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锋 黄清子 李敏
内容提要针对陕西经济“追赶谁、超越谁,追赶什么、超越什么,怎样追赶、怎样超越”的问题,本文以“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的经济学基本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构建了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模型,依据理论模型设计了判断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而应用CRITIC赋权法计算出指标权重,选择大于或等于各维度权重均值的10个重要指标,依据全国不包括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的26个省(自治区)在这10个重要指标中的排名,确定陕西省追赶超越的对标省份;最后提出陕西经济怎样追赶,怎样超越的六条措施建议。
关键词陕西经济追赶超越多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5;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11-0054-12
一、引言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作出“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的科学判断,要求陕西“抓住难得历史机遇,锐意改革创新,拓展发展思路,把陕西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此后,陕西省内形成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指示精神,深入探讨“追赶谁、超越谁,追赶什么、超越什么,怎样追赶、怎样超越”的热烈氛围。
关于“追赶谁、超越谁”的问题,毛万春认为,“追赶超越”,首先要搞清“我是谁”“追赶谁”“超越谁”,使追赶有参照、超越有方向。①方玮峰认为“追谁超谁”就是追赶先进、超越中等:追赶先进就是追赶发达地区的水平;超越中等就是要超越全国平均水平。②罗林认为陕西实施追赶超越分为2016-2020追赶阶段和2021-2030超越阶段,到2020年,陕西的经济总量要与安徽、北京、上海等省市缩小差距;到2030年,陕西经济总量超过届时的北京、上海;居民收入超越届时全国平均水平。③现有分析与研究没有给出陕西追赶谁、超越谁的具体目标,仅有罗林给出了经济总量追赶超越的目标值。本文借鉴方玮峰关于“追赶先进、超越中等”的目标含义,将目前的某一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省(自治区)设定为追赶对象,将目前的某一指标高于陕西,且陕西“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省(自治区)设定为超越对象。
*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 “陕西经济迈入中高端水平对策研究”(2016KRM51)
① 《陕西省进一步落实追赶超越要求视频会议召开 毛万春讲话》,华商网,http://news.hsw.cn/system/2016/1110/533291.shtml.
② 方玮峰:《深刻领会系列讲话精神,助推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在省发展改革委集体党课上的讲话》,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www.sndrc.gov.cn/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1023523&chid=100160.
③ 罗林:《对陕西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的思考》,《新丝路》(下旬)2016年第3期。
关于“追赶什么,超越什么”的问题,乔军认为陕西实现经济追赶超越需要以质量为重要抓手。乔军:《建设质量强省 实现陕西经济追赶超越》,《中国品牌》2016年第6期。杜跃平认为陕西经济追赶超越应在保住增长速度的同时,从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力度、对外开放程度方面实现追赶超越;李刚认为陕西经济实现追赶超越需要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方式推动实体行业中的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外向度,走出去参与竞争;王强认为陕西经济追赶超越,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做好“三去一降一补”;继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高新技术等新产业。⑨B11《陕西经济社会如何“追赶超越” 看一看业内专家怎么说》,华商网,http://ehsb.hsw.cn/shtml/hsb/20170119/629552.shtml.王征兵認为农业应以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为目标。王征兵:《农业领域,陕西如何实现追赶超越?》,西部网,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7-01/22/content_14427616.htm.冯根福和王宏波分别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文化产业列为陕西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内容。⑩《西安交大“智推”陕西追赶超越发展大局》,西安交大新闻网,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72974.htm.罗林认为陕西经济应当从经济总量、居民收入、对外开放、城镇化、科技化五个方面追赶超越,并以GDP、居民收入、进出口总值、城镇化率、科技贡献率等为追赶超越指标。罗林:《对陕西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的思考》,《新丝路》(下旬)2016年第3期。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把经济总量、经济质量、对外开放、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作为追赶超越的内容,但是尚未设计这些内容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设计具有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系统性的追赶超越指标体系,以使“追赶什么、超越什么”具有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2017年第11期
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多目标体系研究
关于“怎样追赶,怎样超越”的问题,娄勤俭认为,陕西应当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以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以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以文化建设提升发展软实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发展基准。娄勤俭:《坚定发展信心 实现追赶超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陕西发展的重要论述》,《求是》2015年第15期。方玮峰认为“双创”是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助力,应当努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以构建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系统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方玮峰:《“双创”助力“追赶超越”新陕西》,《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27期。