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秧推广应用技术是国家科技部“九五”发展计划重中之重项目,也是我市水稻生产重大增产技术。从1996年推广应用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农技人员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面积逐年扩大,技术日趋完善,为我市水稻持续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广概况
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栽插面积230万亩,1996年全市推广水稻旱育秧118万亩,2016年达到126.42万亩。平均亩增稻谷24公斤,新增稻谷总产3034万公斤。这一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我市水稻生产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实现连续多年较大幅度的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全市2016年稻谷总产123.9万吨,比1996年105.2万吨净增18.7万吨,增长17.8%。
2 组织措施
2.1 加强领导。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农户,各级分别建立了水稻旱育秧技术推广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实施。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示范样板。
2.2 开展培训。为了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近年市上均于元月上旬举办了大春以旱育秧为主的技术培训,春节后组织科技干部开展镇、村两级现场技术培训。此外,各地还采用印发技术资料、办黑板报和逢场天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旱育秧高产配套技术,使之基本做到家喻户晓。
2.3 高产示范。农技部门在搞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高产示范。2000年市农技站在李庄镇组织“万亩旱育秧高产示范”,全镇1.93万亩稻田推广旱育秧1.66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85%,典型田块测产:旱育秧平均亩产563公斤,比稻田湿润育秧亩增产34公斤。
各县区农技部门统计:全市2000年共组织水稻旱育秧高产示范片34个,示范水稻旱育秧28.5万亩,平均亩产551.2公斤,比稻田湿润育秧亩增产30.3公斤,绝大多数示范乡镇旱育秧推广面积大,技术规范程度高,起到了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效果。
3 水稻旱育秧主要技术
近年来,我市把推广旱育秧高产配套技术,作为实施水稻丰收计划项目的主要内容来抓,成绩十分显著。尤其是我市稻田耕作制度适宜大面积推广水稻旱育秧,在生产上它具有早熟、避灾、增产综合效益。该技术推广初期,我局安排6个县(区)11个村按统一设计方案,进行水稻旱育秧与稻田湿润育秧大区对比试验,旱育秧杂交稻平均亩产542.9公斤,比稻田湿润育秧平均亩产521.6公斤净增21.3公斤,增产4.1%;旱育秧再生稻平均亩产123.5公斤,比稻田育秧亩产113.2公斤净增10.3公斤,增产9.1%;成熟期比稻田湿润育秧早1.7天。
以上试验结果是在两种育秧方式同期播种,同期移栽,其它农艺措施基本一致条件下获得的。各地典型田块调查测产,旱育秧播种、移栽时间普遍比稻田湿润育秧提早10天左右,早熟、增产效益更加明显。典型田块调查资料说明:旱育秧比稻田育秧平均收割期提早4天,由于普遍早播,全生育期延长5.8天;旱育秧杂交中稻亩产比稻田湿润育秧高39.4公斤,增产6.4%;再生稻亩产高11公斤,增产10.6%。
我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西侧,每年春天太平洋湿润季风自东向西推进,到达我市时间往往较晚。宜宾气象台资料统计:历年大雨平均初始期为5月12日,分别比合江、重庆县推迟5天和12天。夏旱发生频率高,常年集中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是制约我市水稻生产的主要灾害天气。抓住气温已稳定回升,夏旱尚未明显抬头,有水田面积较大的4月上旬至中旬上候,抢栽中(小)苗,努力扩大水稻早栽面积,是避夏旱夺丰收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稻田育秧育成秧苗抗寒力相对较弱,早栽与坐蔸的矛盾时有发生,农民群众对提早栽秧心有余悸。而旱育秧苗抗寒力和发根力强,栽后不易坐蔸,返青成活快,致使大面积提早栽秧成为现实。此外,山区推广旱育秧,能提早成熟,避开秋季低温阴雨,保证安全扬花结实,获得较高产量。
