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与薄”讲评

2018-03-13 19:05王俊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7年8期
关键词:纸伞厚积苏绣

王俊

【作文题】

请围绕“厚与薄”的关系,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厚与薄”是关系型话题,首先要扣住“厚”“薄”的内涵,界定其所指范围,理顺其关系,类比联想,联系实际,辩证思考。“厚”“薄”是扁平物体间距离长短,感情深浅,味道浓淡,价值大小,家产多少,是重视与轻视、优待与傲慢、亲近与疏远的不同态度。害怕别人增加厚度,使自己竞争处于变薄的劣势,这是典型的嫉妒。只有合作共赢,才能既增加自己的厚度,同时也增加别人的厚度,达到共赢。庖丁解牛时,“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无厚”就是“薄”,“有间”即“厚”。掌握规律,才能游刃有余。读书的厚与薄:读厚,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薄,提要钩玄,抓住主要观点。人立身处世,不要浅薄,要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有自己的内涵。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对待。“厚古薄今”与之类似。感情厚薄对认知有影响。“薄”并不可怕,只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变成“厚”;原本厚实的底子,如果一味啃老,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厚”也可能变成“薄”,甚至一无所有。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生自己积累素材的多少,以及驾驭素材的能力,选择其中某一点,由实到虚,由此及彼,纵横开掘,古今中外,历史现实,上下勾连。提升作文等级,并非天方夜谭。

“厚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厚积才有可能薄发。积累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厚积”要达到一定的“度”,要有加工、内化、运用的过程,经

过“加工厂”的处理,适时、智慧,才有可能做到灵活自如地薄发。结尾不是简单叠加分论点,而是要换一种说法,强调中心,突出论点。

开头一定要简洁,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报告阅卷老师“审题是正确的”;同时要总领全文,暗示文章的思路;还要尽显语言表达功底。

写作议论文,首先要搭建框架,要“入格”,然后才有可能“破格”,从而“升格”。议论文的关键是以理服人,分析说理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层层深入,以讲道理兼具摆事实,举例中有引用,运用哲学原理,联系实际,辩证说理。

【作文示例】

厚积薄发

“厚”不是笨拙的肥腻,也不是简单地随意堆积,“厚”讲求的是如大提琴般沉吟低回的厚重感,更是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厚实状态。

“薄”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急功近利的急于表现,“薄”亦是吐纳,是有条不紊地支配管理和智者的表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话得之。

薄发首先要厚积。如那翠竹,生长的前四年,仅生长了三厘米,而等到第五年的时候,它便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生长,仅用了六周就长到了十五米。原因是什么?它花了四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根紧紧深埋于地下,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但这坚毅,这厚重的积累,不是谁都能企及的,有多少人,没熬过那短短的三厘米?

因此,我们要做好“厚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方能担此大任。

犹记得那懵懂的少年陈景润,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研究华罗庚的数学专著,为了直接研读外国数学典籍学习多国语言,经十年推算,终摘下自然科学皇后头上的桂冠——哥德

巴赫猜想。若没有此等“厚积”,数学长河上何以会闪现这颗耀眼的明珠?

但,厚积是为薄发而准备的。

很多人厚积之后,不懂得薄发的真谛,急于将自己的成果一气全盘托出,最后只能被那过于堵塞的管口扼得室息。

由此可看出薄发的重要性。

“薄发”讲究的便是持续性。既是持续性,便不能如一夜爆红的明星般只顾眼前利益,拼命消费粉丝的热情,最后落得过气的下场。

最近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李健在接受采访时说出这么一段话:“去美国走了走,避开了强劲的风头人在特别受关注的时候,应该冷静和远离人群。”正是他的低调,他这种薄发的态度,让他重回舞台时,仍然有着居高不下的人气,当他开口唱歌时,全场响起雷鸣。

“薄发”可见一人智慧,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江郎才尽时的苟延残喘。它是如陈忠实用一生的积累所写的那本可以作枕头的大书《白鹿原》。

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才能在探索的路上不断前行。

[点评]

厚积才能薄发,厚积是积累,是一个艰辛的历练过程,厚积是为薄发准备的,是薄发的基础和前提。厚积之后还要懂得薄发,适时薄发。“厚”与“薄”的辩证关系,令人信服。写作议论文的关键是说理的逻辑关系清晰;论证充分,论据可靠,驾驭自如,信手拈来,也为本文增添了亮色。

厚积落叶听薄雨敲打由薄到厚是一个艰苦的积累过程,而厚积之后的薄发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追求。

現在一些所谓一线制作的影视作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换来的却只有日渐低迷甚至是骂声不断的现状。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厚积薄发的第一步,那就是积累。