同时重塑产业新体系,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方玮峰:《重塑产业新体系 推动陕西“追赶超越”》,《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7期。雷宏振提出三点建议:推动产业升级,引导全产业重心上移,争取技术方面再上台阶;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推出有潜在市场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重视和发挥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开放市场、培育市场。⑨冯宗宪提出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协同发力实现陕西经济的追赶超越,把降成本和补短板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环节,将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把适当扩大总需求,扩大市场准入,扩大引进高水平外资和外智规模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环节。⑩薛健提出千方百计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运用网络技术重塑产业链、供应链,提高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用各种优惠条件留住人才;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积极鼓励企业家有更多作为。B11上述的分析与研究,针对陕西实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陕西经济怎样追赶、怎样超越的措施,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以“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的四个经济学基本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梳理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构建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模型,设计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四维度指标体系。然后应用CRITIC赋权法,采用能够覆盖全部指标的2013年不包括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的26个省(自治区)数据,计算出各个指标权重,选择大于或等于各维度权重均值的10个重要指标,依据全国不包括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的26个省(自治区)在这10个重要指标中的排名,确定陕西省追赶超越的对标省份。最后提出陕西经济怎样追赶、怎样超越的六条措施建议。
二、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
关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最具影响力的有克拉克(Colin Clack)的三次产业理论、钱纳里(H.B.Chenery)的标准模式理论、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的周期理论、霍夫曼(W.G.Hoffmann)定理、罗
斯托(Walt W.Rostow)的产业成长阶段理论等。李晓西:《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钱纳里、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总量扩张的过程,他们以人均GDP作为划分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据。Chenery H., Robinson S. and Syrquin M.,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克拉克、霍夫曼、罗斯托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结构的变化:克拉克应用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划分经济发展阶段;陈刚、金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研究述评》,《北方经贸》2005年第4期。霍夫曼运用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净产值比例的霍夫曼系数,采用制造业部门若干产业的增长率关系判断工业经济发展阶段;Hoffmann W.G., 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Gemany:Berlin Heidelberg,1965.罗斯托应用主导部门序列分析方法从经济有效吸收特定技术的程度和吸收顺序判断经济发展阶段。Rostow W.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Non-Communist Manifesto,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判断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已经从总量或结构的单一评价向总量、结构、质量、技术等多元化、综合性转变。尽管经典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只分析了单个指标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相关性,但是在阶段阐释中已经涉及到各阶段的产品类型、产品属性、技术更迭、产品数量等内容,涉及到 “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的经济学基本问题。本文将从这一经济学基本问题出发,依据发达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脉络,构建判断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70年代普法战争期间,是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轻纺工业发展阶段”。15-18世纪,英国及欧洲大陆西海岸各国的棉毛制品、玻璃、肥皂、书写用纸等手工工场不断发展;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促进了轻纺工业的机器化生产,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785年,蒸汽机代替了畜力、水力和风力,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四个维度分析轻纺工业发展阶段:①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产品主要为棉毛制品、肥皂、纸等生活消费品;②产品以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最终产品为主,销售地主要是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部分国际市场 ,资本投入少,周转速度快,利润率高;③珍妮纺纱机推动了机器的使用,蒸汽机技术提高了机器生产的效率;④蒸汽机时代的机器大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品总量,启动了经济结构从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变。
