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宇
(晋中市环境监测站)
晋中市地下水可分为松散类孔隙水、碳酸岩类裂隙岩溶水、碎屑石裂隙孔隙水和碎屑岩灰碳酸岩裂隙岩溶水四大类,城区水源地主要是碎屑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2011-2014年间,晋中市城区地下水监测点位为晋中市委宿舍自备井。该自备井水属于承压水系,井深126 m,水位70 m。2010年9月,原自备井报废,在距原井位约15 m处新打一井,井深406 m,水位90 m。按照晋中市城区第一批关井压采实施方案,晋中市委宿舍自备井于2014年12月封井。
每年监测两次,枯水期(6月)、丰水期(9月)各一次。
主要监测指标为: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总大肠菌群、挥发酚、铜、锌、硒、砷、汞、铅、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硝酸盐、亚硝酸盐、铁、锰、井深、水位共25项。
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指标详见表1。
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1)监测井水质类别评价。某监测井地下水质量类别评价,是根据一次或多次监测的必测项目浓度平均值,按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
式中:L——监测井的水质类别;
Li——第i项目的水质类别。
(2)单个监测井主要污染物。单个监测井地下水质量均达到Ⅲ类时不评价主要污染物;超过Ⅲ类时,超标项目中污染指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物。
式中:Pi——i项污染指标的污染指数;
Ci——i项污染指标浓度的平均值;
Ci0——i项污染指标的评价标准值。
(3)水质污染程度定性评价。监测井的地下水质污染程度的定性评价方法,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根据F值,按表2指标划分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指标评价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
式中:Fmax——单项组分评价分值中的最大值;
n——项数。
其中,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根据各单项组分类别,按表3规定确定。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
表2 地下水质量级别评价表
表3 各单项组分评价分值表
(1)类别比例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不评价整体水质类别,只用各类别的监测井数比例进行评价。
(2)污染程度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污染程度的定性评价方法,采用点位平均分值F法评价。即:先按水质污染程度定性评价规定的方法,计算各监测井的综合评价分值F;再计算区域各监测井的算术平均综合评价分值Fa。
(3)水质达标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地下水水质,即有一项指标值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限值,就认为本监测井超标。
评价区域内按达标率或超标率评价地下水的达标情况,计算方法为:超标率(%)=超标井数/监测井数×100%
(4)区域地下水主要污染物。区域地下水主要污染物按综合污染指数法确定,区域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最大的前三项为主要污染物。此综合污染指数,是同时考虑区域范围内各项目的平均污染指数和项目的超标率两个因素。
式中:Pia——i项目区域平均综合污染指数;
Pi——区域内监测井i项目平均污染指数;
pij——第j个监测井的i项目的污染指数;
Ei——i项污染物在区域内的超标率;
m——参加评价的监测井数。
对同一监测井或区域的地下水水质,与前一时段和前一年同期比较,评价水质变化的程度。评价指标和方法如下:
(1)类别比率(%)或超标率(%)定量比较。直接用评价区域的不同时段的水质类别比率或超标率进行比较,并用统计图和表格表征变化趋势。
(2)综合评价分值F定性比较。若F值在同一个分级内变化,定义为水质基本不变;若F值在五个分级中任两个分级内变化,则定义为明显变化(变好或变差)。
根据2014年监测资料:晋中市委宿舍井水质类别为Ⅱ类,水质状况为优良(F=0.73)。
据2014年监测资料,晋中市委宿舍井水各单项指标统计结果详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监测项目的单项指标均达到了《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根据监测资料,比较2013年与2014年晋中市委宿舍井的水质状况:F值均为0.73,说明水质级别为优良,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水质类别同为Ⅱ类,与上年比无变化;从单项指标达标率来看,各项指标均为100%,与上年比无变化。
根据4年的监测资料,晋中市委宿舍井水质的综合评分值与水质类别、达标率情况分别为:2011年,F值为1.45,水质类别Ⅱ类,达标率100%,总体水质良好;2012年,F值为2.15,水质类别Ⅲ类,达标率100%,总体水质良好;2013年,F值为0.73,水质类别Ⅱ类,达标率100%,总体水质优良;2014年,F值为0.73,水质类别Ⅱ类,达标率100%,总体水质优良。比较分析4年间的水质情况,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说明无增加新的污染。
地下水是许多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对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实地选择点位的连续监测情况来看,晋中市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人们的地下水保护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全市的地下水保护状况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能力,创新地下水管理模式,应在采取制定全局防治规划、确定重点防治区域、控制污染源等措施的基础上,建议加强以下工作: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重点是控制污染源,故首先要有效地切断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途径,。
为了保护城市供水水源的地下水免受污染,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居民点、厂矿企业布置在远离含水层补给区的下游方向。
大力开展水源保护和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取水用户节约用水的自觉性,从而形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水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