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大学室友,毕业将近2年了,身边同学都逐渐有了稳定的工作,他却一点儿都不急于找工作。父母的劝教,他都视作耳旁风,一笑而过。据我了解,他家的经济条件虽然过得去,但绝对经不起这般悄无声息的“长久挥霍”。难道他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啃老族”?
尘心 心理咨询师:
啃老族,百度百科解释为:不升学、不就业、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机会、赋闲在家,年龄通常在23-40岁之间,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所以,大东你称这位同学为“啃老族”也未尝不可,但他真的有不闻窗外事的“闲情逸致”吗?
作为ABA(应用行为分析)的实践者,我知道个体所出现的全部行为均具有特定的功能,而该功能实现与否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若功能实现受到强化,即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增高,反之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减少。举个简单例子,某期《变形记》中城市主人公为向爸妈要钱做起了“孩子愿卖,父母愿买”的生意,孩子给父母端杯水500元、写一次作业1000元看似亲子间其乐融融,一旦父母认为这是问题行为不再给钱时,父子吵架、摔家具、恶言相向的闹剧开始上演。因此,你同学之所以有待业在家的行为,也一定是實现了某些功能。
首先,显而易见,你室友这种行为让他成功逃避了每个上班族面临的“操着卖奶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钱”的苦哈哈状态。说到这里,从行为结果的正惩罚层面讲,或许他以前短暂的工作经历让他尝过很多苦果子,并且他对这种“苦味”的感受底限低于普通人很多,所以他很难适应。至于为什么会低这么多,或与原生家庭有关,或与某个极端事件有关。
其次,一个人逃避了某个事物,一定是因为有比这个事物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促使他主动、甘愿为之。所以,从行为结果的正强化角度来讲,你同学的行为除了逃避苦果子之外,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获得好果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变形记》中每期的城市主人公都是兴高采烈的奔赴农村、远离至亲至爱的父母。同样,假设你所在的单位为了留住你,你每到单位1天工资增长100块,那你还会离开吗?你的同学,想必这个好果子让他迟迟不愿离开心理舒适区——家,而且是父母健在的家。
心理舒适区,是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人们感到熟悉、驾轻就熟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所以,你的同学也可能是对“待业在家”这个舒适区上瘾啦!
其实舒适区未必就真的很舒适,就好比我们都期盼暑假、寒假早日到来,但真正到来后,回到家又忍受不了父母的唠叨。所以,像你同学这样整天在家过“寒暑假”,就真的会一直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