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在中国,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怀揣智能制造的梦想,却难免显得有些遥远。对于未来,数字化的工厂到底是什么样的?在2017CIO峰会上,来自青岛中集冷藏产业基地的CIO耿峰以“传统制造业数字化之路”为题,探讨了传统制造业面临的环境,内部需求以及实现数字化转型之路。
企业面临的环境
耿峰认为,影响企业转型的主要外部因素是国家政策的变化。从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一直在不断的做着相应调整,包括影响中国制造最大的因素——人口红利的消失。耿峰举例说,比如现在在青岛,要招一个产业工人很贵。一个产业工人一年的人工费用基本要12万元以上,而且还常常招不到人,甚至想招人要去乡下拉小广告,这在以前的制造业从来没有发生过。
除此之外,企业还面临着亟待技术的提升及资源的缺乏情况。在西方德系和美系引领着技术发展的现状下,中国的制造技术显得相对落后,制造装备也相对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现在全球资源都呈现上涨的态式,整台的服务器不再像以前,只需要几万、几十万就能购买,而是需要几十亿的成本。
企业的内部需求
企业要发展,其经营业绩必然要增长,而这首先要降低自己的成本。劳动力成本、制造成本、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这四大成本是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非常核心的力量。其次,企业自身管理也有变革的需求。这些年来,中国的制造业一直处于摸索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国的企业在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信息化建设,使用了大量的工具、体系和文件。但是在各项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信息却是断层的,缺乏科学的统计和分析。耿峰指出,许多判断都是拍脑袋决定的,“谁的椅子大,谁说了算。”即便有一些数据支撑,也都可能分散在了各个平台上。
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是制造业基层作业人员也在变化。现在企业基层作业人员的主流是90后,他们和80后、70后的工人不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也有需求,知道绩效是什么,变化是什么,有了异常之后应该如何应对,以及今天赚多少钱。
其次,企业生产现场的现状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总结起来就是“一乱二断”。“一乱”主要是指在生产材料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包括出现生产事故可以找谁负责,什么时候能解决等问题。“二断”是个核心问题。因为信息的断层而造成的断层,从而引发了管理层的断层。所以耿峰认为必须加强流程的信息化,实现标准化,加强作业效率,突破管理的壁垒。除此之外,运营企业应该和生产、管理、设备、物流、信息管理五大方面整合企业运营,用数据驱动企业管理,把这些完全整合在一起。
基于以上的问题,耿峰希望能够把工艺流、信息流、物流整合在一起,打通从现场到决策层信息的扁平化,将现场的信息第一时间“抽”上来,能够将针对现场的决策第一时间执行下去,实现“永动”,提高效率让异常情况越来越快得到响应。
实现数字化工厂
未来,中国企业要实现数字化工厂,实现工厂的透明化、实时化、精细化、自动化、数据化和可视化。这“六化”分别对应着工厂的仓储、物流、人以及制造业的人、机、料、法、仓五大要素。
说到数字化制造业一定离不开数字化生产线以及软件。MES最重要的是在核心基础上,将计划层和控制层整合在一起,这也正是它的核心要素。而整个数字化的输出端,就是ERP或PDM、PLM平台。它可以延伸到MES,影响整体的协同,制造过程中的高效化和生产计划的跟踪,以及生产物流的劳动和协同,还有预防为主的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细化的资源消耗记录、成本控制。这是IT人致力于打通建立的控制中心,一个全局的指挥机构。
而对于一个IT工作者来说,要推行数字化工厂的建设,除了要推进精益制造之外,還必须推动自动化生产线和协同制造。耿峰认为,推行数字化工厂就是要降本增效,这需要分三步来实现。从第一阶段要做整体的可视化、生产设备和生产线透明化,到整体实现高效,到第三阶段整合前端的销售和后端的服务,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这三个阶段的实现意味着实现智能制造不远了。同时,谈到数字化工厂,还有一个核心点就是用计划去管理。用计划管理所有的生产环节,将更加透明和高效,才能把隐形的浪费去掉。此外,计划之后能够突出整个工艺对制造过程的影响,实现扁平化。
未来,中国传统制造业在推行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工厂将呈现怎样的场景?耿峰为大家展开了这样一副画卷:每天工人或者机器一上班,就知道要干什么。机器的状态包括整个生产的统计,都有全局调度指挥中心来管控。尤其是物流的准时配送,这样的中国制造业痛点,都能实时实现,解决中国制造业最大的浪费。
耿峰相信,推进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制造,不只是IT工作者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应该是IT牵头,物流、财务等等一起运作起来,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这样重量级的“一把手”应该参与进来,重组生产方式,打破原有单元,颠覆性地建立新的单元。当然,最重要的是,IT工作者应该回归现场,回归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