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韩梅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外贸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和学科竞赛对课程教学改革意义的分析,提出了“课赛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具体研究课赛融合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赛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1-0131-02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 as a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its teaching effect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foreign trade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ubject competition to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put forward a new teaching model of “ class-competition combination ”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skills. The paper explores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schemes for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uch as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 and so on.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actice; Class-Competition 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l
[作者簡介]刘伟(1967-),女,安徽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梅(1979-),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师范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jy01)。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以外贸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的流程为主线,贯穿国际贸易惯例和必要的国际法律知识,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随着应用型办学的发展,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国际贸易实习软件模块设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专业实践方面都有待改进。为此提出基于“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具备外贸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
一、按照大赛考核内容,优化教学内容
以“以赛促改”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学科竞赛的考核内容进行对接。因此,将大赛的考核内容、企业岗位要求转化为教学要求,融入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做到教学内容与大赛细则的融通,培养更能满足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如表1所示)。
二、依据大赛考核形式,改进教学方法
近年来,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智欣联创杯”国际贸易竞赛、“轩昂杯”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等比赛日益受到高校的关注,各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比赛要求参赛选手合作完成一个项目,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参展商业策划书的写作、展品陈列、新产品发布会(英语)、国际贸易谈判等内容,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外贸口语能力、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因此,教师首先需要采用双语进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贸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创新教学方法,如构建“项目情景式竞赛”教学方法,以实现在赛中学、学中赛。“项目情景式竞赛”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比赛流程进行内化,对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小组间通过竞赛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情景式竞赛”方法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小组讨论(选择产品)—项目引入(选定产品)—教师分析(产品可行性分析)—小组合作(产品策划与发布)—教师、学生评价”。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也得以培养。第三,实行“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有限的传统课堂变为无限的课前知识传授。如课前设计有关支付方式的教学小视频,由学生自主学习,并针对知识点进行几分钟时间的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板书、PPT甚至辩论赛的形式(如网上支付方式与传统支付方式的利弊分析)。课堂上,设计不同的小组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讲解与总结。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大赛评分规则,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手段是课程考核,国际贸易比赛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平台之一。基于国贸大赛考核标准的导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法应由单一的理论考试和上机测试向实际应用能力的考评转化。因此,提出实验实训与以赛代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大赛的评分规则,在教学过程中,“项目情景式竞赛”的教师和学生评分按照一定的比例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另外,通过实验室外贸软件模拟的真实外贸环境,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包括进口商、出口商、工厂、银行等,根据分配的角色来完成任务,以完成任务的多少来进行打分。最终,综合两项成绩进行评分。国际贸易竞赛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课中考核时,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也作为考核的标准。据了解,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站从事跨境电商业务,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完成业务量的情况,在期末考核时给予适当加分。
四、以大赛为契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学科竞赛如同一座桥梁,通过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学校可以获得与外贸企业密切合作的机会。首先,在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团体赛初赛阶段,比赛环节包括国际贸易展位设计与商品展列、國际贸易商务谈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通过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很难对产品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具体产品展位的设计与商品陈列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只能从课本、参考资料上获取相关知识。对于这种现状,可以引入相关企业的业务骨干,让他们进入高校课堂进行相应学科的教学,通过“1+1”的教学模式,即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向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形式,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水平。其次,邀请外贸企业专家定期举行具有高度时效性和实践性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外贸行业动态。另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比赛导师,利用“企业导师+学校指导老师”的方式指导学生参加国贸技能大赛的部分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践。教师方面,学校每学期派1—2名专任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研修学习,提升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对企业而言,一方面比赛中选取企业的产品进行营销策划,并选取企业的新产品参加新产品发布会,能够起到为企业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专家通能够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和担任企业导师,结合大赛中的个人风采展示环节,挖掘并引入高校人才,为其单位服务。因此,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契机。
通过深入研究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等比赛的精神内涵,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课赛融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的复合型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程代娣.网页设计与制作——课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1):89-90.
[2]陈奇.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
[3]丁晓慧,樊西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J].管理视窗,2016(11):61-62.
[4]胡智斌.跨境电商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课程建设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6(12).
[5]鲍晓.课赛融合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5(9):381.
[6]企业导师在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时间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6(12):187-188.
(责任编辑:张彤彤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