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婷, 运迎霞, 任利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城市郊区化的发展,使得近郊居民出行面临地铁“最后一公里”的尴尬境况,相比城市中心区,城市近郊区往往面临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土地利用多样性偏低、地块划分偏大等问题[1],因此地铁“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在近郊区比中心城区更为严重。同时,考虑城市慢行交通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在地铁的中短途接驳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关于近郊区地铁站域的慢行环境满意度的调查是城市空间设计层面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相关研究中,关于地铁站域的宜步行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将自行车交通环境纳入考虑的研究较为欠缺,尤其以近郊区为研究对象,对慢行交通环境的研究还不够完整[2-7]。本文以天津市近郊区为例,针对地铁站域慢行环境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
目前,天津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占据60%以上,对慢行出行环境有较大的需求,但是步行者和自行车骑行者在道路系统中仅拥有20%左右的道路面积,近一半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被侵占,在道路系统、交叉口过街、设施等方面都没有独立的规划管理,慢行交通者的路权受到较为严重的侵犯[8]。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快速穿行,给慢行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隐患。
天津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中,2006年开通的1号线已经运营了十多年,2004年9号线开通,2013年2号线和3号线相继开通,2016年8月6号线正式运营。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随着地铁线路的相继开通,对于居民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慢行环境满意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天津市近郊区即环绕天津市“市内中心六区”展开的“外围四区”即北辰区、东丽区、津南区和西青区。这4个区目前偏向于“卧城”模式,居民出行以通勤为主,形成了“外围4区”到“市内6区”的钟摆式交通流。这4个区也是天津市现有的4条主要地铁线路(1号、2号、3号和6号线)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所在区域,具有地铁“最后一公里”慢行环境研究的典型性。
天津市在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环境日益恶劣的背景下,2015年开始编制《中心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对老城厢和天拖地区实施了慢行交通出行空间的首批改造工程。近郊区的慢行出行环境还未受到关注,实际上这一地区的居民不能从近郊区获得足够的就业机会,往往需要每日在近郊区和市中心之间往返,而地铁是非常重要的通勤交通方式,因此近郊居民具有较大的地铁“最后一公里”慢行换乘需求,本文以此为契机展开研究。
对地铁站域的具体范围进行界定,本文更倾向于地铁“最后一公里”的慢行接驳范围。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当居住地点位于地铁站5~10分钟慢行时间圈内,60%的居民将会选择“慢行+地铁”的出行方式[8]。按照步行速度5 km/h~8 km/h和骑行速度15 km/h~18 km/h计算,以地铁站点为圆心,得到最适宜的步行距离范围圈是500 m~1.2 km;最适宜的自行车骑行距离范围圈是1.5 km~4.5 km。因此,将1 km作为步行的研究范围,将4.5 km作为骑行的研究范围,分别讨论步行和骑行环境的满意度。
