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受众的一份精神补给

2018-03-14 00:25杨帆周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受众文本

杨帆 周敏

摘 要:作为一种火爆的文学现象,《人民的名义》有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它的火爆开始于电视剧的热播,进而引起了读者对于原著的追捧。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它顺应了观众痛恨贪腐的心理以及满足了普通身份读者对于未知职业领域的好奇心。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受众 期待视野 文本 审美距离 隐含读者

《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调任H省检察院审查某贪腐案件,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最终将前任省委书记赵立春为核心的贪腐集团绳之以法的故事。这部小说正顺应了我国近年来的反腐大潮,自开售以来好评如潮。一篇报道中称:“截至4月18日,该书先后七印,以10天突破100万册的速度,累计发行达138.3万册。”①一本好书的出现,除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外,更少不了读者对它的二次解读,使作品呈现出比本身更丰富的趣味。

尧斯接受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阅读新作品时必须先行具有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这种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与本文的流派和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定的规则,保存在读者的脑子里,然后又成为读者阅读其他作品的先在经验。

一、人物形象深入民心

从人物形象来看,作者塑造了两大类官场人物:一面以高育良为主的贪腐集团,另一面以侯亮平为主的反腐官员。每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如高育良是善于伪装阳奉阴违的耍手腕人物,是“下政治棋的高手”(祁同伟语),但他的学生祁同伟性格却相对刚烈,城府没有高育良深。又如侯亮平是正直热血的,沙瑞金是冷静理智的,李达康虽然不贪污却是冷血的政治官员。还有一类就是那些用龌龊手段的商人,如蔡成功、高小琴等。之前反腐小说的核心人物最多也就省级而已,但是这部小说却写到了国家级干部,大大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上层官场如何为权力角力、明争暗斗,有麻烦的官员又会使出什么招数来应付上级。“《人民的名义》将官场生态、政治生态、基层百姓生活清晰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反映了广大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与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人民的名义》不仅回应了人们的这种社会期待,也回应了受众对优良党风的政治期待,受众自然易于接受。”这里特别要说的是祁同伟这个人物,他是被作者塑造的最为丰满的一个人物。他曾经是一名缉毒警察,战功赫赫,但是经不住美色的诱惑,与高小琴鬼混在一起。他为了权势,竟给素不相识的领导的娘哭坟,让人禁不住心生鄙夷;他也曾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不惜企图杀害自己的同门兄弟;但最后,当他为救情人而铤而走险,并且是以自杀的形式结束自己的一生时,好多观众居然都为他扼腕,感叹什么“英雄末路、项羽之悲”,全然忘记了他也恶行累累,身上沾了多少百姓的血泪。观众惋惜这样的祁同伟,说明一个人好的一面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标准。贪官都是无情无义的,当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出来之后,一下与之前的认知视野产生了差别,拉开了审美距离。读者会仔细地品味这个角色,甚至于会思索这个人物,这就达到了这部小说想要的文学功利效果。②

二、反腐题材的重大突破

近年来中国一直施行着高压反腐的国家行为,在惩治腐败的同时进行着政府公信力的重塑。“当国家意志迫切需要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展现的时候,反腐题材电视剧就成为合乎当代历史认知与社会文化想象的表意文本,成为符合历史潮流的,参与当代文化建构的合规艺术品。”人民看腻了穿越、言情、抗日题材,反腐题材的出现无疑顺应民声又让人眼前一亮。《人民的名义》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官场生活。与以往反腐小说相比,尺度之大前所未有。普通读者可以看到上层权力的追逐,可以看到现在社会关注的强拆现象,可以审视中国传统人情社会下人际网的复杂。最重要的是,作者都站在人性的角度上进行了批判:如一个堂堂的高级教授居然为了虚荣心保持离婚不离家的可悲现状;发小可以为了自保,出卖并做坏人的帮凶,陷害帮助自己的朋友……这些都从道德的视角让读者反思发问:我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情况、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好的公民,而不是停留在惩办贪官的表层现象上。

