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昊 天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作为18世纪到19世纪的音乐家来说,贝多芬在作品中的音乐处理部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被后人称之为“乐圣”。他的交响曲和奏鸣曲非常有名,他的交响曲里面充满着革命主义的精神,他的乐曲里面渗透着对于生命的渴望。在贝多芬的创作中,他的曲风总是充满自由,平等,博爱。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各个乐章之间也不是默守陈规,在贝多芬的刻画下,所有的音符都充满了生气,有了更独立的音乐价值。
在欧洲的17到18世纪初期,欧洲的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使自由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在作品创作中不难看出他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浪潮中没有被苦难打败,在他的曲子里,总是有对生活的希望,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突出了那个时代的压迫,但是贝多芬却是非常从容的面对一切。
在1821年12月初,贝多芬完成了他的第31首钢琴奏鸣曲,即op.110。贝多芬于1820年起草了这首奏鸣曲,那时的贝多芬正好在默德灵,一个位于奥地利北部、风景优美的城市。他爱上了这个地方,虽然晚年的贝多芬双耳已完全失聪,强烈的孤独感占满了他的内心,但一旦他接触到了自然,这流水声、风声、鸟鸣声,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在他脑海中转化成此类美妙的动机,他结合了自己的情绪,将他们记下,慢慢构成整篇乐章。故本乐章的情感创作背后,是贝多芬从田园归来后对大自然的怀念与喜爱。
贝多芬在晚期的创作一直处于低潮,晚期的作品不像初期慷慨激昂,也不像中期那般气势汹汹,晚期的作品更像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诉说,那个时候的他耳朵的听力已经非常严重了,面对经济上的窘迫和恼人的家庭关系的破裂,贝多芬没有被它所折服,而是用坚强的意志在创作,贝多芬用抒情取代了以往的热情,用想象代替了激昂,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为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曲式构成:
呈现部 展开部 再现部1—39小节 40—55小节 56—116小节
呈现部为1-4小节,在第5小节的时候进入主题段,第一次出现主题音型在5-11小节,我们称这种形式为2+2+3,该部分由主和弦与属和弦组合形成了对称式结构,5-6小节是主(T)向属(D)的进行,7-8小节为反向的D-T进行,并且,在第10小节中利用下属音(IV)走到主和弦(T)。
根据5-11小节表现出的主题音型,我们可以将主体发展段分为四个段落。一段:连接部(12-19)节,为了方便分析与演奏该乐段,在这里将其结构分析成2+2+4,细分为(12-13小节)+(14-15小节)+(16-19小节)。12-15小节作者依旧使用快速弹奏的主和弦琶音向属和弦解决。然而在20节时,和声色彩有了明显的变化,明显的展现出降A向降B调的和声变化。从28小节的最后一拍到31小节的第一拍,作者使用了三组阶梯向上进行的乐句,直奔31小节的C。紧接着从32节开始,那从降E开始的一连串的32分音符,展现了贝多芬华彩式的创作特征。
40至55节为发展部,根据他的结构,我们可将其化为四小节为一个单位,将其分为四层,每层都有不同的音乐情感表达。第一层给我们的感受较为安静、舒心。第二层的感情开始富有张力。第三层这种张力开始增强,直到第四层推动全曲进入高潮。发展部的结构及情感是几乎相同的,结构和织体与呈示部基本相同。出现了同样的反复。
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部分音型,均出现了反复。使得乐章从再现部起,织体和结构与呈现部基本相同。
谱例1
首先是引子部分,由很多和弦连接组成,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教堂一般虔诚和感恩,然后音乐部分一直到16小节开始变化,甜美的主题开始了,音乐的意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高音区的音色辗转温婉,左手加进来的和弦并没有显得非常的突兀,而是让人感觉非常的和谐。到了第一个主题的结束部分,音乐到这里并没有出现悲伤的气氛,一直都是快乐,幸福的主题,音乐里的琶音给人感觉干净利索,这也是本首作品中出彩的地方之一。
第20小节谱例上标准了molto legato(非常连贯),这部分左手上的旋律逐渐向降E大调转入,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整体的力度上要弱,练习的时候应该先练习主音,让主音突出起来;在基本的旋律已经有所掌握后加入颤音与装饰音;这里要注意,左手的第一音是附点四分音符,从28小节开始到30小节为止重复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激昂,而他所处于的音区又比较低,所第30小节的演奏要注意空拍的存在。
谱例2
此处必须以强弱强弱的形式来进行落提的演奏,而且要有层次的,渐强两次,来到最高音,最后在24节的第二拍,果断的在句尾进行弱收。在第二句首音进行时,音量应与第一句的尾音保持一致,演奏方式与上一句相同,使用落提的演奏,但要注意的是音量的改变,渐强需要一直保持到25节的第一个音。这时第三局的开头就是25节的第二拍,这时注意不要受到上一拍强音的影响,要在强后突弱,再进入高潮。这时左右手需弹奏一串反向延长的颤音,从弱起开始,经过装饰音的重复修饰,逐渐增强,这时的右手形成了一条主旋律,需要手臂展开、手腕放松进行演奏,根据音域的跨度,突出小指的主旋,这时左手的下颤音,要非常突出F一降E一D一C一降B一降A的旋律线条。
谱例3
乐曲从30小节开始进入发展部,进入了f小调。从第45小节开始的大小七和弦到47小节的小七和弦,弹奏的时候应该有色彩的变化。主题再次出现到了再现部分,在第56小节的时候,右手旋律声部的音色依然柔和,变化的重复音同样需要注意,每个乐句的收尾,调性开始向E大调转变,60小节后三十二音符的出现要求左手更加灵活,这里的节奏不仅要拿捏准确,左右手的转换也要连贯。所以在练习的时候,要保证低音区音色的完整与清晰。到了乐曲的副部主题,突然变得安静下来,左手与右手的搭配需要自然,79小节所展现出的氛围十分柔和,这里以转入降A大调进行铺垫。四声部的出现在93小节,谱面上有dolce的标注,在前面激昂旋律的进行下,音乐就像在矛盾、在挣扎,最后终于看到了希望,开始趋于平静,节奏慢慢放缓,演奏需要有一种静谧的气氛。
谱例4
到了111小节,全曲在甜美中结束了,像是经过一番挣扎,最后终于变成了内心的坦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乐段的展开部开始展现作者焦虑的内心,色彩趋于暗淡,贝多芬像是在叙述自己的痛苦,慢慢的由颤音回归到主题,也或许是他悲伤情感的结束,又回归到甜美祥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