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到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是以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工业化第二阶段,我们将其称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866年维尔纳·西门子研制了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1876年奥托发明了奥托循环机,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1892年狄塞尔发明了压燃点火式发动机,由此驱动的电能突破和内燃机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推动了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石油、电气、化工、汽车等工业部门的生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钢铁、煤炭、水泥等产量迅速增加,大量投入到铁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四个维度分析基礎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①主导产业为资本密集型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产品主要为钢铁、火电、公路铁路等原材料、能源、基础设施;②产品以满足生产需求和公共建设的中间产品和公共产品为主,销售地主要为国内市场,资本投入大,周转速度慢,利润率低;③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动力可以异地传输,促进了机器大生产的升级,引发了电力、化工、钢铁等大工业的出现;④“电气时代”大工业生产效率的飞跃,扩张了生产总量,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70年代,是以重工业和加工组装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第三阶段,我们称之为“重加工组装工业发展阶段”。二战后,西欧、北美、日本等国借力于战后恢复所推动的大规模市场需求,竭力发展装备制造业。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逐步推动着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技术革命,推进了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化工装备,冶金装备,通讯装备等重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四个维度分析重加工组装工业发展阶段:①主导产业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装备制造业,产品主要为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飞机、汽车、轮船,发电与输变电装备、冶金装备、化工装备等;②产品主要是满足生产需要的最终产品,销售地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形成大规模的世界市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③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空间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与资本双密集进一步加厚了重加工组装工业的附加值;④经济总量随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再一次飞跃,经济结构呈现出更加高级的重加工组装工业特征。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 “后工业化时代”。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科学的迅猛发展,引领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的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生活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服务业比重加大,科技人员比重扩张,GDP总量膨胀。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四个维度分析后工业时代:①主导产业为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品、科学成果、技术专利、高端消费服务成为最富时代特征的产品;②产品是全方位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的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世界市场互相交织、互相依赖,合作与竞争并存,产品和服务呈现高附加值、高盈利率、高杠杆特征;③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制造是后工業时代生产技术的标志;④经济结构高端化,GDP增长率逐步平稳。
由此构建四维度视角下世界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世界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
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四个维度分析,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呈现为:①工业经济发展遵循从轻纺工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加工组装工业到后工业化时代的逐次提升的发展进程,产品随着主导产业变更而变化,生产特征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②生活消费品从低端最终产品向高端最终产品转变,工业品由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并且又在生产其他产品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产品。向低端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是指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但并未进入其他产品生产过程的产品,或者虽然进入了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但却并未被消耗掉的产品部分。再向高端最终产品转变,销售地从区域向国内、国际、世界市场转变;③蒸汽机技术、电气技术、电子技术、智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时代进步;④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重要指标选择
基于前述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模型,进一步构建陕西省经济追赶超越的指标体系。我们采用能够满足全部指标需要的2013年不包括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的26个省(自治区)的数据,计算指标权重;进而根据各维度指标权重的均值,选取了四个维度中权重大于或等于均值的10个重要指标。
1.指标体系
以“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和生产多少”的四个经济学基本问题为切入点,构建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指标体系。
