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双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000)
优质稿件来源向来是我社教材质量的重要支撑,也是我社坚持“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理念的根本基石,而优质的稿件来源于优秀的作者团队。工科教材作者团队是指高校中在教学一线或者科研一线具备工科学科背景、研究领域或教学领域与出版社教材出版方向、内容、和形式一致,并经常向出版社投稿的教师群体。工科教材本身的写作就比较困难,加之要升级为互联网+教材,其难度又有所增加,需要复合形的作者才能完成。每家出版社都需要相对稳定的作者团队,尤其是优秀的作者团队,优秀的作者团队需要编辑用心发现与培养。如何培养优质的作者团队,是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材在终端市场的一大特性就是排他性,也就是说学生在上一门课时,教材有且只有一本,要么用A出版社的要么用B出版社的,这对于教材质量要求就非常地高。学校的层次就那么几类,课程也很相似,教材同质化比较严重。如何突出教材的自身特色并让学校选用,是相当考验作者和编辑的水平的。好的作者团队就是教材的生命线。
作者是教材出版链接中最初的一环,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教材即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又要保证学生认识水平的适应性。因此作者团队通常从学校的一线老师中发掘,经过培养,让其创作,并将其编写的教材在同类院校中推广。其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及科研经验,可以体现在教材中,加之其了解最终用户(学生)的实际需求,因而可以提高工科教材的质量。一两位优秀作者是不足以支撑整个教材板块的,通常需要一个庞大的优秀作者团队来支撑整个教材板块。
优秀作者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系列教材的体例认同、写作风格的认同,以及对编辑的认可等,都需要慢慢培养。当这些作者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或者走向管理岗之后,就会有意无意的提高出版社的影响力,如提起一本教材,通常第一位被提及的是作者,然后就是出版社。因此,优秀的作者可以带动出版社的人气。同时作者在学术交流,课题申报以及会议发言等环节,大多会提及自己的著作,并提及的就是在哪家出版社出版的,间接地提高出版社的影响力。加之与比较熟悉的出版社合作顺手以后,还会推荐身边的人继续与出版社合作。
编辑与作者打交道不能仅限于稿件本身,还要利用其他时机培养作者。
在出版社庞大的工科教材作者团队中,文笔好、懂教学、能搞科研、专业知识渊博的全能性作者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作者都只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积累了大量的一线教学资料,例如讲义、课件等,也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但文笔相对较差,写作知识欠缺,经常被退稿。我社依托教学研讨会的形式,多次举办教材写作培训。涉及选题申报、前言写作、文字表达、章节划分、资料处理、图表应用以及“互联网+”教材创作等多方向的写作实质性内容。讲课专家均由我社一线资深工科编辑担任。每次会议均有近百名作者参加,全面提高了作者的写作能力,同时扩大了出版社在作者、读者中的影响力。
每年编辑部的编辑都会到高校进行书展和交流,通常会受邀请对教材出版以及信息化等内容对学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除了讲解教材编写的基本要素以外,还会讲解互联网+教材的写作技巧。讲解后还会有专门的答疑时间,与一线教师一对一交流,就出版相关的问题进行答疑和解惑。
每年举办会议和到学校做活动的次数是有限的,而且也都是短时间内面对一批人,覆盖率有限,这样,一个长时间接受咨询和答疑的机制就十分的必要。我社编辑与作者基本上建立了邮箱、QQ、微信、电话等全方位的沟通途径。通过热情、及时的回复,与作者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终成为出版社忠实的作者团队。
在稿件处理过程中要培养的作者通常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老作者要培养新技术,一类是新作者要培养写作习惯。在“互联网+”教材的创作过程中,对于老作者来说是新的技术,需要指导作者如何按照要求提供素材资源,如何对资源进行处理;对于新作者来说,是先从写作上的体例结构、图文处理入手,基本问题解决以后,再培训“互联网+”教材的处理技巧。
在稿件审读过程中,会发现作者的写作水平有明显的差异,作为工科教材编辑要能从大量的稿件中海选出有培养价值的作者,并有意识地往核心作者团队上培养。对于这样的作者,编辑要耐心地分析稿件中的问题,并指出可以提高的地方,经过几次交稿与改稿的磨合过程,其写作水平会明显有提高。笔者有一批核心作者都是这么培养起来的,并且成为忠诚的作者团队。
高校的课程设置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所调整,可以提前布局的新兴专业,比如前几年的物联网专业,我社与物联网专业研究比较前沿的军队院校以及邮电类院校合作,提前组织编写了一套专业教材,在专业大范围开课之后,这批教材获得了用书学校的一致好评,称其及时好用。因此在与作者的沟通中,要把关于新兴课的消息与之分享,提前策划新的选题。
编辑与作者是合作伙伴关系,一定要关心、尊重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长远地合作下去。
培养一个成熟的作者不容易,就算是只做一种书,也可以二版三版,只要有市场,就要坚持修订下去。长期合作,就要善待作者,多为作者考虑。如及时通知教材销售情况,及时结算稿费,及时处理作者所需证明材料,在适当的会议上邀请作者发言,重点作者每年至少面见一次,等等。一定要多花心思经营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一定摆正自己的位置,编辑与作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即不能趾高气昂,也不能低三下四。在与作者沟通的环节中,针对稿件修改意见的邮件是一项重要工作,通常会分为几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先肯定稿件的优点,选题之所以能通过,一定是有其优点的。对此,通常会说稿件整体构思合理,结合紧密,案例选择适当等,编辑应多赞美和肯定稿件的优点。第二个模块,指出稿件中的问题所在,并且明确问题的类型,出现的位置,并给出可行的修改方案,这样作者能虚心接受。第三个模型,通常是祝福语,近期是节日的,就写节日快乐,如果是平时的日子,就合作愉快等,这样会使作者感到亲密,更易容配合编辑做修改工作。
[1]郭红明.论稿件退修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互动[J].编辑学报,2015,27(1):24.
[2]林建.浅淡科技编辑的作者资源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3,(4):61.
[3]杨继成.论高校学报对在校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J].编辑学报,2005,17(1):60.
[4]陈丽.期刊编辑如何管理作者资源[J].传播与版权,2015,(5):40.
[5]王惠.学术期刊作者群的开发及生态维护[J].中州学刊,2013,(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