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江苏教育新的生长方向,“适合的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价值和路径。对“适合的教育”的主动应答,需要在当下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打造高品质的学校,实施公平的课堂教学,是江苏实践“适合的教育”的行动。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适合儿童;优质学校;公平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0-0071-03
【作者简介】陆云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226000)副主任,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什么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江苏教育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那就是办“适合的教育”。为什么提出适合?教育应该适合谁?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江苏教育,只有在正确厘清这些问题后,才能寻找到未来江苏教育发展的途径和策略,真正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适合儿童——一个必要的教育判断
对“教育”一词的理解,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行动。马克思认为,“教育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人的活动”,意味着教育必须从“人”出发。“人”不仅仅是教育的出发点,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这里的“人”,一定是个体的独立的人。因此,“适合的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回到人的教育”。顾明远先生早在2011年接受腾讯网访谈前就有了这样的判断,他认为“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同时,他提出了一个具有教育本质的价值判断,即“个性化教育是世界的趋势”。他说,“我们要培养人才,这个人才的素质也好,他的环境也好,都有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要按照他的素质,他原来的一些天赋的素质,以及他的爱好和特长,来加以实施教育,他的潜在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在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理念下,江苏教育提出“适合的教育”这一具有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立意的命题,是对教育本源和本质的再一次回归。这在当下教育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显得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因此,我们在推进“适合的教育”中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我们提出办“适合的教育”,就是要坚守三点认识:
1.教育要面向全体,把每一个都看成是重要的。
教育不分来源,不分彼此,更不能厚此薄彼。在教育者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该享受到属于他们的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独自的成长特点。
作为生命个体,他们不约而同地有着时代的共性,身上有着共同的时代语言。但是,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存在:不同的基因造成了不同的智能结构,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差异性的存在,让教育变得更具挑战,促使教育者必须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3.教育要建立在对每一个个体的洞悉基础之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此,了解学情是教育的第一要务。知己知彼,百“教”不怠。只有了解每一个学生,我们才能真正实施因“才”施教。
二、公平教学——一种务要的行动自觉
“适合的教育”,应该是常态教育行为下的自觉行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受到“适合的教育”,最主要的策略就是实施公平教学。
1.公平教学,意味着课堂教学首先是公平公正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接收到教师发出的每一个教学指令,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验展示教学所得。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公开的。
2.公平教学,需要教师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为学生有差异,所以我们应去研究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向“每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足以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的教学方法,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得、有进步。这样的教学不需要“步伐一致”,需要的是“参差不齐”。
3.公平教学,需要教师特别关爱“每一个”。
“爱满天下”,说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爱的沐浴。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这一命题,这样的爱不仅仅是“普照”,还应该是有侧重地“照”,甚至有时候还需要聚焦到“那一个”身上,用炽热的关爱火苗点燃“那一个”的激情。在日常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优生,让学优生有示范引领的机会,还应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辅导和点拨。雷夫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对“第二类”学生的关注,当代,我们也需要关注这类学生,打造公平课堂。
4.公平教学,还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向决定了教學是否公平。如果用一把尺子进行评价,那肯定不是公平的课堂。公平的课堂教学,肯定不是一把评价的尺子,而应是多把评价的尺子,甚至是“一个学生一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份课堂教学的公平。课堂教学的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评价一定是多元的,是视不同的学生而定的。
还必须关注的是,公平教学应该指向于学生的和谐发展。我们对学生既然有多元化的评价,那就更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不一样,但“每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在课堂中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不能因为教师的喜好而停留在某一层面、某一个点上,所以公平的课堂,教师一定会全面关心学生身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在自己原先的基础上有进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层教学。
当然,学生之间的同伴合作是倡导公平课堂的重要形式。知识需要建构,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在团队中分享知识,并获得能力的提高,感受到自我生命拔节的声音。我们要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中的同伴合作和同伴互动。因为合作,“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角色意识,都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和互动中共同成长,共享成功的快乐。
打造“公平教学”,需要教师从每一个环节做起,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唯一”,给他们“均等”的机会和“不均等”的机会。这样的公平教学,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
三、优质学校——一个重要的办学指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人已经淡忘了这一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再次扣问现在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打造优质学校为着力点,并将这样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影响家长、影响全社会。
1.办学理念要指向高品质。
当下,办高品质的学校正成为一些名校的办学追求。什么是高品质?在我看来,高品质就是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科学的管理举措,有和谐的教学氛围,更有优秀的办学业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全社会都满意。扬州市梅岭小学的办学理念是轻负担、重质量,能让学生获得“带得走的能力”,该校走出了一条高品质的办学之路。什么是“带得走的能力”?就是立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关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能力,在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上下足功夫。“带得走的能力”,是基础教育在推进“适合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也是高品质学校的必然追求。
2.办学追求要指向有特色。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原总编辑傅国亮曾经有这样的判断,“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什么是有特色?有特色就是在学校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具有这所学校特质的个性特点,而且一定是被优化了的个性。全面发展,意即学校办学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特定规律;个性特点,意即在教育的园地里,发出具有校本特质的办学声音,既有“众”的共同特性,又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目前,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在特色建设中所彰显出来的教育品质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数量还不足,品位还不够高,甚至有的学校对特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为了特色而特色。当然,我们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至今仍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要时刻提醒学校,特色一定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又要关注精神的成长,让学生在“特色”中获得思维方式的发展和精神内涵的成长。
3.办学方式要指向开放。
互联网的发展,让教育无处不在的同时,也让教育无时不通体透明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内。因此,优质的教育必须走开放之路,“适合的教育”必须走“教育+家庭+社会”的协同发展之路。面对开放的世界,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社会的认同。我们要把对教育的理解和教育的实践充分展示在民众面前,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充分保障,让社区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教育特别需要家庭和社会在学校教育的引领下主动参与,让教育理念、办学追求和教育行为成为共识,进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把学校教育的意图通过多种渠道逐渐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去,要让家庭教育律动于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同一个频道上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共振效果”。
指向“适合的教育”,不仅仅是今后江苏教育继续保持高位走强的新举措,更是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主动作为。我们需要打通“适合的教育”的多种渠道,以优质为基石,以均衡为保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优质教育,实现“教育面向全体、个体全面发展”,进而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