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应用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3-16 21:47罗庆跃刘白杨唐杰王晓芳林立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气工程人才培养

罗庆跃 刘白杨 唐杰 王晓芳 林立

摘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用人的核心指标,实施“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积极探索“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新机制。依据“社会需求+个性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按需培养+特色教育”的培养模式实现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电气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74-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逐年扩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绿色能源,节能降损”发展理念形成了广泛共识,电力行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如何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对电力行业电子化、智能化、低碳化引领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挑战,成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邵阳学院电气工程专业1975年创办于湖南大学邵阳分校的发配电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覆盖电力生产和运行两大核心内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特色,培养了大批电力行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今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邵阳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进行专业综合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挥优势资源,凝练专业特色”的总体思想指导下,构建了符合我院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两年来,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且成效明显。

二、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分析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先行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近年来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带来的电力行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电气工程专业在各地方高校遍地开办,各具特色。

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行业对熟练使用工程软件进行了电力设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激增。目前,受良好的就业前景驱动,地方高校电气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具有电气工程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也逐年递增,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立足于为行业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一定位日趋明确,但在转型过程中,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分析高校与社会的供需错位点,以指导专业综合改革的现实意义更大。

供需错位主要源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受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注重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薄弱,实践环节强调对理论课程的知识梳理和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的联系。不注重技能,一方面由于专业特点,单纯依靠学校投入改善实践条件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也会造成资源利用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师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如专业实验课没有独立设课,对学生该门课程成绩的影响有限,往往会忽略专业实验课的重要性,对企业实践的外延更加弱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是在所处工作岗位的工程实践中逐步锻炼提高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生“能干什么”成为企业用人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立足产教融合,构建“按需培养+特色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确保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凝聚专业特色,我院积极调研兄弟院校和企业单位,召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讨会,就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展开了深入研讨,最终确定了“强电为主,强弱结合,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和“坚持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立足电力行业,服务地区经济建设”的培养目标。据此模式,在改革中加强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创新训练,构建了“夯实专业底层理论基础,强化专业中层实践技能,锤炼专业顶层应用能力,培养专业全局创新精神”的多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贯彻“产教融合”,学校以电力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电气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以兄弟院校和长期友好合作企业为基础,积极探索校企“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依托丰富的校友資源,在湖南省内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合理布局,通过双方互设教育培训和研究基地、互派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电气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效支撑。

“按需培养+特色教育”的模式是针对企业和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身发展,根据企业对人才的总体需求和学生基于自身发展的个性需求,采用按需培养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职场规划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和引导。根据我院专业特色和优势,紧跟产业发展,实施特色教育,确保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走偏、不走弯”,最终形成闭环。邵阳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依据“按需培养+特色教育”的模式来实现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按需培养+特色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邵阳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创办在省内仅次于湖南大学,位居第二,邵阳学院深刻领会国家、省市关于电力能源的发展规划,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根据电力能源高效、绿色的发展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改革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整合社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完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以学生生源结构为依据的个性化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多模块化和专业技术系统化,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电气类专业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结合人才需求确定培养体系能力要求。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如电力生产企业和电力运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在针对社会需求进行大量前瞻性调研后,邀请行业资深专家参与制订。(2)对理论课程的体系进行优化。基于能力要求,对能力逐级分解,分析能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充分考虑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前瞻性与动态性,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4+1”应用型理论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综合实验课”模块)。(3)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创新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和电网实训中心等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4)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自学和自控力强的学生,制订企业学习方案。(5)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能力的师资队伍。我院与本地区乃至湖南省内的电力生产与运行企业和科研院所保持密切联系,依靠兄弟院校“对口帮扶”,企业科技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等平台资源,聘请资深博士、教授、专家和工程师来我系讲学,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并且每年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青年教师导师责任制”,签订培养责任状,召开青年教师培养座谈会。以期通过八学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学生热爱本专业,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具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2.坚持学生为本,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电气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要大力提倡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基于项目案例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加强综合、仿真、创新训练等;突出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环节。(1)优化教学内容。按通用、核心和拓展三个层级,对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分类提出不同要求。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上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充分体现针对性、先进性和现时性,学生要系统掌握。制定符合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根据行业知识特点的变化及能力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整合相关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要求,建立专业综合实验课,将专业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如随着新能源发电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绿色发电,节能减排”发展理念促使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更新,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原理》和《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中增加新能源发电、调节和并网等相关原理、操作、计算分析和设计制造等相关知识技能。以工程应用为纲,联合兄弟院校、大型企业编写教材,已编写完成并投入使用校内实训指导书1部,实习培训教材3部。(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和“机械式”教学,通过以启发、研讨为主要形式的现场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授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加强微课建设,将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发布到网络空间,大规模微课构成的专业知识体系为“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加强校内外的教学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在专业实验课程中,打破传统的依托理论课程的实验设置,建立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独立设课,独立考试,提高师生对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设备投入上,加强模拟实训仿真实验室建设,添置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相近的设备。以“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深层次互动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我院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选派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和校外举办的各类微课、慕课培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和微课竞赛,每年为学生申请世界大学城个人网络空间账号100个以上,积极资助教师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研究及教学模式探索。依托学校多功能录播厅已在部分专业课程中率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教学效果良好。目前已批准上线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已申请并批准了省级名师空间建设项目2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4项,校级慕课建设项目1项,累计开发并投入使用的教学资源1000余项,受益学生200余人。

3.围绕社会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面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大背景,学院以“现代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为指引,将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首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1)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将竞赛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此强化和提高技能水平。(2)资助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多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可作为多样化毕业设计(论文)。(3)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执业技能训练提供保障平台,与邵阳电力局等四家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4)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在实际项目中提高设备操作及软件使用的技能水平。如随着新建大型发电厂电机容量的不断增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难度,为此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一期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正在建设当中。将生产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实训,第二阶段为企业跟班实习,整体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受政策引导和环境要求,新能源发电在本地区发展迅速,为此二期实训基地重点围绕风力发电项目、太阳能发电项目、微电网运行与控制项目等实践模块建设,与企业对接,近两年为南山风电等一批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1)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为目标,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针对年轻学生思维敏捷的特点,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2)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电气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开放性实验有机结合,实验室要常年对学生开放,课内没有完成的实验课外接着做。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工程体验式、科技竞赛导向式、科研体验式、研究探索式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3)注重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开展多样化的毕业设计,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环节,通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协作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既完成了项目,也做好了毕业设计,还有利于学生就业。

五、结语

我院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实施两年来,成效显著: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项;多电源地区电网运行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邵阳学院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校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项目1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学生获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7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3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3篇,且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參考文献:

[1]李建奇.构建产教融合按需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

[2]周定文,谢明元,何晋.实施专业综合改革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

[3]汪新,吴新民,吴国志.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5,(02).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电气工程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