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作用分析

2018-03-14 06:45李长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位下肢血栓

李长剑

四川省三台县中医院妇产科,四川绵阳 621100

妊娠期高血压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为下肢静脉血栓,通常表现为患肢麻木、疼痛以及肿胀[1]。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便会导致产妇丧失患侧肢体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促使其并发肺动脉栓塞,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研究显示,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对产妇能够产生有利影响[3]。该研究也做出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该院就诊,分为两组,观察组产妇50例,平均年龄(24.21±2.26)岁,平均孕周(35.57±1.98)周。对照组产妇50例,平均年龄(24.05±2.12)岁,平均孕周(35.58±1.92)周。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经过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被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者。排除标准: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者;合并有身体部位的严重感染或者原发性疾病者;肢体不能进行自由活动者;入院时已经合并下肢静脉血栓者;子娴、先兆子娴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动作轻柔,根据产妇的情绪状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准备好抢救的相关药物,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密切监测;病房内要最大程度上保持安静,防止光、声对产妇进行刺激,告知产妇为了保持大便通畅,要多摄入高纤维饮食。观察组(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除了给予产妇对照组一致护理外,还要进行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如下。

1.2.1 被动性活动 指导、协助产妇被动性活动双下肢,先保持平卧姿势,操作者要抬高产妇双下肢,一直到其与床面的角度在20°左右,重复此动作5次;指导产妇进行踝关节跖屈和背屈运动;对产妇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与腓肠肌进行按摩,按摩方向从远心端开始,慢慢的向近心端靠近,对其每侧进行5~10min的按摩;指导产妇屈曲膝关节,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并且要注意观察产妇是否有异常反应出现。

1.2.2 主动性活动 指导产妇进行臀大肌等长收缩运动;进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进行肠肌等长收缩运动;对足踝关节进行主动跖屈或者背屈运动。将以上每一个动作进行10次重复,产妇每天进行3次运动,在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动作缓慢与轻柔,并且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指导产妇主动活动双下肢,脚趾关节保持跖屈或者背屈状态,呈扇形展开其脚趾,进行运动。

1.2.3 呼吸指导 指导产妇平缓呼吸,告知产妇正确咳嗽方式,如果需要进行剖宫产,则要向其讲解正确的按压腹部伤口方法,最大程度上将其疼痛减轻,以不感到心慌与劳累为宜。

1.2.4 产时体位改良 如果进行阴道分娩,则产妇取改良截石位,也就是将产妇的双腿放置在支腿架上,嘱咐产妇尽量屈髋外展,与此同时,要将其托腿板进行180°的旋转,将托腿板在产妇小腿肌肉丰富处进行支撑,而不是将其放置在产妇腘窝和大腿处,要最大程度上确保其小腿处于近水平位。

1.2.5 产后指导 不管产妇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均应该指导其进行早期活动。告知产妇产后不能一味的注重休息和营养,在术后早期,如果产妇处于清醒状态,则应该在产后2 h开始进行呼吸、咳嗽以及踝关节、趾关节主动运动,如果产妇还没有清醒,则要对其各项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被动性运动双下肢。分娩后24 h,便可以拔除产妇尿管,并且下床进行活动,对活动幅度进行合理控制。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产妇是否出现下肢压痛、疼痛、肿胀与麻木等症状,其双下肢皮肤色泽和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有异常现象出现,则要马上对其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此来了解其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

②对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在产后72、120 h,对产妇的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峰速度由相同的彩超仪器进行检测,并且由相同的医生进行操作,由电脑自动读取数值。通过对该指标进行检测,用来反映股静脉内血流快慢,检测数值越低,表示具有越慢的血流速度。

③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问卷总分在90分以上;满意:问卷总分在60~90分之间;不满意:问卷总分在90分以下。

1.4 统计方法

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纳入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组:0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对照组:7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相对于对照组的14%要低(P<0.05)。

2.2 两组产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观察组产妇产后72 h和120 h的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 1。

表1 两组产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cm/s]

表1 两组产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cm/s]

组别 产后72 h血流平均速度 血流峰速度产后120 h血流平均速度 血流峰速度对照组(n=50)观察组(n=50)30.24±4.66 39.99±6.99 30.58±5.68 42.25±7.22 29.56±5.68 37.99±6.89 30.22±6.20 39.99±9.88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有29例产妇表示对护理非常满意,20例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比对照组76%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有学者在早期提出,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3个主要因素为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遭到损伤以及血流速度缓慢[4]。一般情况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以上3种因素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①孕妇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卧床,活动量显著减少,进而促使下肢静脉回流变得缓慢[5-7];②患者出现全身小动脉痉挛现象,其管腔处于狭窄的状态,血流周围阻力显著增加,进而损伤血管内皮;③娠期高血压产妇会有细胞毒性物质、炎性介质出现,并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诱导血小板聚集,促使血流阻力提高;④孕晚期,孕妇血液中存在的凝血因子大幅度增加,导致血液一直在高凝的状态[8]。

该研究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产妇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其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后72 h和120 h的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运动能促进下肢的“肌肉泵”功能,“肌肉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血液回流中,主要机制为:被动、主动肌肉收缩—挤压瘀滞状态的血液—促使其回心,避免下肢静脉中瘀滞血液,防止血小板、炎症因子聚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进行有效预防。一旦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便必须马上对其进行制动,避免栓子脱落,进而引发肺栓塞出现。所以在产前与产后对产妇进行活动干预时,需要先了解其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征象,嘱咐产妇在进行主动活动时,注意动作轻柔、缓慢,避免子娴、先兆子娴出现。该研究中,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相对于对照组的14%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作用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体位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