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艳华
大英县妇幼保健院对产妇,四川遂宁 629300
分娩过程通常会打破产妇体内激素原本的平衡状态,加之心理因素,致使产妇在产褥早期极易产生乳汁分泌不足情形,若未对产妇及时展开有效治疗,则将严重威胁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1]。该次研究将该院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收并实现自然分娩过程的产妇186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对产褥期妇女早期应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展开治疗对其康复结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接收并实现自然分娩过程的产妇166例作为研究样本,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3例。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2~34岁区间,平均为(26.73±2.14)岁,怀孕时间在 37~41 周,平均为(39.2±0.3)周;观察组产妇年龄在 24~35岁区间,平均为(27.56±2.67)岁,怀孕时间在 37~42 周,平均为(39.7±0.6)周。两组产妇在年龄、怀孕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取产褥早期产科常规护理模式及相关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应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展开治疗。给予治疗前,应对产妇实施健康教育,告知产妇康复治疗仪的相关原理、使用方式、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让产妇在实施治疗过程前做好心理准备,并配合治疗。治疗过程中,产妇应保持仰卧体位,给予产妇局部皮肤清洁处理,将黑色硅胶电极置于产妇双侧乳房、两侧骶尾位置,需确保电极片与皮肤接触紧密,运用体穴能量传输方式开始治疗过程。开启康复治疗仪,选择合适的诊治程序,并对相关参数作适当调整,治疗中应保持与产妇的沟通交流,以免产生不适反应。康复治疗仪治疗时间起始于产妇产后第1天,每天实施1次,每次实施时间保持在25 min,治疗过程持续3 d。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乳汁分泌量、母乳喂养情况、乳汁分泌实现率、产后出血情况及子宫底高度。
在该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将会被保存在Excel文档中,并且将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期间将会用到SPSS 13.0统计学软件。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的方式来表达计量资料,同时对组间比较进行 t检验,使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就该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产妇在乳汁分泌量方面多、中、少对应例数为70例、12例及1例,对照组产妇在乳汁分泌量方面多、中、少对应例数为52例、27例及4例;观察组中包含77例母乳喂养产妇,对照组中包含64例母乳喂养产妇;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实现率为96.39%,对照组产妇乳汁分泌实现率为79.52%。由此可见,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产妇在乳汁分泌量及母乳喂养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如表 1 所示。
表1 两组产妇乳汁分泌情况对比[n(%)]
就该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为(100.79±10.60)mL,对照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为(135.01±10.03)mL;观察组产妇的子宫底高度为(9.31±2.06)cm,对照组产妇的子宫底高度为(12.50±2.50)cm。由此可见,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相较于对照组,下降趋势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子宫底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产妇分娩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对产妇生理及心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产妇产后在生理及心理上均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对其乳汁分泌过程造成一定影响,通常表现为乳汁分泌量不足或难以实现正常分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妇产后的康复进程[2]。产后康复治疗仪运用低频脉冲对产妇乳房实施刺激,促使结缔组织不断运动,乳头也随之开始运动,调节神经放射技能,进而促使乳腺管处于通畅状态,使产妇乳房的肿胀情形得以改善,有助于提升产妇母乳喂养的实现率,同时对产妇盆腔肌的收缩功能起到极佳效果,有助于提升产妇产后的康复进程[3]。产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盆底肌的收缩力与紧张程度,对盆底肌的血液循环过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加快盆底肌张力的恢复进程,实现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预防及诊治,提升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及生活质量。
该次研究选取该院接收并实现自然分娩过程的产妇186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产褥早期产科常规护理模式及相关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应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展开治疗。研究发现,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产妇在乳汁分泌量及母乳喂养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实现率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相较于对照组,下降趋势显著;观察组产妇子宫底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产褥期妇女早期应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展开治疗,临床治疗结果显著,对产妇产后乳汁分泌状况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及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加快产妇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