旱育秧在我市应用,具有早熟、避灾、增产综合效益的主要机理是:旱育秧比稻田育秧苗床土壤持水量相对较低,透气性较好,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偏高。据宜宾农校观察:播后1至10天,旱育秧苗床泥表最高温度比稻田育秧高4.7℃,最低温度比稻田育秧低2.2℃,昼夜温差达6.9℃,平均气温偏高1.3℃,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育成秧苗矮健,根系发达,抗寒力和发根力强,为适时早播和提早栽秧创造了有利条件。宜宾农校试验结果说明:第一,旱育秧与同期播种,苗龄相近的稻田育秧相比,百株平均苗高低3.3cm,白根多4.1条。第二、四叶期经5℃低温处理24小时,旱育秧成活率70%,比稻田育秧高40个百分点,六叶期经5℃低温处理24小时旱育秧成活率为97%,比稻田育秧高23个百分点。第三,将20株秧苗已有根子全部剪去,用营养液培养测定发根力。四叶期旱育秧7天已发新根7.4条,比稻田育秧多6.1条;六叶期旱育秧发新根9.6条,比稻田育秧多3.4条。两种秧苗随叶龄增加,抗寒力和发根力差异相对减弱。
旱育秧栽后返青成活快、分蘖早,前期长势旺,低位蘖成穗率高,利于实现多穗高产。据宜宾农校试验旱育秧栽后15天,单株分蘖3.47个比稻田育秧 多1.27个。亩穗数为17.23万,比稻田育秧多1.24万。
要充分发挥旱育秧的生理优势和早熟高产效益,还需要改进相应的本田栽培技术,我们在引进、推广旱育秧的同时,在宜宾农校和市农科所做了大量试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时早播,提早栽秧。市农科所试验,旱育秧2月24日至3月5日播种,比3月10日播种的稻田湿润秧增产5.54-7.4%。再提早播种,日平均气温未达到10℃,出苗不整齐,成秧率低。推迟到3月10日与稻田育秧同期播种,产量基本相似。旱育秧二叶期移栽比稻田育秧增产11.2%,三叶期移栽增产9.7%,五叶期移栽增产7.1%,八叶期移栽产量无明显差异。宜宾农校试验:四叶期旱育秧的抗寒力和发根力明显高于稻田育秧,随叶龄增加,优势相对减弱。几年来,我市把适时早播和提早栽秧作为推广旱育秧重要配套措施来抓,效果十分明显。旱育秧播期一般集中在2月28日至3月8日,比稻田育秧提早5-10天,冬水田杂交中稻栽期集中在4月上中旬,比稻田秧提早10天左右。
二是普遍推广增施穗肥。旱育秧比稻田育秧早栽,本田营养生长期长,栽后返青成活快,前期分蘖长势旺,很容易出现后期脱肥,于孕穗末期亩用尿素3-4公斤增施一次穗肥,对提高分蘖成穗率,实现多穗高产更具有普遍意义。
我们从本市实际情况出发,对日本专家原正市的旱育秧技术,本着消化、吸收与创新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点是简化苗床培肥程序,改冬前施碎稻草培肥,为播前30天左右,每平方米撒土杂肥10-15公斤,或泼施优质水粪20-30公斤,并结合撒施腐熟硫磺粉调酸,施后翻耕床土,使肥料均匀混合于10cm土层内。
二点是针对我市成土母质多样,绝大多数属幼年紫色土,土壤酸碱度与成土母质关系密切,提出根据不同成土母质区域,有区别地确定撒施硫磺粉调酸,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掌握。如面积较大的夹关组地区,土壤PH值多在6.0左右,可不施硫磺粉调酸;沙溪庙组,自流井群,飞仙关组等地区,土壤PH值多在7.0以内,每平方米苗床施硫磺粉50克调酸。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区域,土壤PH值多在7.5左右,每平方米苗床必须施硫磺粉100克调酸。
三点是晚稻育秧,由于气温较高,不利于腐霉菌的繁殖,床土不必调酸和消毒。注意稀播控氮、稿杆覆盖,保湿出苗。并于两叶期亩用15%的多效唑粉剂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控制秧苗徒长,促进分蘖,增强秧龄弹性。
四点是推广壮秧剂,简化了苗床培肥、调酸、消毒和化控的程序,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但在使用壮秧剂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壮秧剂在用量上宜少不宜多,不能超量施用,二是不宜与其它化肥混施,施用的有机肥一定要腐熟,三是一定要施足底水,有利肥效分解,又可起到杀菌作用,四是壮秧剂不能与种子混播。
作者簡介:潘洪春,(1963-),男,四川人,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从事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农技推广工作。
作者单位:宜宾市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