“生产什么”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工业阶段和要素密集程度。①根据前文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各省(自治区)主导产业在轻纺工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加工组装工业的个数占主导产业总数的比重为依据,确定各省(自治区)的工业发展阶段。其中,轻纺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能源、原材料、房屋、交通、供水供电设施等;重加工组装工业主要包括装备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精密机械制造业等。②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创新,由于土地在生产投入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本文以劳动、资本、创新作为测度要素密集程度的要素。其中,采用从业人员数与GDP的比例表示劳动密集程度,固定资产投资与从业人员数的比例表示资本密集程度,采用R&D人员数与从业人员数的比例表示技术密集程度。Eli Berman,John Bound and Zvi Grilishes, “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Skilled Labor within U.S. Manufacturing:Evidence from the Annual Survey of Manufactur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9, no.2, 1994,pp.367~397;赵书华、张弓:《对服务贸易研究角度的探索——基于生产要素密集度对服务行业的分类》,《财贸经济》2009年第3期;姜意:《要素密集度与经济发展》,《管理世界》1989年第6期。
“为谁生产”表现为产品的物质属性和销售范围。①产品根据其物质属性,可划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一般来说,中间产品的利润率较低,最终产品的利润率较高。由于不同工业阶段均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因此本文通过判断每一工业阶段内增长最快的产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来反映产品属性。②产品销售范围,可划分为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世界市场。由于缺乏精确的区分国际市场与世界市场统计数据,本文以省内知名品牌数、国内驰名品牌数、出口额作为区分区域市场、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产品销售范围。
“怎样生产”的评价是考察生产的技术水平。衡量技术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产投入产出类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绿色生产率等,郭克莎、葛小寒等、王华等、Verspagen、Timmer等、Vandenbussche等、Chen等、吴英姿等、李斌等使用了这类指标;郭克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国际比较》,《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9期;葛小寒、陈凌:《国际R&D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王华、祝树金、赖明勇:《技术差距的门槛与FDI技术溢出的非线性——理论模型及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Verspagen B., “Converge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A Broad Historical Viewpoint,” Structured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vol.6, no.2, 1995, pp.143~165; Timmer M.P. and Szirmai 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vol.11, no.4, 2000, pp.371~392; Vandenbussche J., Aghion P. and Meghir C., “Growth, 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11, no.2,2006, pp.97~127; Chen Y. and Puttitanun 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78, no.2, 2005, pp. 474~493; 吴英姿、闻岳春:《中国工业绿色生产率、减排绩效与减排成本》,《科研管理》2013年第2期;李斌、彭星、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另一类是研发投入产出类指标,包括专利权申请文件数量、研发经费占GDP比重、技术成就指标等,范黎波等、李尚骜、吉亚辉等使用了该类指标。范黎波、郑建明、江琳:《技术差距、技术扩散与收敛效应:来自134个国家技术成就指数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李尚骜:《跨国收入差距的收敛性》,《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吉亚辉、祝凤文:《技术差距、“干中学”的国别分离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本文选取生产的投入产出、研发的投入产出两类指标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指标,构建“怎样生产”的指标体系。
“生产多少”表现为经济的总量和结构。经济总量是“生产多少”的直观表现。朱楠等、杜挺等、石凯等在其研究中分别应用GDP、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代表经济的总量。朱楠、郭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杜挺、谢贤健、梁海艳等:《基于熵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经济地理》2014年第6期;石凯、刘力臻:《包容性增长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1期。借鉴他们的做法,本文采用GDP、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表示国民经济产出。经济结构是不同产品生产的数量分布,是“生产多少”的重要指标。经济结构通常从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测度。高级化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高低,表现为经济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次转移的过程,通常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表示。合理化标志着经济效益的提升,表现为经济结构向科技化、规模化、外向化发展,根据任保平等、康英、李俊霖等的研究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具体以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与GDP的比值表示科技化,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规模化,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外向化。任保平、王蓉:《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康英:《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分析》,《 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15期;李俊霖、叶宗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4期。
综上,依据“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四维度设计的陕西省经济追赶超越的指标体系见表1。
2.指标权重
