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兵
(湖南省南县茅草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湖南 南县 413209)
水稻原产于我国,是国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开始种植水稻,而今全世界有一半人口都以水稻种植后得到的大米为食,其属于直接经济作物。中国水稻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产量占据50%以上,提高水稻的产量与质量,优化水稻种植效益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水稻种植现状主要是以矮秆水稻和杂交水稻为主,采用旱育秧方式来改进水稻性能,提升水稻产量。在农户近年来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很多可以生产多季稻的地区逐渐开始种植双季稻或单季稻,辅以其他经济类作物的生产,直接导致了农耕地的单位面积水稻种植效益产出减少,加之农户自身科学种植技术水平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单位亩产产出量,致使单位亩产的整体种植效益提升有限。在水稻栽培全程中如能推及精细化耕种,
结合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应用,水稻的种植效益将会有显著提高。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紧缺,持续提高作物单产,同时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水稻的种植产量与种植效益的提升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做好效益提升的首要工作就在于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的提升重点在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水稻的生长周期规律展开针对性的种植计划。
民谚说:“秧好一半禾”,意在说明水稻秧苗健壮是增产的基础,与禾苗的培育同等重要。水稻的生长非常快,从种子到抽出幼芽的两三天时间内要重点关注适宜气温的营造,幼苗发芽最低温度是10~12℃,最适28~32℃,应宣传指导农户在科学合理的温度下进行育苗工作。
培育多蘖壮秧需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是播种时间的选择,如果是种植双季稻,需要考虑全年光照等情况,确保两个季节的种植自然过渡又不影响到水稻的完整生长周期,以免发生劳而无功事倍功半的情况。其次是在育秧的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数据规划,根据土地不同肥力水平确定栽培密度,一般肥力田块采用(8+3)*4的种植规格,每亩栽培2.7万丛左右,高肥力田块栽培密度可达3.3万丛,贫瘠田块以2.5万丛为宜;单丛的兜数也因因地制宜,过疏浪费肥力水稻单位亩产产出量不饱满,过密则秧株发育不良同样不利于水稻亩产种植效益的提升;要在多蘖壮秧的培育阶段就以穗大粒多、粒大为目标,达成优质、高产的目的。
在秧苗进入成长期,需要时时查看生长情况,提早拔除杂草、预防虫害为宜,其中虫害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的指导下,主要的防治方式为施打农药,针对主要虫害如稻瘟病、稻飞虱等做重点防范,在水稻生长的不同周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重点施用农药,从而确保水稻穗株的稳健生长。
提升水稻栽培技术能够提高水稻种植的质量,为水稻的高产做了前期性的技术积累和优质农力资本的储蓄,在围绕高质、高产的水稻种植效益的目标下,提高水稻种植效益还需要从优化选品和精细化田间作业管理着手。
目前水稻选品上,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农户一般依据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来选择水稻品种,由于缺乏广泛的水稻种植专业知识及多品种的实践操作,不敢“尝新”,往往都是同一地区多年多户都普遍选择同一水稻品种,既不利于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及时更新,也易造成一旦出现病虫害即大面积传染的风险,因此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土壤、气候、水文等客观条件给予农户选品指导,降低育种阶段的盲目性。
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10~130天,需要历经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应根据三阶段不同生长需求开展精细化的田间作业管理,更有利于提高单位亩产种植效益。
在营养生长期,主要目标在促进分粟和争取多穗,在花粉形成的生殖生长期,主要以壮秆大穗为目标,进入抽穗至成熟期,则以粒多、粒满为目标,因时所需制定施肥壮秧壮穗计划。
在第一阶段中,底肥的肥量要足,肥料到位,以综合性化肥为主,整田前一次性施入,从而使得肥、土、水相互交融,促进肥料的有效吸收,减少物理性浪费。在第二道追肥时,以氮素化肥为主,用量不宜过多,但要注意禾苗生长对肥料的需求,营养生长期,最好在插秧后的10~15天内施入,生殖生长期,则宜相对较多一些肥量施入巩固禾苗生长,长穗长粒成熟期,最好在抽穗前一周内施入,施肥量可适当减少,保持住基本肥力供应即可,促使穗稻结果穗满、粒多、粒大。四个不同时期的施肥原则还应以根据当地实际的土壤和水稻品种而异,土壤肥则施肥少,土质瘦则施肥多,总体按照田块肥力适中的原则即可。
水稻种植是一个系统性闭环,每一环节都决定着下一环节的直接收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重点在栽培技术的科学有效应用,也在细化了的环节管理。注重每一个环节的最大值产出,总体上就能达到更大化的种植效益产出,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理应也重视起来。
种稻之前,必须先确保稻田土壤翻整及时,过早土壤又会返回结块,过晚土质来不及疏水通透泡养不到位。在早期的整地环节,农户一般采用兽力和犁具犁田,土壤经过粗耕、细耕和盖平三阶段基本已经松软到位,如今基本已告别人工方式,采用了机器整地,则更应把控好时间节奏,让土壤的各方面性能更好达到发挥。
插秧的过程要注重插秧日的气候因素,确保秧苗的存活率。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则不适宜插秧,否则秧苗会被打坏,农田单位面积亩产植丛不足影响效益产出,重新补秧又不利于同一田块的秧苗培育管理,不能让每一株禾苗达到最佳收割周期,也会间接影响到效益产出,因此应尽量选择在天气晴好的时日尽快把整一片区的插秧移栽完成到位。
水稻的生长对土壤肥力的需求一直很旺盛,这一过程也需要水的及时灌排到位,根据禾苗生长的不同周期,对水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也需根据水稻生长的三个周期在插秧后、幼穗长成时、抽穗开花期加大水分灌溉,平时注重晒田,确保秧苗落根扎实,穗浆饱满,从而长成根茎壮实的禾株,结出穗大粒多粒大的果实。
当稻穗金黄饱满、沉甸有力时,可以开始收割了,此时稻穗与稻茎皆完好无损,及时收割能预防意外造成无谓浪费,避免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收割及时能保证稻穗的最大化收成,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种植效益产出,应重视把好最好一道关卡,为一整年的辛勤劳动划下喜悦的乐章。
水稻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户安居乐业的重要物质保障,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在美丽新农村的阔步迈进中,不断提高水稻栽培技术和种植效益,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推进相得益彰,各自交相辉映,最终作用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李少林.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31):274.
[2]薛亚光.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马云.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2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