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艳君
兖矿集团公司东滩煤矿医院普内科,山东济宁 273512
糖尿病目前在临床上属于高发病率的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发病原因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他生物作用损伤,一旦患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打击[1]。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在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容易使周围神经病变、承受较高的机械压力以及外周血管疾病,在此状态下足部骨关节和软组织损伤,最终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2014年5月—2017年5月该文主要对该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对收治的120例早期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患者经确诊均为糖尿病足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认知障碍等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2.3±3.3)岁,病程 1~11 年,平均病程(5.4±0.6)年,空腹血糖为(9.1±1.8)mmol/L,观察组患者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2.5±3.5)岁,病程 1~10 年,平均病程(5.5±0.7)年,空腹血糖为(9.3±2.1)mmol/L,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分析比较。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血糖控制以及运动指导等,每天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若血糖较高需要及时使用降糖药物,若患者足部有溃疡需要给予抗生素进行清创、抗感染治疗。观察组进行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在25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1 mL前列地尔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肌肉注射加有40 IU注射用胰激肽原酶的1.5 mL生理盐水,1次/d。对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0 d并观察其临床情况。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明显缓解,溃疡创面缩小75%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等有所缓解,溃疡创面缩小50%~75%之间;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没有改变甚至溃疡面扩大20%以上。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上有效率。详细记录治疗后患者的踝肱指数、足背动脉流速并分析。
该次所有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组间对比展开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观察组患者踝肱指数为(0.66±0.06),足背动脉流速为(0.46±0.08)m/(s·mm2),对照组患者踝肱指数为(0.57±0.10),足背动脉流速为(0.33±0.10)m/(s·mm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严重性的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在于周围神经和微血管的病变,患者末梢循环障碍引起组织缺氧缺血,血液黏度提高,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物质的释放,从而对微血管血流速度进行影响,形成微血栓。病变部位一般在肢体末端,使肢体血供不足,最终导致溃疡、坏疽以及感染[2]。糖尿病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差,对感染和损伤敏感性较强,若患者的下肢中、小动脉硬化出现闭塞时会促进微血管基底增厚,时管腔狭窄,这样极大的加重了微循环障碍,使抗生素的药效降低,增加了疾病的恶化几率[3]。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神经病变情况,神经细胞长期处于缺氧状态,造成细胞肿胀变性,对微环境进行改变,影响鞘膜、轴突的正常代谢,进而对组织造成损伤。糖尿病足患者治疗不当会出现截肢情况,其重要危险因素为周围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因此,要及时对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疾病进行预防,全面评估患者的溃疡情况,纠正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大化得降低患者的截肢率和死亡率[4]。前列地尔可以对血管进行选择性的扩张,增加侧支循环,使腺苷酸环化酶有效激活,将细胞内cAMP提高,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其黏附性,同时将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通过红细胞的作用降低血液黏度,达到微循环的改善目的。胰激肽原酶属于含有唾液酸的糖蛋白,是机体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的主要成分,可增加激肽的释放量,激肽可最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扩张毛细血管和小血管,促进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善患者机体的代谢水平。该文中对该院收治的120例早期糖尿病足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足背动脉流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相比于常规治疗来说可以改善患者的踝肱指数、提高患者足背动脉流速,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综上所述,早期糖尿病足患者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