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婷婷
(山西水投汾河水务有限公司)
水是地表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组成要素,对万物生存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山西省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东部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紧缺,年降水量较少且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地表径流多为过境水量开发利用困难,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作为我国的“煤炭之乡”,全省高强度的煤炭开采,不仅造成了地表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省面临着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双重窘境,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在日益紧张的有限水资源形势下,保障水资源支撑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需求,已成为全省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山西省地处我国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东部,南北长约682 km,东西宽约385 km,总面积15.67万km2,辖11个市119个县(市、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气候易变气温不稳,夏季炎热多雨且多暴雨,秋季凉爽短暂温度适中,冬季相对漫长寒冷干燥。全省四面被太行、吕梁、五台、中条等山脉环绕,地势上东北高、西南低,地类上山地多、平川少,呈现“千沟万壑”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和植被种类丰富多样,土壤类型上有最为广泛和最为主要的褐土以及其他一些干旱草原栗钙土、灰褐土等,植物种类上有2 700多种维管植物遍布全省各地,野生植物较多,但总体植被覆盖率较低。
山西省河流众多,共计有1 000余条。从流域面积来看,将近一半左右为100 km2以下的小河,有53条1 000 km2以上的大河,有5条10 000 km2以上的特大河;从降水量和径流量来看,全省河流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夏季降水多时径流量大,冬季降水稀少径流量小;从所属水系来看,依据流向不同大体可以分为海河水系和黄河水系,二者流域面积分别为59 133 km2(占比38%)和97 138 km2(占比62%),隶属的较大河流分别有81条和142条,其中,隶属黄河水系的汾河纵贯山西南北,是其最大河和“母亲河”。
据2016年底人口统计,全省常住人口3 681.6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2 928.3亿元,人均地区国民生产总值35 199元。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72.08万hm2,粮食产量1 318.5万t。
山西是水资源较为缺乏的省份,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天然降水。据资料,1980-2000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9.3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72.9亿m3,降水入渗补给量79.5亿m3,重复量43.1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83.97亿m3,可利用率76.8%,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51.87亿m3,地下水可利用量50.9亿m3,重复量18.8亿m3。
全省河流天然水以重碳酸盐钙质水为主,属中等矿化度,为微硬水。近年来,由于河川径流量逐渐减少,河水的自净能力降低,加之入河废污水排放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河流水质恶化,主要污染物以有机类为主。
根据GB/T14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全省目前出流量较大的13个岩溶大泉的水质评价结果如下:符合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水质标准的岩溶大泉个数分别为2个、4个、5个和2个,说明部分泉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调查,多数情况下,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体来看,全省山丘区地下水质量较好,盆地地下水质量相对较差。
按照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40%为高开发利用区。根据山西省水资源管理中心的相关评价结果,目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6.5%,其中海河流域为45.4%,黄河流域为47.2%。全省1990-2000年,年均地表水实际开发利用量为26.75亿m3,开发利用率为38.8%;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38.1亿m3,开发利用率为45.3%。由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下水实际开发利用率高于地表水实际开发利用率,全省以及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均属高开发利用区,地表水还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水资源总量、年降水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具体而言,降水量多的年份,农业灌溉用水量会同步减少,其他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便会增加,水资源承载力便会相对增高;总人口越多,城市化水平越高,水资源压力就越大,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就会相应降低。
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水资源保护、节约的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有了较稳步的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日益增加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但是,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总体而言,全省的水资源承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到各市:忻州、晋城、吕梁3市水资源承载力较高;朔州、阳泉、长治及临汾4市水资源承载力一般;运城、晋中、大同3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省会太原市水资源承载力最低,已基本没有开发潜力。因此,需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拓展水资源供应渠道。
政府相关部门应多管齐下,以开源调水为重点,建立能够支持山西可持续发展的供水保障体系。首先,增加外调水量是解决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积极寻求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早规划、科学调度、合理配置,适时推进相关工程从水资源相对丰裕的区域调入。其次,要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率。相比于地下水资源,全省各地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蕴含潜力较大,要通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地表水和泉水,提高地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率。第三,积极开发空中水资源。未来,要注重研究气候变化规律,注意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协调统一的人工降雨作业能力,最大程度地稳定提升其水资源供应能力。
水资源本身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但这种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鉴于目前全省地表水资源及地下水资源均受到了不用程度污染的实际,一定要注重预防控制水体污染,同时加大已污染水体的治理力度,有效改善水质。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一是要严格审批制度,坚决禁止在水源地附近兴建高污染型工业企业;二是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实时监测,构建水资源防污预警机制;三是农业上要注重使用低毒、低残留量农药,尽量少使用化肥,预防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在水资源治理方面:一是要严格取缔或关停污染水体严重、治理无望的工业企业;二是要加强资金投入,下大决心加强对水资源污染状况的治理,如兴建更多的污水处理厂及设施,在推进污水资源化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三是对水资源防治监管不力的主体严格问责,以法制和行政双重手段,保障水资源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以山地丘陵为主体,水土流失严重。为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一方面,要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多种措施持续综合治理开发,提高治理程度和植被覆盖率,整体提升生态功能;另一方面,要调整大农业生产结构,注重研究不同生态型区域“粮、林、草、果”类土地利用的合理配比,充分发挥资源潜力,使养水与节水协调发展。
首先,节约工业用水。山西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水资源需求量大,污染严重。未来应积极推行先进技术与生产工艺,尽最大可能实现污水“零排放”;加强工业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提高污水达标率和循环利用率,使污水、废水资源化;提高纺织、造纸等高耗水产业准入门槛,培育、扶持电子信息等低耗水产业发展,以减少新鲜水用量和排污量。其次,节约农业用水。应注重从输水到灌溉各个环节的全面节水,积极开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工程建设,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资源损耗;调整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农作物种植比例,以现代旱地农业代替传统旱地雨养农业;采用喷灌、滴灌、管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措施,逐步淘汰传统渠式灌溉方法。第三,节约生活用水。大力宣传动员,要求全民积极参与到节水活动中来,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强力推进低用水量的节水器具使用,实现家庭用水微量化;积极尝试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如用洗菜的水浇花,用洗手洗脚水冲厕所等等。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全省各地均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要注重建立科学的水价管理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源管理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节作用;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以身作则,增强水资源管理意识,促进水务工作的高效一体化管理;根据持续发展要求,修订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违规排放废水者的严肃问责处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促使人们在享受水权的同时,承担水资源保护、节约等应尽义务。
山西省水资源总量偏低,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研究表明,“开源节流,防治结合,注重管理”将是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战略思路。我们深信,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未来山西的水资源承载力将会逐步提高,能够适应并满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