晋文公因为晋献公立幼子为嗣,流亡19年,而后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于62岁时大器晚成,称霸诸侯,除了得到秦国的帮助,在背后支撑他的便是那流亡十几年的经验与历练。生活中确实不乏一路顺风顺水,年纪轻轻便有一番成就的青年,人们因为对他们的艳羨以及崇拜,大肆宣扬他们的事迹,却往往忽略了那些经过时间与磨难锤炼过后,终于厚积薄发的人。

像晋文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只要一直不断积累,他们终究会有被“伯乐”发现的那一天。

尽管现在娱乐圈依旧是“小鲜肉”当道,但是,凭借出色的演技,深厚的台词功底而让人们爱上其品质的演员才更能让人们印象深刻。

陈道明先生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演员,眉眼间的风霜与脊梁中的正气让他成为人们口中的“老戏骨”,他所饰演的康熙人们至今都口口相传。而这位老戏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主演的,由张艺谋导演的《归来》,他把自己对于岁月的积累,对于那个黑暗时代的理解揉入了角色“陆焉识”,他就是陆焉识,陆焉识就是他。陆焉识的爱与怨,他感同身受,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活了的焉识。endprint

是岁月的历练使他积累,是慧眼的锐利使他通透,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使他能厚积薄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15年只专注于一本《正义论》,他毕生对于哲学以及法学的见解都嚢括其中,可谓是真正的厚积薄发;姜子牙在偶遇姬昌之前,卖过肉卖过酒,在贫寒之时也不忘研究治国之道,最终在暮年之时,辅佐多位周王治理国家;马云决定做生意,却屡遭碰壁,但他不骄不躁,终于建立了他的阿里天下。

厚与薄,即厚积薄发,厚厚地积了一地落叶,听下雨时,雨滴打在叶上的声音,多美。

[点评]

议论文也可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厚叶”“薄雨”,厚积薄发。厚积才能薄发,小作者深谙其中道理。紧扣住“积累”做文章,晋文公、陈道明、姜子牙、马云、约翰·罗尔斯,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厚积薄发。艰辛的积累,智慧的薄发,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薄绸上的厚重

漫步在扬州的东关街。

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地立在街道两侧,站出一片温婉的黛青色。游人络绎不绝,徘徊驻足于其间,感受着民间古老文化的氛围。

古今文化的碰撞并不总是如此平和,朱檐青瓦下亦不乏许多工业产品。我时常觉得有些刺眼,但却也提醒着我,这里终究是一隅工业信息时代背景下逝去文化的旧址,像鸡肋一样,窘迫地站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之中。或如人类伐尽森林、修城安家,却又费尽心思地在水泥地上栽植着失去故土的树。不禁心生感慨:这厚重的五千年传统文化,到了当下,该何去何从?是厚积而薄发,还是从此消亡?

怀揣疑虑,步履沉重地沿街踱步。蓦地,被不远处的一家商店吸引。店铺不大,看起来收拾得干净整洁,顿生好感;店门口也没有招摇地挂些宣传商品,因此毫不起眼,却见来来往往的顾客进出其间,更是忤然心动。我加快步伐,想一探冗竟。

刚抬脚跨过门槛,落眼处,已是一惊。不及环视四周,目光就被角落里的一位姑娘的动作深深吸引。她左手捧着绣架,右手握一根细针,灵活地上下穿梭于绣面。薄薄的刺绣尺寸之间,江南水乡的轮廓已若隐若现:远处青坡外的小村氣氣在淡淡的云烟之中,青坡是一未热烈无赖的绿,十分惹眼,却在这头溪边收敛了闹意。溪上的小桥精致玲珑,针脚细密,似有意绣出桥上的图案。再向下看去,便是姑娘灵巧的手。在绣溪中几尾红鲤时,十分熟练,仿佛与小桥流水融为一体,双手似直跃在小溪中那样和谐。

如痴如醉。

想必是苏绣吧,那样细腻,那样温和。

不免满怀歉意地打扰她。细问之下,她的家乡确是苏州。姑娘自小热爱苏绣,大学毕业后偶然旅行到这里,便有意将苏绣带来,介绍家乡文化。

听闻此言,不曾想眼前的姑娘竟是位奇女子。不甘心于坐在写字楼中朝九晚五的生活,却怀着一颗热爱苏绣的心,委身于异乡的一角,凭一己之力,借薄如蟀翼的苏绣,勇敢地传承着一门古老的艺术。

更令人叫绝的是,她用自己的理解改良了苏绣的方方面面,诸如颜色的混搭、图案的布局,无不构思精巧,细细推敲,使一幅幅作品既充满现代生活气息,又不失其厚重的历史遗韵。

如此用心,难怪店内人头攒动,顾客流连忘返。

走出店,向其他店铺张望,不觉失落。扬州酱菜、漆器、剪纸,都是流传几世,经一代代民间艺人之手,积淀了极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可如今,大机器时代下的批量生产让漆器不再光鲜明亮,剪纸不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苏绣是幸运的,尚有人愿意传承、发展,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悲剧。常常最后一个艺人的离世即意味着一种传统文化的消亡。我们在短暂的唏嘘抑或悲痛过后,依旧麻木,不久便彻底遗忘。

难道这是必然吗?

