁侍弟子也应传说而生。
(四)罗汉造像:
在钟山三号窟中,十六罗汉像镌刻于窟室前壁的中间门洞两侧,东侧有八身,西侧也有八身,每像高约55厘米。观赏该十六罗汉像,有倚坐闭目、神态安详者,有游戏打坐、威猛内俭者;有老成守气、面容泛活者;有怀抱小狮、貌似狰狞者;有结禅定坐、面相圆润者;有手持佛珠、愉悦伏虎者;有身披斗篷,面容肃穆者;有动态自由、托腮思索者;有手持如意、面露微笑者;有手持念珠、容貌安详者;其形态各异,颇呈脾性,众家纷呈,各有寄托。
(五)密宗图式造像:
由于子长县在北宋时期属于边塞地区,曾有安定堡之称,与西夏交界,不同民族在此地交往比较频繁。特别是文化传播、交流方面显得密切互渗,表现在佛教造像方面也是如此。在西夏人参与开凿的一些石窟中常见密宗造像是不足为奇。像钟山三号窟前壁的中间门洞上塑成的五身坐佛并列像,三号窟前壁上方五佛相对的中央佛坛东边佛的上部藻井梵文装饰,石窟前壁中间门洞过道两侧壁上方的大日如来坐佛像等,均不同层面地体现了密宗因素图式。
(六)涅槃图像:
从钟山三号窟的涅槃图像上可以初步发现其表现形式与艺术意图别于他处:三号窟东石壁有两幅涅槃图,发挥地表现了释迦牟尼入涅槃升天及周围弟子悲痛送别的场面,不同于宋金按佛涅槃时的记载和法式。窟的前壁上方呈现的佛涅槃像,在其头部上方塑造出佛陀得道升天的图像,可作进一步探究其与三佛等图像的关系。
二、钟山石窟碑铭题记
钟山石窟已发现的碑铭题记有三十余件,刻制的时间从宋起,经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
碑铭题记的种类可分为六类:
第一类为碑记。由官方与民间刻制,内容多为修建志记及功德名录。现存九通:
1.《孙公重修万佛岩寺记》。
2.《重修万佛岩寺建钟鼓楼碑记》。
3.《重修普禅寺记》。
4.《总昭方号之图》。
5. 《重修大普济禅寺记》。
6. 《重装万佛金容记》。
7. 《建万佛岩塔记》。
8. 《新建西方圣像碑记》。
9. 《重修普济禅院万佛岩记》。
第二类为造像题记。与造像同时刻制,内容有造像时间、造像内容、发愿、供养人信息等,其数量有30余件。其中,第三窟顶部的题记确证了此石窟开凿于北宋的信息。
第三类为经幢。仅存二件。形式为经幢,内容为记事文字,并非佛经。
第四类为纪游与唱和诗。此类题记数量最多,时间延续长,从宋至元、明、清。内容多为文人雅士游历于此所作或唱和诗文,较为集中地刊刻在主窟外壁,其中以明代题刻数量最多,反映出钟山石窟在明代一度中兴的状况。
第五类为匾额楹联。此类数量较少,时间跨度较大。内容为寺名、佛典法语和与佛教相关的成语。如“洞天福地”等。
第六类为器铭。此类数量希少,内容为民众祈愿词句,如在香炉上题“有求必应”等。
纵观陕北宋金石窟造像的艺术图式,可见钟山三号石窟无论是题材、内容、仰或是风格、样式,均能反映所在时间段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也多方位地显示了当时诸宗交融,诸派糅杂概况,其多元的人间化、民俗化,人性化趋势也在其中了。
基金项目:此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科研项目《陕北地区钟山石窟艺术研究与资源开发》项目编号:12JK1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