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未小说《养鹰人》的生态思想解读

2018-03-14 07:38侯建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

侯建华

摘 要: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文学作品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已然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在小说《养鹰人》中,孙未为我们展露了现代城市文明入侵下古村的发展变化。作品从整体生态的立场出发,审视和批判了非生态的现代文明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生态灾难,并通过“我”的回归自然和“古村守护人”老爹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诉求。

关键词:《养鹰人》 生态危机 现代文明批判 生态诉求

《养鹰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在一个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做白领,长期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让“我”的脖子僵硬,情绪烦躁,于是“我”决定请假旅行。偶然的意外让“我”留在养鹰人老爹的家里养伤,为了报答老爹女儿阿芯对“我”的照顾,“我”利用都市里的生活经验,帮助阿芯将原本冷清的旅馆经营的红红火火,“我”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全新的乐趣。但好景不长,在“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旅馆、餐厅、酒吧开始出现,原本桃花源般的古村被各种市场化、商业化所包围,俨然成了另一个“上海”。文中的古村原本虽然贫穷,但人与自然、人与人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逃离城市的“我”。“我”带来的现代城市文明虽从经济学的评价标准来看是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不仅破坏了古村原有的自然生态和谐,还使得淳朴的古村人的精神生态发生了异变。

一、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与批判

“人类是文化的动物,是文化赋予了人类对存在的不同感知和体验方式,也是文化赋予了人类存在的不同意义。当传统的信仰和道德崩溃之后,片面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让世人变得没有任何顾虑和禁忌,人类文化陷入從未有过的危机中,因为这样的文化不仅带来了对自然的破坏,而且还导致了人类心灵的孤独、冷漠、空虚和失衡。”①在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宣传中,城市文明总是被赋予正面价值,被视为全人类殊途同归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引下,乡村传统的农业文明开始让位于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文明。为了发展经济,乡村传统和谐的生态环境被打破,单纯善良的乡村人在金钱面前也被物化,这种短暂性的发展对乡村未来的生存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破坏。

(一)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对于作为文明中心的城市而言,处于边缘位置的乡村因较少受到文明的浸染而一直延续着传统农业文明时代原始但却和谐自然的生活方式,虽然终日忙碌,但乡村人丝毫没有感觉出厌倦与惫重,他们生活的自在又安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文明却凭借科技的力量将自身的存在延展至乡村,并借助发展的名义逐渐改变着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上。“我”没来之前,古村人一直过着男耕女织式的田园生活,“我”来之后,先是为古村带来了具有现代文明的全自动洗衣机,然后又利用城市经验帮助阿芯把“雄鹰客栈”经营得红红火火。在“雄鹰客栈”的影响下,村里人也纷纷将自家扩建成旅馆,因为旅馆赚钱多,所以村里人都放弃了曾经种植的田地,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旅馆的经营上,这种全新的商业化生活模式虽然给村里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带走了以往闲暇之余邻里之间交流的许多乐趣。正如高科技的全自动洗衣机一样,它在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剥夺了人手洗衣物的乐趣,让人变得无所适从。美国后现代哲学家格里芬曾说:“科学以试图解放人类的美好愿望开始,却可能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结局而告终。”②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古村人赖以生存的诗意家园也被渐渐损毁。在“我”的宣传下,许多城市里的白领、商人、艺术家都来盘下旅馆自己开客栈,或是买房子经营旅馆、咖啡座和酒吧等,因为他们出的价钱非常可观,所以当地村民们都非常乐意卖掉房子然后搬去城里“享福”。古村发展到最后,村里几乎看不到几个熟悉的人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些低头操劳的城里人,作为文化与精神之根的古村,彻底被城市文明淹没。事实上,这样的家园交换对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城里人没有多大影响,但对古村人来说可能会陷入新的生存困境,因为城市的幸福生活一直是他们想象出来的,而真正的城市文明究竟能带来什么,这一切都将无法预料。

城市的发展模式除了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外,城市人一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对动物的生存产生了影响。长期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引导下,人类以万物灵长的身份将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否认其他物种的内在价值,认为动物仅有满足人类食欲和兴趣的实用价值,正是这种观念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小说中的鹰和黄狗在老爹眼里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在城市游客的逻辑中,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拍照的,一切动物都是可以喂的,所以在发现鹰之后,游客们先是拍照,被鹰吓到后又开始另一个嗜好,给鹰和黄狗喂东西。为了满足自己无穷尽的好奇心,他们给鹰和黄狗喂各种食物,丝毫没有考虑动物的生活习性,最终导致鹰在猎捕的时候打盹,狗在追山鸡的时候也懒洋洋的。还有客栈的主厨莫奈,他接近鹰的目的并不是老爹所认为的喜欢鹰,而是他想吃鹰,想知道鹰的肉怎样烹饪会比较美味。在生物圈中,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法则,鹰正是靠自己敏锐的捕捉力而存活,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食欲,不仅扰乱动物的生存法则还剥夺掉它们的生存权。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不只是动物种类减少,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也终会被打破,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个物种的繁多或稀少对生态的平衡发展都将是一种灾难。如果人类不及时认识到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享乐主义是摧毁生态系统的推手,那等待人类的就将是与动物一起消失在大自然中。