不会的。我们要做的,应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关注、亲近每一个濒临破灭的民间文化。要鼓励、培养感兴趣的人才,去真正发扬,而不是将其收藏于博物馆,记录在世界非遗名录上之后,任其毁灭。

就像苏绣,丝绸轻薄,却撑起一片厚重的文化天空。

[点评]

在异地扬州传承的苏绣,“丝绸轻薄,却撑起一片厚重的文化天空”。对奇女子苏绣的描写,如临其境,如痴如醉;对扬州地方特产的湮灭,深感痛心。对文化传承的忧与爰,映射出作者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薄薄的油纸伞

江南的古巷犹如一只懒倦的猫,在咬呀攻呀的古声中缓缓而来,而梓便是在这与那位老人邂逅。

更准确地说是与那把纸伞。

在梓的印象里,江南的古巷最适合的就是撑着一把纸伞悠悠散着步,在一片静谨中品味古老的韵味,只可惜出生于北方的她并沒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在这个假期,她毅然选择了江南。

和她想象中的一样,江南的黛瓦白墙,小巷深深,仿佛从来没有人去打破这片幽静。而就在一个僻静的角落,一把把撑起的伞却是让梓突然停下了脚步。

纸伞

梓的目光突然变得有些激动,她走进有些昏暗的屋子。屋内只坐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此时正眯着眼有些费力地看着手中的伞。店内也放了许多梓并未见过的工具。

梓只是安安静静地看着摆满一屋的纸伞,偶尔也撑起一把看看。“呵呵,小姑娘,对纸伞感兴趣么?”有些苍老而又无奈的声音响起,正是那位老人。梓有些木讷地点了点头。

望着那些纸伞,老人的目光突然有些温和。“这些都是从古时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啊,只可惜现在……唉。”老人无奈地叹了口气。“现在是没有多少人做了么?”梓有些好奇。“别说是做了,现在也很少有人对纸伞感兴趣了啊。”

听到这话的梓却是有些吃惊,看向纸伞的目光中也多了一丝同情。她小心翼翼地撑起一把伞,走到门外。阳光照射在伞面上,梓通过那薄薄的伞面看到绘在其上的牡丹花,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老爷爷,做一把纸伞很麻烦么?”梓看着手中的伞突然开口问道。“是啊,做一把纸伞至少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或许正是这烦琐的工序让许多人都放弃了吧。”

梓沉默了一会儿,又开口问道:“既然这样,那爷爷你为什么不放弃呢?”老人的眼睛骤然缩了一下。“这些纸伞那可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留存下来的文化啊,就这么让它消失,我心里不好受啊。”

听到这话,梓突然觉得手中的伞重了许多。就是这一把薄薄的纸伞,其中却是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而更多的也是这些人的心血啊。而对老人来说,这一把纸伞或许也是他家族独有的文化和记忆。如此厚重的存在意义,若是就此消失,确实令人惋惜。

此时的老人也早已不再说话,眼神之中也有淡淡的落寞。屋内的气氛再度沉寂,甚至比来时更令人神伤,而那些工具,似乎也弃之不用,早已落了一层的灰。梓也有些受不了,便买下一把纸伞,悄然走了出去。

撑开纸伞,猛烈的阳光也只是扑在伞面上,那大红的牡丹花却是刺得人眼睛生疼。江南,这座古城,终究是找不到原来的那份安逸和厚重。

再看古巷,如今虽是人潮涌动,但在那角落里的小屋,却是再无人光顾,虽热闹非凡,但那份古韵,却是再难以寻找。

[点评]

江南古镇的纸伞,是考生作文中常用的素材。在仅有的素材中挖掘深意,表达对厚薄的感悟,需要精心的构思,灵动的智慧。薄薄的纸伞,繁复的工序,现代人不再留恋;薄薄的纸伞,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现代人鄙薄,古风不存。年轻人的浮躁浅薄与老年人的深沉厚重相对比,在细致地描写中,委婉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隐忧。可谓“小纸伞,大主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伞厚积苏绣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细雨山塘
十指春风,落针苏绣如画
浅谈我国苏绣工艺的特点与传承
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
“厚积”才能“薄发”吗?
山雨
厚积
“厚积”才能“薄发”吗
非遗传承中的余杭纸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