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宏
由于视觉障碍,盲生参与体育运动存在很多的障碍和不利因素,但这又是他们发展综合素质、实现健康体魄的必然要求。《盲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优化盲校体育教学,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运动表象是指基于运动感觉、运动直觉某一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力量等方面在人的大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整体或过程。在盲人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运动表象可以简化盲人体育教学当中的一些繁难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某些运动动作时能利用已形成的运动表象来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立定跳远 供图 王建宏
盲人感知外界事物特征主要依靠的是听觉和触觉。在学习动作方法的最初阶段,盲人依靠听觉和身体直接接触获得外界信息,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与简单的模仿练习,进而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模糊的运动表象。[1]这个时候形成的运动表象不论是在时间、空间还是力量等方面都是模糊不确定的。《盲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克服恐惧,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简明扼要,抓住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不要过分强调动作技术的细节,过多的语言讲解不但不利于盲生对动作的理解和心理模仿,而且会让盲生听得一头雾水,反而觉得动作太难导致先从心理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动摇学习的信心。
在动作示范上,以分解示范为主,尽管大多数盲生看不见教师做的示范动作,但有些低视力儿童还是有些残余视力的,因此最好是边讲解边示范。在示范某些可分解的动作时,教师最好能采用停顿或控制动作速度的方法,让盲生用手摸一摸老师此时动作的身体形态和运动轨迹,盲人学生的触摸觉十分灵敏,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学习动作技术。[2]例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在示范起跳前的提踵欲摆和屈膝的蹬伸这两个动作时都可以让盲生用手摸着老师的身体来体会动作,而且教师也可以边示范动作边用语言讲解动作的过程和方法,使盲生多感官接受信息。
由于这一阶段的运动表象形成主要是依靠听觉器官和运动分析器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这种神经联系很不稳定,其兴奋和抑制状态都处于极易扩散的状态,学生很难做出协调、准确的动作,只能是简单地体验一下动作。[3]所以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要强调动作技术的关键环节,对其动作质量不能要求太高、太细。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屈膝摆臂的动作其实并不难,但是盲人的协调性差,做动作时容易产生高度的肌肉紧张,对于摆臂的时机和摆动的幅度、力度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做出的动作五花八门:有的臂前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前倾;有的起跳时双臂后摆,有的直臂摆动,增大摆动半径,致使摆臂起不到辅助起跳的作用;还有一些同学摆臂没有突然制动,这就很有可能在落地时造成身体后仰导致危险的发生。
另外,还有一些盲生由于心理紧张,全身肌肉不放松,做出的动作非常机械化。对此,教师就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同一方向站在自己的正前方并且和教师紧贴在一起,拉着学生的手做欲摆动作状,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手臂的摆动、屈膝降重心、上体前倾这几个关键动作的轨迹和顺序,然后通过学生原地反复练习和运动实践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关键技术。
定向行走 供图 王建宏
体育教师要把握好盲人在体育学习起初阶段协调性差容易产生全身肌肉高度紧张这一运动规律,教学中不能单靠语言讲解和示范就要求盲生掌握相关动作。只有采取让盲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才能让盲人学起来不那么费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当然,要让盲生充分掌握某一动作技术,初步的动作表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比较清晰而稳定的运动神经联系。
运动表象在初步形成以后,一般在练习的过程中又会被不断打破而形成新的运动表象,这种新形成的运动表象要比前面形成的运动表象更加清晰、稳定。[4]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盲人在运动表象初步形成后就很难再使其改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追求教学的速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动作的质量。如果学生在学习动作的某个环节中出现错误,就要使其立即停止练习并马上纠正,否则盲生就会很快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建立一个错误的运动表象,而这个运动表象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尤其是低视力和斜视较为严重的视力障碍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视觉姿势(也称盲态),他们总是习惯从一个角度观察事物和学习动作,刚刚学会的动作如果换一个方向他们就会发生错误,有的甚至就不会做了。但如果某个动作盲生特别熟悉,那么无论如何变换方向他们都能轻松自如地做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盲人体育教学中还要考虑到学生初学时站立的位置和方向,消除在形成运动表象的过程中因为站立方位而导致的学习困难。
例如在初学韵律体操平移交叉步吸腿这个动作时,第一至四拍应该是一个开步接一个交叉步再接一个开步吸腿,学生在初学时面向东站立。在初步掌握动作方法后,让学生面向西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在做第一拍的开步时都做成了交叉步,而且很难纠正过来,但如果让他们重新再回到初学时的站位方向时又都能做出正确的动作。
因此,教师在教授某些需要不断变换动作方位的运动动作时,应尽可能地让盲人学生面向同一个方向站立学习和练习,待到学生熟练之后再变换练习的方位,这样就可以有效固化学生初学动作后形成的运动表象,降低盲生在学习动作过程中由于方位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学习困难,有助于盲人学生快速而正确地掌握运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时刻注意盲生运动表象在泛化期的心理变化,让他们尽可能地在不变换教学环境的情况下及时地复习巩固,使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能逐渐清晰、稳定下来,再通过反复练习逐步过渡到运动表象及运动动作的成熟与自动化阶段。
当运动表象趋于清晰且达到稳定状态以后,教师就要指导盲人在体育运动时能不受任何干扰且随时随地都能在大脑中展现出动作的全过程,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运动表象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盲生在做某个动作时已经不需要再犹豫就能轻松优美地做出标准的动作,且出现能量节省化趋向。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严格要求动作的细节与质量,关注盲生在做动作过程中的多余动作或有些小错误的动作。由于盲生动作思维已基本定型,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盲人的运动表象一旦形成就较常人更加难以改变,所以纠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需要有很大的耐心,有些盲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需要几次甚至十几次反反复复手把手纠正。教师一旦过于着急,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或肢体上的过激行为,就会让盲生在学习上有抵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4]
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掌握盲人心理知识,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赞扬盲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参与运动的乐趣,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运动表象在头脑中更加清晰,做出的动作既标准优美又轻松自如。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也可将学生分成学习程度不同的小组进行小组教学。同时,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方面,要留有适当的拓展空间,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在教学内容以外有新的收获,这样的教学才能使盲人学生在自己学习能力范围之内最大程度地接受知识的滋养。
[1]郭卫.残疾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07—108.
[2]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32.
[3]马彦超.运动表象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9(7):45—46.
[4]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