三、冷峻的叙事语言与叙事内容引起读者趣味

由于这是一本政治类型的小说,对于运用哪种语言描写险恶的官场,令人窒息的搏杀显得至关重要,影响受众的体验。“李达康和陈岩石一起转过头来。借着月色,可以看见大风厂的情景。推土机冒着黑烟开始移动。常小虎的人马跟随大型机械再次逼近大风厂。工人们愤怒了,拿着武器冲出工厂,一场冲突眼看又要爆发!装满汽油的抽油车也被挡住去路,十几个女工在车头旁席地而坐。汽油留下来,又将成为工人们的致命武器。”这是大风厂工人护厂与强拆队对峙时的情形,将当时剑拔弩张的气愤渲染到了极致。接受美学强调文学是“主体间性对话”,是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审美经验根本不是对原作者的意向的重构,艺术作品的原初經验出现在作品的审美效果产生之初,在于欣赏的理解和理解的欣赏……”周梅森运用现实主义的语言来写这本书,读者容易被代入情境,并体会情境人物的情感。而冷峻的叙事风格使得文本看似平淡而惊心动魄。

《人民的名义》直击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构成极具特色的美学风格。第一对矛盾是善与恶,即文中的主线:正义与罪恶的较量。

第二对矛盾是公与私。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他的选择都是出于从属利益而考虑。如京州市委书记、省委常委李达康。作为京州市一把手,李达康于公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于私迫切想通过卓越的政绩成为新任省长。在政绩和个人抱负的推动下,他将全部的生命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他为官清廉,痛恨腐败,却专权霸道、铁血冷酷,对于家人、朋友和一切阻止他实现人生抱负的人缺少最基本的尊重。妻子欧阳菁被带走后,他第一时间想的是赶紧离婚,撇清关系;对待朋友,他刻意保持距离甚至故意疏远,以捍卫自己的高风亮节,即便是对曾经为了维护他而毁掉自己政治前途的王大路也是如此;在对政绩的追逐上,李达康表现得更加无情。为了经济发展,他在大风厂工人以命护厂,烧伤三十余人的情况下,依旧下达了强拆工厂的命令。这时他所谓的经济发展之“公”,已然成为凌驾于工人利益之“私”之上的公器暴力。当李达康为官清廉,努力做政绩时,读者会认为这个人是好的。当他强拆大风厂时,读者有感于身边强拆事件会憎恶他。李达康的做法本质上是为了人民,实则也充斥着他个人的权力追求与私欲。读者理想中的廉政应该是李达康这样的,但是当这样的人真的出现了,读者的反应却是“简直不是个正常人”。因为李达康没有亲情没有友情,这与读者理想中的人性是不同的,这就拉开了审美距离。

第三对矛盾是生与死。祁同伟穷途末路时与侯亮平的对峙,陈岩石用生命捍卫大风厂职工权益时与政府的对峙等。更多的生死矛盾暗藏在平时的较量中,腐败与反腐都需步步为营,人物们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直接决定生死。

第四对矛盾是权与法。这里再次要提到“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如果是一本反腐的书,那主人公所做的事都应是光明磊落的。那么当侯亮平为了查案而运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权力时,读者会感到一种障碍难以接受。“一部以弘扬法律尊严为主旨的电视剧作品,却时常需要通过展示权力来完成对法律的捍卫。”这是令人感到讽刺的。

接受美学家伊泽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用以概括文学艺术作品与读者(受众)相互作用的效果。他认为,作为一种文本概念,隐含的读者期待着接受者的出现,其原因在于:隐含的读者预先结构了每一位受众的角色,它在召唤结构的基础上,促使接受者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反腐题材将渴望廉政的读者作为隐含的读者,吸引受众;塑造了读者心中应有的廉政官员形象,如侯亮平等。但文中对不法商人的描绘和高级官员的手腕描写,恐怕让读者心有余悸,将反感反馈在现实生活中。③这是这部小说与读者交流的负面作用。

一部作品就是要与读者相互交流、作用,才能生发出比作品本身更多的意义。以受众视角来看《人民的名义》,显然能将这部作品阐释得更加丰富,还有更多的内容等待读者的解读。

{1} 江苏散文网:《周梅森谈〈人民的名义〉:这次我们让文学回到了现场》,2017年4月21日。

② 徐成:《论周梅森反腐小说的思想内涵时代文学》,《时代文学(下半月)》2007年第5期。

③ 吴卫华:《反思〈人民的名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3期。

參考文献:

[1] 梁云云.接受美学视域下重构反腐剧审美价值的召唤结构——以《人名的名义》为例[J].北方文学,2017(17).

[2] 王晓旭.文化现实孕育的当代美学典范——评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J].艺术评论,2017(5).

[3] 尧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导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 沃尔夫冈·伊泽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受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接受美学视野下鲍勃?迪伦歌词试译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