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宋卫华
老家寨地处苗疆腹地湖南省凤凰县,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落。寨子依山势由低到高、层层搭建、错落有致。在这个山腰上的寨子里,能看见石板的寨围、石板的碉楼、石板的坪场、石板路、石板街、石桌、石凳……就连菜地的护坎,也是用平整的石板砌成,是一个地地道道“石头垒起来的苗寨”。古寨街巷为八卦迷宫式建筑设计,生人进到寨子里,是走不出来的,因此易守难攻、易进难出。1795年,乾嘉苗民起义爆发,老家寨成为义军的屯兵地。军事防御性寨墙如今依旧存在,直至如今,仍是一道苗家“拦门”的好屏障。
图1 老家寨地处苗疆腹地湖南省凤凰县,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落。寨子依山势由低到高、层层搭建、错落有致
图2 寨前,“栖凤坡”石岗上百株参天古榛木,守护着千年古寨的风水,是未婚男女“赶边边场”经常光顾的地方
图3 寨中,为了抵御强盗和土匪的侵扰,修建了大量的碉堡,盘踞在苗寨的高处,透露出一种凛然不可欺的威严气概
图4 寨子四周,建有青石堆砌的防御寨墙,它环村而建,一般高4~5米。部分墙体上有瞭望和射击孔,并有寨门数余座与之相接
图5 护寨墙、碉楼与家家相连,户户相通的老宅院构筑成攻防兼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家寨也不可避免的面临“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寨子对面,一排排小洋楼马上竣工,全村70户人家将“异地扶贫搬迁”统一移居新区,古老的寨子将被规划成一个纯粹的景点,意味着之后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建筑物外壳。除此之外,致力于传统的人也稀落了许多,年轻人不会“对苗歌”;谈恋爱也不再“赶边边场”;“青苗秀”传承人老龄化;各种风俗慢慢汉化、消失……令人唏嘘。
图7 围墙转角处的弧形非常流畅、自然、舒展,这些都显示出老家寨村民的勤劳与智慧。走进古寨,恍若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苗族先民的一个古老家园
很久以前,老家寨的位置并不是现在村民所居住的地方,在整个村寨未搬迁之前屡招匪患。经过风水先生推算之后,才搬迁至此。只是如今老家寨人的生活又将面临一次悄然改变。青壮年劳力多在外打工谋生,留在村里看家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民族聚集状态,使其脱贫致富之路显得要比其他地区更为艰难。
图8 老家寨属于“生苗”,有别于其它商业味道极浓的地方,是一个很有民族价值、保持了原始淳朴风味的苗寨
图9 除了外出务工外,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烤烟以及少量与乡村游相关的收入。晾晒分筛后的稻谷,存放至二层小阁楼防潮
图10 红薯、玉米这些粗粮除了人吃,剩余的喂家畜。为了能长时间保存红薯,大多数家庭采取窖藏的方式
图11 苗家炉灶都是四口锅。前两个煮饭炒菜用,后两个是煮猪食用的
图12 苗族的衣服图案有讲究,衣服袖口的那几道线代表了不同的苗族。已婚的、未婚的、老的、少的,都可以从服装的图案上去区分
图13 湘西苗族内部支系繁多,老家寨被称为青苗。她们屋内的帐幔非常有特点,占了半个房间大小,分里外两层,里帐内才是床
图14 大多苗寨人都会绣花,但要完成一套盛装需要一年的工夫!村里有10多位绣娘,可以承接一些手工活
图15 龙秋凤老人刚完成的一件绣花丝巾。本来孩子说要紫色,但龙婆婆表示:紫色是已婚妇女才可以用的颜色,所以还是按照她们的习惯用了粉红色系
图16 龙婆婆向我展示她画的蝴蝶、牡丹花、荷花(家和万事兴的意思)、葵花籽、莲蓬花、蜘蛛等等。颜色很丰富,花样也是自己想的
图17 村里人也开始经营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只要村里来了客人,老奶奶们就会穿上当年出嫁时母亲亲手为她们绣的嫁衣迎客
图18 刚放学回家的小孩子提着一些苗绣工艺品叫卖。从去年开始,老家寨的学生陆续转移到离寨子三四里外的镇上读书,寨子里不再有小学
图19 苗寨婚礼按照当地的习俗,不管是报亲还是送亲,男女双方都会组织亲友团,把守在村口“险要处”,唱起拦门歌。要对上几个回合,双方满意才肯放行
图20 头戴红花的大肥猪是结亲礼仪中必不可少的大使。若你看到抬着的是整头大肥猪,说明是男方去报亲啦!若只有半边猪,说明是女方来送亲的
图21 婚礼至少要忙三天。平时的家庭琐事是女人干,但结婚所有相关事务却是男人们在忙前忙后,女人们只用坐着等吃就行
如果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不妨来感受一下石头寨的宁静。趁它还在,趁你未老!
图23 西式的婚纱照,中式的晚礼服,苗族亲友赠送的礼金直接粘在贺匾上。在这里可以看到多种文化的交融碰撞
图24 屋外,男宾客们三三两两蹲在地上喝甜酒、下三棋。老家寨村民待客开始大量使用一次性杯、碗、筷等餐具
图25 屋内,每个火堆为圆心都坐满了人,看电视的、唠家常的、扛不住睡意打着盹儿的。主客各派上了四个人对苗歌,唱的都是押韵对仗的语句,一方唱罢一方接,一直唱到天明为止。苗史就在这种低吟浅唱中一一演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