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地区无乳链球菌感染在孕妇和新生儿患者中的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2018-03-16 02:39颜丽香刘惠敏曾小琼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东5170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5期
关键词:无乳生殖道链球菌

颜丽香,刘惠敏,曾小琼(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东517000)

B族链球菌又称为无乳链球菌,一般定植于人类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尤其是定殖于妇女泌尿生殖道中[1-2]。自1970年被人类发现以来,无乳链球菌已经被认为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其死亡率高达60%[3]。无乳链球菌虽然为条件致病菌,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人体致病,但伴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开放及试管婴儿的实施,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高龄产妇及妊娠糖尿病、巨大胎儿、多胞胎及早产儿等病例,这大大加大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可能性[4-6]。由于绝大多数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与母子之间的垂直传播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围绕着孕妇围生产期这一特殊时间段行无乳链球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为临床提供科学的治疗依据,对进一步阻断无乳链球菌在母婴之间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7-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分离培养经鉴定为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其中孕妇组72例和新生儿组64例。孕妇组中,所有孕妇均来自住院产科,年龄18~47岁,送检的标本包括阴道拭子、胎盘、盆腔积液、血液、脓液及后穹隆穿刺液。新生儿组中,所有病例来自新生儿科,年龄11 h至11 d,送检标本有血液、脑脊液、咽拭子、痰,其中包含38对母婴标本。

1.2 仪器与试剂 细菌鉴定仪为法国梅里埃全自动鉴定及药敏测试仪,药敏试剂条为配套的药敏板,CAMP试验所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为ATCC25923(购自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血平板为江门凯林血琼脂平板,培养箱为上海一恒生化培养箱。

1.3 检测方法 临床标本接种在江门凯林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18~24 h后,观察菌落形态,选择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有乳光、圆形、β溶血的菌落,部分菌株无β溶血环,使用3%过氧化氢进行触酶试验,对结果阴性者进行CAMP试验,指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仪器鉴定:将可疑菌落溶解于2 mL 0.45%生理盐水中,使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鉴定及药敏测试仪进行菌种鉴定。CAMP试验与仪器鉴定均符合者确认为无乳链球菌。将菌落稀释到0.5麦氏单位后行药敏分析,药物敏感性判定均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2010年标准进行,分为敏感(S)、耐药(R),耐药率=R/(R+S)[9]。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孕妇和新生儿组无乳链球菌分布情况 共分离培养出136份被鉴定为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标本,其中孕妇组为72份,新生儿组为64份。在孕妇组中,61份(84.7%)为产妇胎盘拭子,7份(9.7%)为阴道分泌物,1份(1.4%)为后穹隆穿刺液,1份(1.4%)为脓液,1份(1.4%)为盆腔积液,1份(1.4%)为全血。在新生儿组中44份(68.8%)为咽拭子,17份(26.6%)为全血标本,2份(3.1%)为痰液,1份(1.6%)为脑脊液。

2.2 孕妇和新生儿组无乳链球菌感染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孕妇及新生儿组中非侵袭性感染114例,侵袭性感染22例。其中22株侵袭性无乳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未出现耐青霉素、头孢噻肟、喹努普汀、万古霉素菌株,而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0.9%、86.4%、77.3%、22.7%、9.1%;114株非侵袭性无乳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菌株,而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喹努普汀、头孢噻肟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 71.9%、85.1%、60.5%、22.8%、20.2%、4.4%、1.8%、0.9%。见表1。136例病例中38对互为母子关系,其中15例孕妇以胎盘早剥、18例孕妇以3度以上羊水浑浊住院分娩,仅1例孕妇未发现病因,而所有的38例新生儿病例均发生在产后5 d内。

表1 孕妇和新生儿组无乳链球菌感染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n(%)]

2.3 孕妇和新生儿组侵袭性无乳链球菌的临床特点 共分离得22株侵袭性无乳链球菌,孕妇组中4株侵袭性菌株,分别从血液、盆腔积液、脓液和后穹隆穿刺液中分离;新生儿组中18株带有侵袭性,分别从血液(17株)、脑脊液(1株)中分离。新生儿组侵袭感染发生率远高于孕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血源性感染为主。

3 讨 论

无乳链球菌划归链球菌属中的一个种,依照Lancefield氏血清学分群定义为B群,该菌可定居在人下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中。据文献报道,30%健康成人粪便和25%健康成人泌尿生殖系统可检测到该菌[10-11]。众多的研究和临床资料显示,无乳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即正常生理条件下不引起致病,但在孕晚期妇女由于免疫功能下降等原因,无乳链球菌可通过上行感染孕妇子宫及胎膜,对孕妇及胎儿造成影响,引起孕妇流产、产褥感染和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12-14]。因此,无乳链球菌被视为围生期严重的感染病原菌,尤其伴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开放及试管婴儿的实施,对其研究鉴定显得十分必要,而在我国,无乳链球菌研究起步较晚,感染率较低,且高低不一,随着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提高,无乳链球菌的分离率必将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