考虑到权重计算的数据可采集性,本文选取2013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各省(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各省(自治区)统计年鉴、2013年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品牌网http://www.china10.org/。后文中相关数据的来源与此一致,仅年份有变动,因此不再一一说明。应用CRITIC赋权法进行指标权重的测算。CRITIC赋权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综合的客观赋权法,它以指标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来综合确定指标的客观权数。采用CRITIC赋权法,计算出的各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3.重要指标选取
指标权重反映了指标的重要程度。“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生产多少”四个维度的指标权重均值分别为:0.0421、0.0508、0.0389、0.0348。本文以各维度指标权重的平均值为依据,选取出四个维度中权重大于或等于均值的10個重要指标(见表3)。
表3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重要指标
维度序号重要指标代码
生产什么1主导产业属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个数占主导产业总数的比例E22从业人员数与GDP的比值E4
为谁生产3省级著名商标数E104国家驰名保护商标数E115出口总额E12
怎样生产6R&D人员数E177专利申请授权量E18
生产多少8GDPE199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与GDP的比值E2210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E24
四、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多目标体系
依据最新数据的可采集性,表3的10个重要指标中有1个指标采用2013年数据,5个指标采用2015年数据,4个指标采用2016年数据。依据数据,排列出26个省(自治区)在10个指标中的各自位置。在每个指标中,排名第一的省份为陕西的追赶目标;排名处于陕西与追赶目标中间位置的省份为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紧随陕西的省份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
1.依据工业发展阶段和要素密集程度的追赶超越目标
主导产业中属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个数占主导产业总数的比例(E2)、从业人员数与GDP的比值(E4)是“生产什么”的重要指标。E2、E4分别采用2016、2013年数据。陕西及其相关省份这两个指标的数值与排名见表4。
主导产业中属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个数占主导产业总数的比例(E2)越低,表明工业化第三阶段特征越明显。从业人员数与GDP的比值(E4)越低,表明单位劳动的GDP产出额越高。表4显示,陕西的E2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1;江苏、浙江并列第1,是陕西的追赶目标;湖北、广东并列第6,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2的河北省,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陕西的E4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0;河北位列第一,是陕西的追赶目标;广东、浙江分列第5、第6,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1的新疆,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
2.依据产品销售范围的追赶超越目标
省级著名商标数(E10)、国内驰名保护商标数(E11)、出口总额(E12)是“为谁生产”的重要指标。E10、E11采用2016年数据,E12采用2015年数据。陕西及其相关省份这三个指标的数值与排名见表5。
省级著名商标数(E10)越高,表明产品的区域影响力越大。国内驰名保护商标数(E11)越高,表明产品的国内影响力越大。出口总额(E12)越高,表明产品的世界影响力越大。表5显示,陕西的E10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4;河南位列第1,是陕西的追赶目标;安徽、湖南分列第7、第8,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5的云南省,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陕西的E11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6;广东位列第1,是陕西的追赶目标;河南、河北分列第8、第9,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7的云南省,有可能以陕西作为超越目标。陕西的E12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7;广东位列第1,是陕西的追赶目标;江西位列第9,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8的贵州省,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
3.依据技术水平的追赶超越目标
R&D人员数(E17)、专利申请授权量(E18)是“怎样生产”的重要指标。E17、E18均采用2015年数据。陕西及其相关省份这两个指标的数值与排名见表6。
R&D人员数(E17)越高,表明科技人才越多。专利申请授权量(E18)越大,表明科技产出越大。表6显示,陕西的E17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3;江苏位列第1,是陕西的追赶目标;安徽位列第7,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4的吉林省,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陕西的E18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1;江苏位列第1,是陕西的追赶目标;福建位列第9,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2的河北省,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
4.依据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追赶超越目标
GDP(E19)、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与GDP的比值(E22)、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E24)是“生产多少”的重要指标。E19采用2016年数据;E22、E24采用2015年数据。陕西及其相关省份的数值与排名见表7。
GDP(E19)越大,表明经济总量越大。高技术产业利润总额与GDP的比值(E22)越大,表明经济结构高技术趋势特征越明显。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E24)越大,表明经济外向度越高。表7显示,陕西的E19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3;广东位列第1,是陕西的追赶目标;湖北位列第7,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4的内蒙古自治区,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陕西的E22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0;广东位列第1,是陕西的追赶目标;吉林、浙江分列第5、第6,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1的福建省,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陕西的E24指标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6;廣东位列第一,是陕西的追赶目标;广西、江西分列第8、第9,是陕西的超越目标;排名第17的湖北省,是陕西的潜在竞争对手。