以通车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1号、2号和3号地铁线为研究对象,在1号线选择首末地铁站西横堤站和双林站;在2号线选择中间站屿东城站和首末地铁站曹庄站;在3号线选择首末地铁站南站和中间站天士力站进行实证研究。这些站点都位于天津市外环①附近,位于天津市近郊区,且6个站点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6个站点周边都聚集了大量的居住区,其中西横堤和屿东城已经逐步形成了该地区的生活中心,南站依托火车站和高铁站已经初步形成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其他3个站点启用时间较晚,周边配套设施还不完善,6个站点的基本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调研站点情况一览表
对各站点发放问卷数量为30份左右,共发放问卷200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筛选之后,最终得到可提供研究样本数据的问卷162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1%(见表2)。
桑料再一次被点燃,这一次只有一小堆,盛放在一只铜盘内。铜盘直径不足尺,底部的支架造型是两只铜制的羽人,它们相向跪坐,共同将铜盘托起。桑料在铜盘内阴燃着,没有火焰,只有蓝色的火星忽明忽暗。
表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性别、年龄、职业等4个问题;第二部分包含出行特征、居住地位置、出行时耗、步行和自行车吸引及限制因素等9个问题;第三部分包含15个单项满意度评价、4个总体评价、现状问题及改善意愿等21个问题。
满意度调查的指标包括15个单项的满意度评价以及4个总体评价,按照里克特量表5级测量法,分别按照十分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十分满意的程度分别赋值1分、2分、3分、4分和5分。
(1) 使用工具意愿。针对私人自行车、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选择研究发现,71%的人更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因为公共自行车有使用方便、免受偷车之扰等优势。此外,由于距离较远和速度快、省力等原因还有10%的人更愿意使用电动自行车。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公共自行车及相关设施的配置。
(2) 单项指标评价。针对从地铁站点到居住地慢行道路的连续度、路面宽度、是否绕路、过街是否方便、红绿灯等待时间、交通安全、治安情况、标示指引、自行车停车、公共自行车租赁、卫生环境、绿化景观、遮阳避雨设施、服务设施、休闲活力等15个单项指标的满意度进行打分评价。分析发现,遮阳避雨、休闲活力以及自行车停车3方面的满意度平均值水平都在3以下,属于比较不满意的状态。服务设施、卫生环境、绿化景观和交通安全4方面的满意度也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满意度最高的是绕路和过街,说明目前近郊区地铁站域周边的慢行交通较为便利,过街也比较方便,而今后近郊地铁站点周边慢行环境需要更便捷、安全和人性化的设施和管理来完善。
(3) 总体指标评价。分析6个近郊地铁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环境的便捷度、安全度、舒适度和总体满意度评价,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认为现状是比较满意的。但人们普遍对舒适度评价较低。由此可知,便捷度和安全度更容易影响使用者对慢行环境整体满意度的评价,而舒适度是亟需改进的方面。
(4) 支持态度。调研发现,人们普遍赞成改善地铁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环境,采用“慢行交通+地铁”方式完成通勤出行,其中1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适度发展和控制。由此看来,居民对慢行交通接驳地铁最后一公里的模式有很高的接受度,为营造更完善优质的慢行交通环境奠定了社会基础。
(1) 西横堤地铁站。西横堤站是2006年开通的地铁1号线编号为2的中途站点,是刘园终点站的前一站,位于城市近郊北辰区的外环西路以内,与外环相距1 km左右,周边以居住为主,配套设施成熟、齐全。
慢行使用者普遍对西横堤站点周边的慢行环境评价较高,所有指标的平均值在3.6以上,偏向于比较满意。满意度相对最低的是遮阳避雨、休闲活力、卫生、自行车停放以及服务设施几个指标。满意度分值最高的是绕路、过街和公共自行车租赁3项,其次是红绿灯等待时间,这些指标是便捷度的重要描述指标。分析发现,西横堤的便捷度分数相对较高,而满意度评价也较高,说明便捷性对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影响。
