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之后,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成了新的教育目标。文章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帮助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1
作者简介:杨小勋(1986—),男,江苏兴化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成为当今教师的教育重点。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数学,课程设置都较为简单,因此在讲解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化,适应学生特点。用通俗有趣的话语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导其进行思考。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数学课本里有一道关于除法余数的问题:共12个苹果,5个一组如何分?教师可先进行一场比赛,挑选出3位同学进行情景假设,用纸团代替苹果,让3位同学先独立思考分别分配一遍,再共同商量分配一遍,其余同学将其分配方式进行记录并找出3位同学的错误,然后双方对辩找出最终结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可保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课程设置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辅助工具用来吸引眼球,拉回他们分散的注意力,并由此科普知识,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分析;也可开设“每日一问,每日一答”活动,由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并记录,同时分配监管员进行监督报备,随机进行抽查提问,并进行整合分享,互相交流。另外,除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当下流行的学习机、点读机等教学媒体,吸引学生对其中内容进行了解,并安排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答辩奖励,鼓励其学习自主思考,逐渐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联系生活进行教育
一般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采用的都是课本上的内容、解说数学原理、数学公式以及思路方式等,太过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感同身受和理解。因此,为使教材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在教学备案中应积极地联系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件可以和数学相结合、相适用的,将其进行重新组织编排后引用到课堂上,为学生进行举例论证。比如,在学习单位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用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家中妈妈炒菜时都用哪些调料?有没有了解过每次妈妈炒菜时调料酱油醋盐的比例都是多少?在平常妈妈都是怎么测量的?”回答完毕后,教师提问学生:“大家知道克和毫升是什么吗?”然后取出常用的调料瓶让学生们进行观察,最后顺势引入教材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四、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体系较为简单,多数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而来的,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时,可开设简化版的数学建模,每月一次,由学生自己设定问题,教师帮助修改完善,然后选取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在旁进行协助指导,帮助解决安全问题,并记录整理。学生可选择独立完成或结伴完成,实验期间可互相交流,完成后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口述,教师协助填写实验报告,高年级学生可进行独立填写。由于小学生思维较为分散,设定问题时不会考虑实验材料是否方便。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调节,采用替代材料进行实验,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完成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例如,若有学生想知道一头牛等于多少只鸭子,而材料收集不变时,教师可以询问其是否可以用实心球代替牛,空心球代替鸭子进行重量测量,若是可以,则进行实验。若是不可以,教师应向其讲清原因,并让其选择重新设定问题或更换材料,以保证实验的有效进行,从而逐渐增强其动手能力,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应依据实际生活进行课堂举例分析,加深学生记忆。在課堂实践中,教师要将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有关课程知识的每日思考与发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巩固课程知识,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完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树菊.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145-146.
[2]丁 平.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