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帆 袁傲冰 Shu Fan & Yuan Aobing
(1.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1982年,贝聿铭先生将中国古典园林整体的运用到现代建筑之中所设计出北京香山饭店,在当时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新苏博是贝老的封山之作,以其“中而新,苏而新”的创作理念以及秉承着“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的设计特点来解决了中国古典园林传承问题,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度是贝老做建筑设计时的重心。而王澍认为“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就是景观建筑体系,城市和建筑之间应是以山、水等为对象的景观诗学”,而王澍把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造称之为“造园”。他们都曾获得普利兹奖,也都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道路。“虽有人造,宛自天开”,这八字造园理念是我国传统造园文化的要诀,它可以为室内空间的探索与发展供给养分,本文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的学习研究与分析,以此总结出对室内空间设计发展与创新有借鉴意义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典园林“框景”这一手法,是运用花窗、门洞、亭、廊、叠石或乔木树枝围合形成的窗框,通过“借景”的手法,将远处的山水、人文景观囊括其中并进行裁剪划分,形成一幅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山水画卷。正如《园冶》所叙:“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2]。
“框景”最早在《园冶》中有提到:“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3]。后李渔又于《闲情偶寄》中记叙,“非虚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4]。从而李渔将其美其名曰“无心画”、“尺幅画”,李渔的“无心画”对后世园林“框景”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与借鉴的意义,后世之人尽皆模仿。
东西方对窗的理解是不同的,西方人认为窗户就是窗户,它可以让阳光照进室内并让空气流通;但在中国人眼中,它不光是一个窗框,更是画框,能框住美好的景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门、窗、洞、廊柱或树枝等围合成的景框,将远处景物收于框内,如同一幅山水画。窗框不仅可供观赏,还能用于景框。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差异性和统一性。随着历史的进程,各种传统文化互相交融,展现出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5]。多年的演变使得景框自身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模糊,具体在颜色、质地、形状、尺寸的变化,从而达到景框与空间的融合,不仅仅是形成框景,也可以成为新中式室内空间中的装饰元素。让整个空间流淌着时代的气息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当今室内设计中,白墙黛瓦、斗拱、窗棂等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装饰元素在设计师的手中得到了新的诠释。古为今用,应注重用设计方法对传统建筑元素进行合理的再创造,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再传承[6]。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景框已经失去了原有“框景”的作用,但经过一代又一代设计师拓展与探索,使其在室内空间中有了新的诠释,单独的“框”也具有了景的作用。
新苏博在建筑色调上以灰白为主,以彰显传统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的独特意境。但建筑整体的设计形式运用了现代感十足的几何构图法,同时在花窗的处理上也是运用了几何形状,如三角形(图1)、方形(图2)、六边形(图3)、菱形(图4)等,并且在入门以及室内某些局部使用了落地窗,给人一种不同于传统“花窗”的视觉体验。入口处的具有中国古典园林月洞门意境(图5)的大圆形门以及茶室的冰裂纹海棠花窗(图6)等,这些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空间中得到了重新演绎,可以说是“取义传统,释之现代”[7]。
新苏州博物馆对框景的运用仍然包含了传统园林的意境,在王澍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之中就很难找到与传统园林框景的形似之处,整个建筑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中的建筑表面,有大部分门洞窗口的尺寸被放大或缩小,相融于建筑之中。十字形砌筑的青砖墙,在建筑表皮形成了一个个漏花窗。单独的景框在王澍的设计中被无限弱化,建筑表皮上模块化的景框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韵律感(图7);以太湖石自然形态进行堆砌所形成的“太湖房”(图8),建筑的墙体有如一个巨大的太湖石洞口,给人一种“曲近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一期的设计中,有一组面山而建的院落式设计的建筑群,其建筑内部檐廊上的门扇与窗扇都是取材于当地的杉木(图9),将传统古典门窗的特征在现在建筑中重新演绎,打开不同位置的门窗就形成不同视角的景框。将这种景框整体运用到建筑之中,通过不同位置的杉木板门窗的开启与闭合的搭配差异,就能产生景色各异的视觉效果。
而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二期建筑“山房”,通过运用大小不一,横竖交织的矩形窗,设计灵感来源于杭州灵隐寺前的千佛岩(图10),通过杂乱无章的将矩形框分布在建筑表皮,使得内部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光影变化,与朗香教堂有异曲同工之妙[8]。单究其原型还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框景”,当行人游走在建筑之内,会发现杂乱无序的一个个矩形窗有着漏窗的视觉效果,步移景异,随着行人角度的变化,形成一个个不同的景框,犹如一幅幅山水长卷。