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无乳链球菌携带者的孕妇与正常对照相比,其后代发生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可大大提高25倍[15]。本研究结果显示,136份无乳链球菌标本中,72份来自孕妇,64份来自新生儿,其中38对是母子关系,即超过半数孕妇携带者发生了母子之间垂直传播,远高于无菌携带者。根据无乳链球菌在新生儿的发病时间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感染,一般以早发型感染为主(多发生在产后7 d内),多与胎盘早破、羊水浑浊、早产等因素相关,临床多表现为肺炎、脑膜炎、败血症[16]。分析本研究中发生的38对母婴传播病例发现,15例孕妇以胎盘早剥、18例孕妇以3度以上羊水浑浊住院分娩,仅有1例孕妇未发现病因,而所有的38例新生儿病例均发生在产后5 d内,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相符[17-18]。此外,在孕妇组中,标本最常见的为产妇胎盘拭子,之后是阴道分泌物,其他少见标本有后穹隆穿刺液、脓液、盆腔积液、全血。在新生儿组中,标本首位为咽拭子,之后为全血标本,其他的还有脑脊液、痰液。这一趋势与有些研究有一定的出入[19-20],这可能与临床送检的标本类型有选择性有关,由于患者绝大多数来自产科,标本的采集有可能在产房完成,所以胎盘送检的比例较高,而阴道拭子的比例偏低。

有证据表明,无乳链球菌耐药率仍不严峻,甚至CLSI推荐无须进行药敏试验,可经验性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优先治疗[21]。但在面对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用药时就要进行具体分析,谨慎用药。据2002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发布了《围生期母婴无乳链球菌感染预防指南》,该指南推荐采用分娩期普遍筛查法和首选青霉素预防策略,并使得新生儿早发型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22]。但随着围生期抗生素预防策略的实施,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迫使细菌药敏检测十分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孕妇及新生儿中有非侵袭性感染114例,侵袭性感染22例,侵袭性感染率高达16.2%,较相关研究高[23-24]。其中22株侵袭性无乳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未出现耐青霉素、头孢噻肟、喹努普汀、万古霉素菌株,而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0.9%、86.4%、77.3%、22.7%、9.1%;114株非侵袭性无乳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菌株,而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喹努普汀、头孢噻肟和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1.9%、85.1%、60.5%、22.8%、20.2%、4.4%、1.8%、0.9%。据此可发现,本院无乳链球菌耐药情况还不算十分严重,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菌株,且青霉素还可作为围生期母婴无乳链球菌感染预防用药的首选抗生素,其次是头孢类抗生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应进行药敏试验,耐药情况不明时可选用万古霉素,但必须慎重,因为其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而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等作为产前预防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已产生高耐药性,应避免这几种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在其他药物使用不安全的情况下,连续、有代表性耐药监测及临床疗效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可为临床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总之,妊娠期无乳链球菌感染应做到“三早”: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无乳链球菌的感染及发病率。本研究在孕妇围生期前后收集各类标本,开展围生期无乳链球菌筛查,可为其预防和控制感染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孕妇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提高优生、优育。

[1]IPPOLITO DL,JAMES WA,TINNEMORE D,et al.Group B streptococcus serotype prevalence in reproductive-age women at a tertiary care military medical center relative to global serotype distribution[J].BMC Infect Dis,2010,10(1):336.

[2]BLISS S J,MANNING SD,TALLMAN P,et al.Group B streptococcus colonization in male and non-pregnant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sectionalprevalencestudy[J].ClinInfectDis,2002,34(2):184-190.

[3]DAGNEW A F,CUNNINGTON M C,DUBE Q,et al.Variation in reported neo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al disease incid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Clin Infect Dis,2012,55(1):91-102.

[4]徐叶进,王晓东,朱碧红.糖尿病患者无乳链球菌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3):303-304.

[5]杨慧霞.妊娠期生殖道无乳链球菌(GBS)感染的筛查与处理[C]//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女性生殖道感染研究进展学术会议,广东,2008-11.

[6]刘婉文.早产儿B族链球菌带菌情况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181-183.

[7]史兴泉,吴文华,王莹超.围产期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耐药性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8):966-968.

[8]彭捷,黄荣富,钟文,等.围产期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的感染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8):1841-1844.

[9]CLSI.M100-S20.Performance stan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M].America: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10:1-153.

[10]沈定树,周雪艳.无乳链球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5):518-519.

[11]安晓霞.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0):1670-1671.

[12]刘晶,吉彤珍,赵娟.孕妇感染B群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16):3298-3299.

[13]唐兴敏,汪期明.孕妇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1):2425-2427.

[14]胡利春,邹洁洁,陈海燕.晚期孕妇生殖道感染无乳链球菌与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7):836-838.

[15]刘泽滨,陆学东,林立鹏,等.无乳链球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4):2057-2058.

[16]王爱华,沈叙庄.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8,35(2):134-136.

[17]罗梅娟,张又祥,翁志媛,等.新生儿早发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2015,46(5):36-39.

[18]吴专,王敬玲.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5(22):69-71.

[19]李丽民,吴先华,徐礼锋.无乳链球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549-551.

[20]钟华敏,关小珊,谢永强,等.93例婴幼儿无乳链球菌的感染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十一次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症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第十一次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症学术年会,兰州,2015-08-06.

[21]MATTHEW AW.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ibility testing:six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M].NewYork:CLSI,2006:66-68.

[22]严育忠,华静,范惠清,等.围产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2):758-763.

[23]BORCHARDT SM,DEBUSSCHER JH,TALLMAN PA,et al.Frequency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invasive and colonizing Group B streptococcal isolates[J].BMC Infect Dis,2006,6(1):57.

[24]李丽,吴伟元,吴本清,等.B族链球菌基因分型与新生儿侵袭性感染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6,31(4):272-275.

猜你喜欢
无乳生殖道链球菌
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及干预措施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母猪产后缺乳的原因及对策
变形链球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围产期胎膜早破与生殖道病原菌感染的分析
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的制备与鉴定
母猪产后无乳综合征的诊治
育龄妇女分离无乳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