五、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主要措施
GDP是经济发展的显性指标。2016年,陕西以19165.4亿元的GDP总量在26个省(自治区)位列第13,目标是超越湖北、追赶广东,实现GDP突破32297.9亿元、追赶79512.05亿元。但是提升陕西GDP,不能局限于提高GDP数值,而必须通过改善经济结构与提高经济质量来提升经济的“质”,从而扩张经济的“量”。要实现陕西经济总量的追赶超越目标,必须首先实现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的追赶超越目标。
1.强势发展高端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工业的基础和优势。陕西经济已经进入重加工组装工业阶段,主导产业中重加工组装工业占比40%,具有推进高端制造业的基础条件。陕西在航空航天、载重和新能源汽车、输配电设备、石油机械、机床工具等领域积蓄了研发和制造优势,具有提升制造业产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强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解决多数制造业企业停留在“微笑曲线”零件、加工制造、组装等中间环节的困境,是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的关键,也是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重要突破口。
(1)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既有优势,以西飞、航天四院六院、陕汽、比亚迪、西电集团、秦川机床等大企业为主体,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价值链、增强品牌竞争力。
(2)按照“提规模、有结构、强组织、走西口”的发展路径,坚决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改变“重加工轻开发、重生产轻营销”的传统发展思维,促使制造业企业从提供单一产品的模式向为客户提供产品、系统服务的模式转变,加速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延伸。
(3)实施大项目策略,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制造业中心,提升经济效益,增加辐射能力。
2.全面打造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不仅能够有效吸纳就业,更能提升经济质量。2016年陕西第三产业增加值8080.67亿元,同比增长8.7%,占生产总值的42.2%,具有优化提升的潜力。西安是科技、人才的集聚中心,其高新区已经形成以科技服务为主导,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和创意设计为特色的多元产业门类,具备了带动陕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基。全面打造现代服务业,能够弥补陕西文化旅游创新能力、科技服务配套能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养老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是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加经济总量的关键步骤。
(1)建设文化旅游业强省。坚持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建立以西安为枢纽,率南领北、承东启西的陕西旅游业连锁经营体系。以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两轮驱动”,以“旅游套餐”形式,基于省会西安的城市品牌和知名度,将西安构建成为陕西现代旅游业的枢纽,整合陕北、关中、陕南旅游资源,拉动食宿业、文化产品消费,带动陕西文化旅游业发展。
(2)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发展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服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孵化器,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
(3)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探索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推进以西安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体系建设,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健全省、市、县三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给予重点发展和贫困县企业绿色融资通道;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严控行业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
(4)以积极老龄化思维,率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老龄产业和健康产业。制定陕西省老龄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出台科技、金融、投资、土地等支持政策。发挥智力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养老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整机企业等孵化平台,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服务交易等创新手段,为养老服务机器人、智慧养老服务业、智慧健康服务业等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支持。
3.积极推进大企业战略
大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带动企業集聚、技术辐射的大齿轮,既是增加经济总量的主力,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排头兵。2015年,陕西共有11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比四川少187家;2016年,陕西拥有135个省级著名商标和52个国内驰名保护商标,分列26个省(自治区)的第14和16位。积极发展大企业战略,是陕西实现GDP追赶超越、经济结构高级化、经济质量高端化的重要措施。
(1)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充分发掘陕西的优势与潜力,以大项目为依托,加大招商力度;为大企业落户提供土地、资金、能源、人才等所需优质资源,吸引国际大企业、国内知名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总部或其分支机构落户陕西。
(2)培养本地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遴选、整合陕西大企业、大集团;开通加强产业政策指导、跨区域协调、重大问题帮扶等大企业、大集团的服务“直通车”;实施大企业目标考核、动态调整、督促检查等工作,鼓励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加快产业链向高位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规模和影响力。