(二)精神生态的异化 生态危机与人性异化互为表里。城市文明在破坏古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加剧了人的精神生态危机。络绎不绝的城市游客和商人带来的巨大商机使古村的物质财富急剧膨胀,古村人对物质的追求也愈演愈烈。为了赚更多的钱买新城的房子住,享城里的福,古村人丢掉了保持了多年的善良淳朴的道德伦理观念,曾经的待客之道已被他们抛掷脑后,现在为了多收两倍的床位费,他们故意把床的尺寸定小,以便收留更多的游客。外来的杂工干完手头的活也会被主人家撵出去给游客带路赚钱,然后五五分成。物化的生活价值观不仅使得古村人丧失了对自然本性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还使得他们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甚至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淡漠。“我”和阿芯就在繁忙的客栈工作中由开始的无话不说到现在的无话可说。财富的累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手段,让生活更好更幸福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但城市文明带来的唯经济发展观显然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问题。正如我国生态学者鲁枢元所说:“如果精神的提升落后于物质的繁荣,如果精神仅仅变作达成物质目的的手段,人将沦为物的奴隶,生活本身就将成为问题。即使人类作为生物界的一个种类不可能很快消灭,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却难以持续下去。”③所以,适时地转变人类的价值观念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为人类如果不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那无论获得多少财富,居住在离城市多远的乡村也依然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像来古村寻找梦想的人一样,虽然定居在古村,但习惯低头与俗世的瓦砾较劲的他们从观念上并没有摆脱对物质的追求,换个地方依然“操心着数不胜数的问题,诸如用人、采购、盈利、竞争、脱颖而出”④,这样的后果就是他们依然很焦虑,甚至比以前还焦虑。

二、对和谐自然生态的追求与向往

古往今来,大自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理想的栖居地。海德格尔说:“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⑤美好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故乡,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回归自然,回到最原始的地方,才能最终寻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小说中的“我”以前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大都市里,许多人都羡慕“我”的工作和生活,但“其实我每天的生活不过就是收邮件回邮件,群发抄送转发,像一尾被养在电脑屏幕里的鱼”⑥。这样单调的生活不仅磨灭了“我”的斗志,还使“我”的颈椎僵硬,情绪烦躁。为了逃离现在的生活状态,找回真正的自我,“我”来到古村,在这里度过了“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我的幸福感像秋天的苹果,充盈而饱满,被不可言说的每一个细节充盈。我迷恋和阿芯一起背向蓝天在田里摘菜,迷恋我们在清澈如斯的溪水中洗菜的清香。我喜欢烹饪时魔术般的变化,阿芯在一边好奇地转来转去,我总是让她第一个尝。我热衷于观察她的表情,她总是烫得捂着嘴,还轻轻地蹦两下,如果她细小的眼睛忽然像月牙似的弯了,接下来她一定来抢第二筷子,更多的时候她龇牙咧嘴地追着我打。”⑦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人们逐渐沦为工作的奴隶,在每天近乎“行尸走肉”的努力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与之而来的是精神状态的高度萎靡,物质财富遮蔽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在这种状态下,逃离城市文明的束缚,亲近并回归自然就成为许多像“我”一样的人的最佳选择。在古村,“我”在陪老爹打猎的过程中,在大自然独特的美中体验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欢畅。在和阿芯一起劳动的时候,“我”也重新找回了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不仅是赖以生存的根基,还是灵魂的寄托者,所以只有时刻与大自然保持联系,我们才能永葆生活的本色。

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还体现在对老爹形象的塑造上。老爹是村里最后一个养鹰人,在老爹心中,鹰是尊贵的,它像天穹和神山一样是被仰望的神圣之物。在身边大多数人昧着良心,不惜以破坏自然以牟取私利并无法自控的时候,老爹依然努力守护着古村最具价值的自然之物。他的身上寄托着作者对回归自然、人性美好的渴望与向往。

生活在古村的老爹对大自然一直保持着敬畏之情。鹰作为自然界的禽中之王,它们只有时刻保持饥饿,才会有猎捕的热情,所以在驯养鹰的时候,老爹就特别注意鹰的饮食,他“每天给鹰喂的生牛肉都是限制的,他还特地把血水冲干净才喂,防止营养成分过高”⑧。出于对鹰的尊重,每年春天猎季结束后,老爹都会穿戴整齐将驯好的鹰放回北方。在老爹眼中,鹰虽是动物,但它和人类一样同是大自然的存在物,它们不仅有持续存在下去的生态权利,作为食物链上的捕食者,还理应受到其他物种的尊重。正如利奥波德所说的那样:“捕食者是生物群落的成员,任何人没有特权为了自身的某种实际利益或想象中的利益去毁灭它们。”⑨古村发展到最后,几乎所有的角落都充斥着利益,但老爹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本性,他拒绝了村主任带鹰表演赚钱的建议,也拒绝将鹰作为标本摆在民族文化展示厅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古村的生态平衡,也守护着我们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三、结语

从孙未在《养鹰人》中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人类参与下的反生态的城市文明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使人类的精神被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所侵蚀,所以,为了改变现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思想根源上改变现存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认识到精神的提升与充实才是发展的真正目的。除此之外,回归自然,回归人的生态本性,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谐统一。

① 薛敬梅:《生态文学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② 吴景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0页。

③ 鲁枢元:《〈开发精神生态资源——生态文艺学〉论稿》,

《南方文坛》2001年第1期,第38页。

④⑥⑦⑧ 陈思和主编:《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2010)·生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615页,第589页,第600页,第602页。

⑤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⑨ 雷毅:《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开发精神生态资源——生态文艺学》论稿[J].南方论坛,2001(1).

[2] 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吴景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
当代大学生德育生态危机及重构路径探究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