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摘 要:《寒夜》一文以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人民的真实生存状态为描写内容,向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本论文将细致地分析《寒夜》一文中所写到的读书人形象,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其生活困境。
关键词:《寒夜》;读书人;困境;命运
《寒夜》是巴金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其中对于小人物,尤其是读书人命运的关注十分突出。本论文将以《寒夜》中描写到的主要读书人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的读书人的困境与挣扎。
一、读书人形象
巴金说:“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①但读完文章我发现其实文中并非只写了读书人汪文宣一个人的生与死,可以说他的一家人都是读书人,就连他的朋友也都是读书人,尽管巴金没有全都仔细叙述他们的故事,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想象到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读书人的生与死。
汪文宣一家都是读书人,母亲从前也念过书,有读书人的傲气,在媳妇面前她也会自夸自己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人到了老年,反而尝到了贫苦滋味,成了一个二等老妈子;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教育系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抱负,想要办一个理想中学,想要拥有甜蜜的婚后生活,但现实的境况却是惨淡的,这两个读书人一个成了受人轻视的小公务员,一个成了银行里的“花瓶”;小宣也是一个读书人,他年仅十三岁,却少年老成,因为家境不好,没有什么营养而患了贫血,他虽是孩子,却让人在他身上看出了衰老,就连他的父亲也觉得在他身上寄托希望是渺茫的。汪文宣的大学同学唐柏青,曾经是一个文学硕士,有许多自己的著作计划,家庭也很幸福。但不幸家庭支离破碎,他整日借酒消愁,自暴自弃,最终死于非命。
二、生活境遇分析
在汪文宣生活的这个年代,时局动乱、生活困苦,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里充斥着物价飞涨、外敌侵入、空袭与警报、失业的威胁、阶级的压迫、疾病与死亡、统治者的欺骗等等因素,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加困苦。
(一)物价飞涨
汪文宣一个月工资是七千元,这个数字放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低的,但同汪文宣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物价比起来,这个数字显得实在是太少了。有一次母亲为他买了一只鸡回来,汪文宣便带着愁容说:“妈,这太花费了,我们哪里吃得起啊!”②而母亲却故作轻松温和地回答道:“我买的很便宜,不过千多块钱……”③从母子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物价高得是有多么的离谱,小市民们的生活是有多么的困苦。④
当时的物价是很高的,一只小小的蜡烛就要30块钱,而停电又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光是这一项的开支就不可小视。汪文宣的那一点薪水,还不得不拿出一千元分摊给公司周主任做寿,就连妻子过生日也不能买个蛋糕表示一下心意,去咖啡店也是树生给的钱。儿子小宣的学费更不是他能够承受的,光是学食费就要接近三万,物价高涨,学校还要求再补缴几千元。家里的衣物更是不敢拿出去给人家洗,只能由汪母来做老妈子的工作,汪文宣虽然心疼自己的母亲,但他也不能改变什么,他的工资应付家用尚不足够,花钱请一个洗衣大娘实在是雪上加霜的事情,更何况请人的劳务费又在不停地上涨。
(二)外敌入侵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在寒冷的夜晚里人们也不能放心入睡,防空警报总是会突然响起。开篇便是一次警报后的寒夜,小贩们在寒冷的街上交谈:“今晚上不晓得炸哪儿,是不是又炸成都,这们(么)久还不解除警报。”⑤持续的空袭与警报已经让人们感到麻木。日本人的步步进攻让人们人心惶惶,人们纷纷准备着逃难,而像汪文宣这样的人便同时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三)阶级压迫
在那个年代,读书人们的理想支离破碎,他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就连尊严也被人踩在脚底。唐柏青的妻子临近生产,想要向自己的上司请个假,可他的机关科长跟她合不来,故意捣乱不准他的假,以至于妻子难产叫他上百遍也无济于事,最终含冤而死。汪文宣的遭遇也与唐柏青相似,他在这个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做着一个小职员,工作几年以来一直小心翼翼,而当他第一次迟到时,“编辑部主任兼代经理周XX忽然在主任室里抬起头来,朝外面看,看见了他,也不说什么话,却露出一种轻视的表情。”⑥当他疲乏极了,想要伏在桌子上睡一觉时,吴科长严厉的眼光便老是停留在他的脸上,使他不敢偷懒片刻。这便是抗战时期读书人们的职场现狀,轻视和排挤让他们几乎“小”到了尘埃里。