(3)提高企业外向化程度。引导大企业在研发、制造、营销、管理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提倡大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研发、共享营销网络,竞合发展;吸引国际大企业在陕西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分销网络,同时积极扶持大企业集团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
4.坚定实施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坚持走创新道路是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陕西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和科技转化率却不尽人意,2015年,陕西R&D人员数为132545人,专利申请授权量为33350件,分别位列26个省(自治区)的第13、第11位。坚决实施创新驱动,能够吸引、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创造、应用更多科技产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陕西经济制约因素的关键。
(1)创建“双创”人才高地。采取特殊举措,加强企业与高校联合,整合高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资源,培养创新和创业人才;加强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培育氛围,构建舒适健康的工作配套区域,促进园区内企业员工间的交流联系,激发人才创新和创业能力;健全培养、引进、流动人才机制,增强创新、创业人才落户的各类政策保障;优化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知识成果产权分配等制度。
(2)切实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市场为纽带、产学研政一体化的科技资源统筹机制;用市场方式配置科技存量资源,完善陕西科技大市场,如拓宽科技融资体系、完善科技仪器交易共享机制等;集中使用政府科技增量投入,如提升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规划能力,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军民技术融合、鼓励军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技成果的发布、宣传、推介、对接、转移、转化等服务。
5.重点向西扩大开放
对外开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突破的动力。陕西经济缺乏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2015年陕西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10.455%,位列第16;出口额为921.083亿元,位列第17。“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建设为陕西对外开放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是陕西提升经济质量和数量的必然选择。
(1)加快“向西”开放步伐。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为依据,结合陕西特色,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建设向西突破的自由贸易区。积极探索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新模式,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营商环境。打造向西出口的装备生产基地,形成联合优势和大批量生产,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出口竞争能力;建立轻工业产品向西出口的集散转运基地,使其具有为东部轻工产品向西出售提供装运、仓储、流通、加工、调度等服务以及为西部国家进口轻工产品提供商品展览展示、检验检测、保税物流等服务的功能。
(2)抓好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文化旅游、金融合作五大中心,促进对外开放。加快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争取设立宝鸡综合保税区,将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向东”加强与美欧、日韩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以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以世界500强为目标,依托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组织促进国际产业合作。以文化促进开放,积极开展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文化活动。设立产业海外发展基金,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合作。
6.打造大西安与建设陕西城市群并重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我国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等级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城市群内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产业、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等的辐射吸纳、优化转移、相互补充功能,这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然而,陕西尚未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周边各省的等级结构合理的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等级结构极不合理,其特征是特大城市西安率领中等城市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及诸多小城镇,大城市缺位。2016年,西安、榆林、咸阳的GDP分别为6257.18、2773.05、2396.07亿元,宝鸡等4城市GDP在1000~2000亿元之间,安康等4城市GDP在1000亿元以下,其中杨凌示范区的GDP仅有118.98亿元。建设陕西城市群是形成良好结构、整体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打造大西安是建立陕西城市群的必要内容。
(1)打造“大西安”。建设覆盖或连带关中城市带诸多中小城市的特大城市西安,形成产业、产品与技术的原创性开发基地、国际化金融中心和商品要素大市场,吸纳东部地区和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产业转移。
(2)建设陕西城市群。着力打造中心城市“大西安”的同时,在关中、陕北、陕南培育3~5个大城市。以大城市建设要求为目标,推动宝鸡、渭南、榆林、延安、汉中、安康、商洛等中等城市发展,将其中优先成长的3~5个中等城市建设为大城市,培育为陕西城市群的副中心,形成经济“发展极”,承接大西安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产业、产品转移,并对周围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城镇发挥辐射、渗透和带动作用。
(3)发展众多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形成以西安为中心、以关中城市带为依托、以数个大城市为副中心的陕西城市群。通过合理规划与人口迁移,建立承接、配套大城市发展的经济“次中心”和“增长点”,形成沿大通道、国道、省道的多条经济“增长带”,承接来自大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转移,为特大城市、大城市提供完善的资源基础和辅助性产业支持。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