《园冶》有记载“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寄渔》中也论述到“开窗莫秒于借景”。“借”之一字在造园时极其重要。而“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时运用最普遍的手法,通过主观的思考将远处的景物进行分割裁剪,将园外之景借到园内中来。计成在《园冶》中还论述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框景与借景是密不可分的,所收取之景即是借来的景,通过空间之中虚实变化与对比,来突出所框之景的景致。
2.2.1 新苏州博物馆
贝老在设计新苏博时,运用的最普遍的是临借与仰借。穿过月洞门的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一幅山水画,这一设计不仅有视觉效果,也减弱了墙体在空间中的分割作用。乳白色墙体与高低错落的太湖石切片进行搭配,再加入水中倒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山水景观。站在新馆内部向北望,可以看到拙政园的藤蔓早已爬进了馆内,与墙体上的片石假山相互呼应,搭配着拙政园内部的香樟树与新馆内平静的水面,刚好形成了一幅极具层次的山水画(图11)。
由于受馆内空间限制,植株多以单棵花木为主,再搭配以形状各异的几何景框,形成了不同的尺幅画卷。
“让光线来做设计”这一贝老的名言,也在新苏博里有得到沿用。玻璃顶棚与玻璃幕墙这两个在现代建筑中常用的建材得到了大量使用,顶棚的窗口多以几何形天窗为主,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天窗等(图12、13),并且在玻璃顶棚上运用大面积的遮光条,使得室内地面上产生了丰富的光影变化,极具视觉效果。
2.2.2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而在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运用的最多的是远借。王澍曾通过在六和塔内从同一角度向户外拍照,得出只有位置不一样的结果,所以设计时这组建筑采用面向青山回望的结构[9]。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零散的建筑将象山围绕其中,从而使得建筑与象山互为对景,参观者在建筑内部通过任意杉木门窗都可远眺象山。建筑中大面积的开窗及隔扇的使用,借远处象山之景,通过建筑与象山互为对景的同时也使得两者之间互相联通渗透,让空间变化更加丰富,让人如同回归自然之感[10]。
临借即是与自然形成的短暂性的不间断交错融合所产生的效果。校园内植物的搭配加以各种形态各异、闭合不一的建筑群,以及保留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使得三者形成了独特的景致,参观者所到之处可谓是处处邻景。将中国古典园林“框景”的运用,借入美景的同时,使得空间与景观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相互融合、渗透。步移景异,使得游园之人产生不同的游园体验感。
无论是贝老的新苏博还是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游走于建筑空间之内,不论远近、俯仰之间,视野所到之处尽是景致。如计成《园冶》所述“处处邻虚,方方侧景。”
在新苏博、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万科第五园这些项目中,都通过建筑空间与庭院的虚实变化,将景致“借”入到室内,给人一种相互交错的美感。随着参观者在空间内的行走,大小不一的窗框内,景致若隐若现,起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新苏博通过粉墙与玻璃幕墙的运用,对建筑空间与庭院进行了限定,参观者透过景窗与玻璃幕墙,视线穿过一层层的空间,让限定的界限逐渐模糊,“框景”这一设计手法将美好景致引入室内,使得人与自然、空间更加的和谐。
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筑界面上形状大小不一的窗框,以及太湖石形的洞口,都是王澍心中的最美景框。这种“围而不隔、隔而不断”[11]的造景手法,它的作用不局限于建筑空间与自然边界,同时也将花、鸟、鱼、虫等美好的事物引入室内,使得空间与空间相互渗透、流动[12]。
日本建筑师祯文彦曾说过,建筑设计在追求形式的同时,还不能忽略人们对外部自然的向往。如今国家大力倡导我们要文化自信,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使得“框景”这一艺术手法被再次发掘和运用,它不仅能起起到联系空间与自然,更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本土文化与现代知识、技术相结合,才是我们设计师更应该走的路。
[1]王澍.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对城市内生活场所的重建[J].世界建筑导报,2011,26(06):112-113.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明)计成,张家骥注释.园冶全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4](清)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5]宋宇豪,杨紹清.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7):24-25.
[6]孙迟,王合连.新中式风格中文化元素的传承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8):54-55.
[7]梅青,薛求理,贾巍.纯净的完型——苏州博物馆新馆解读[J].新建筑,2010,(05):106-111.
[8]王薇,秦培蓉.新中式建筑中“框景”的应用探微[J].中外建筑,2014,(12):57-59.
[9]王澍.那一天[J].时代建筑,2005,(04):96-106.
[10]张乾,袁进东,戴向东,等.论晚明文士对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及家具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3):14-15.
[11]唐颖,陈秀中.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试析中国古典园林的窗景美[J].北京园林,1997,(02):30-32.
[12]李卫红.框景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