(四)疾病与死亡的威胁
唐柏青的太太,怀着孩子本已经足了月,到医院检查却被医生打发回了老家,最终一尸两命。唐柏青被大卡车撞死,整个头都成了肉泥。钟老得了霍乱,很快便死去了。汪文宣患了肺病,时而咯血,但苦于无钱可医治,最终死去。在文中这么描写道:“那个医院是临时改设的,糟糕透了。一共只有两个医生,四个护士,二十张病床。现在收了三十几个病人。有的就摆在过道上,地板上,连打盐水针也来不及,大小便满地都是,奇臭不堪,病人还是在陆续送来……”⑦,疾病的突袭让人们措手不及,他们只能饱受折磨,无奈地等待死亡。
(五)统治者的欺骗
“等到抗战胜利就好了”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都曾经说过这句话,这是他们坚强生存下去的信念,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大力宣称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切都有办法,人民的生活都会好起来 。而真实的情况却是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困苦,难民反而越来越多;在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作者大言不惭地说中国今年来怎样在进步,在改革,怎样从半殖民的地位进到成为四强之一的现代国家;人民的生活又怎样在进步,在改革,国民政府有如何顺念到民间的疾苦,人民又如何感激而踊跃地服役,纳税,完粮……”⑧,这是一本歌功颂德的作品,统治者们大力地宣传者自己,欺骗百姓,可谓是谎话连篇。
三、结语
《寒夜》写出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的读书人们的生存境况,他们在阴晦、压抑无比的环境里生活,在每况愈下的日子里挣扎求生。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不能取得政治地位,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只能在煎熬之中一步步走向死亡。⑨巴金说:“我有意把结局写得阴暗、绝望、没有出路,使小说成为我所谓的‘沉重的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宣传抗战胜利后一切都有办法,而汪文宣偏偏死在街头锣鼓喧天、人们正在庆祝胜利的时候。我的憎恨是强烈的。”⑩作者有意的安排强烈表达出了对于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批判,展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虚伪,表达出了对读书人们命运的同情,对小人物的同情。
参考文献:
[1] 巴金:《寒夜》,《巴金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谢家顺、陆山花:《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寒夜><巴山夜雨>人物形象比较论》,《现代中文学刊》,2007年第2期。
[3] 尤克东:《“生存意识”与抗战文学──谈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北方论丛,1998年4月。
[4] 林科吉:《“家”的破亡与中国现代知识者的窘困──读巴金<寒夜>》,渝西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1卷第4期。
[5] 武彦君:《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二难处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6月。
[6] 巴金:《寒夜》,《关于<寒夜>》,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注:
① 巴金:《寒夜》,《巴金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03页。
② 巴金:《寒夜》,《巴金全集》第8卷,第601页。
③ 巴金:《寒夜》,《巴金全集》第8卷,第601页。
④ 谢家顺、陆山花:《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寒夜><巴山夜雨>人物形象比较论》,《现代中文学刊》,2007年第2期,第50页。
⑤ 巴金:《寒夜》,《巴金全集》第8卷,第420页。
⑥ 巴金:《寒夜》,《巴金全集》第8卷,第435页。
⑦ 巴金:《寒夜》,《巴金全集》第8卷,第674页。
⑧ 巴金:《寒夜》,《巴金全集》第8卷,第671页。
⑨ 林科吉:《“家”的破亡与中国现代知识者的窘困──读巴金<寒夜>》,渝西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1卷第4期,第89页。
⑩ 巴金:《寒夜》,《关于<寒夜>》,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