(2) 双林地铁站。双林站是天津地铁1号线编号为22的起始站点,在外环南路以北1 km左右。2013年重建运营,建成时间较晚,周边以居住区为主,配套设施较为欠缺,整体空间环境质量较差。
该站点慢行环境各项指标的评价得分分离度较大,公共自行车租赁、自行车停车、遮阳避雨和服务设施4个单项分数最低,都在3以下。绕路、过街和红绿灯等待3个单项分数最高,都在4左右。针对慢行环境的总体评价,对便捷度评价最高,53%的使用者认为慢行环境十分便捷,33%的使用者认为基本满意,说明便捷指标对该站点满意度的影响较大。
(3) 屿东城地铁站。屿东城站是天津地铁2号线编号为17的滨海国际机场方向的中途站,位于东丽区外环线(京津塘高速)以内2.5 km左右,建成时间较晚,2013年正式运营,配套设施相对齐全,整体空间环境质量较好。
屿东城地铁站点慢行环境各项指标的评价得分分离度非常大,遮阳避雨、休闲活力、自行车停车和服务设施4个单项分数最低,都在2.5以下。公共自行车、绕路、人行道宽度、红绿灯等待和治安等5个单项的评价分数最高,都在4左右。针对慢行环境的总体评价,77%的使用者认为比较满意,说明便捷性和安全性指标对该站点的满意度评价有较大影响。
(4) 曹庄地铁站。曹庄站是天津地铁2号线编号为1的起始站点,位于天津市外环线以外500 m左右,建成时间较晚,整体空间环境质量较差。
慢行交通使用者对该站点慢行环境单项指标满意度评价偏向于一般。公共自行车的满意度分数最高,在4以上。路面宽度、是否绕路、过街、红绿灯等待和公共自行车租赁5个单项评分都在3.5以上。遮阳避雨、连续度和服务设施3个单项的评价分数最低,仅达到3左右。居民对该站点的便捷度评价很高,80%左右的人认为较为便捷,但有50%左右的人认为安全度和舒适度欠佳,最终有60%的居民认为整体满意度为一般。说明较低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该站点的整体满意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便捷度更容易对站点慢行环境的满意度产生影响。
(5) 南站地铁站。南站是天津地铁3号线编号为1的起始站点,位于外环西路6 km左右,周边配套设施较为欠缺,缺乏活力,2013年开通运营以来,整体卫生环境较好,未来周边规划有商业中心。
该站点慢行环境满意度评价整体较高,其中路面宽度、是否绕路、连续度、公共自行车租赁和绿化景观5个单项的满意度评价分数最高,都在4左右。休闲活力和遮阳避雨单项评价分数最低,都在3以下。该站点的便捷度评价很高,近50%的人认为舒适度欠佳,整体满意度中,比较满意占67%,非常满意13%,说明便捷性指标有助于提高整体满意度。
(6) 天士力地铁站。天士力站是天津地铁3号线编号为23的中途站点,位于外环北路500 m附近,周边建有天士力制药集团和大量新建居住区,建成时间较晚,整体空间环境质量欠佳。
根据调研结果,居民对该站点的整体慢行环境满意度评价较低,对遮阳避雨、服务设施、休闲活力等3个单项的评价分数最低,均在2以下,非常不满意。公共自行车、自行车停车、是否绕路、连续度和过街方便5个单项的满意度评价分数最高,都在3.5以上。说明窄马路便于过街,在站点出入口设置小广场利于自行车停车。整体满意度中,比较满意和不满意各占一半,说明便捷性指标有助于提高整体满意度。
(1) 从15个单项指标的满意度来看,指标是否绕路(平均为4.1)满意度最高。遮阳避雨设施(2.6)、服务设施(2.9)和休闲活力(2.9)3项指标满意度最低。从打分的具体情况来看,除是否绕路、路面宽度、公共自行车租赁和道路连续这4项指标选择“较满意”和“十分满意”(4分及以上)达到50%以上。遮阳避雨设施、服务设施和休闲活力这3项指标选择“较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2分及以下)达到50%以上。其他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十分满意”这一得分项来看,是否绕路的比例最高,有近40%。从“十分不满意”这一得分项来看,遮阳避雨设施的比例最高,有近35%。
(2) 从站点情况来看,西横堤站点道路连续度、绕路情况、过街设施、红绿灯等待情况、自行车停车、公共自行车、休闲活力等单项的满意度得分都在各站点之上, 最终各单项的满意度评价均值也排在所有站点首位(见图1),各站点基本情况见表3所示。
(3) 进一步分析发现,得分高的便捷性指标以及人性化的慢行交通和服务设施更容易提高满意度,即使是十分偏远的站点(如南站)。当慢行交通的连接路径、起讫点接驳环境足够便捷时,人们对慢行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也会高于靠近城市中心,绿化和商服更完善的站点(如屿东城地铁站)。
表3 天津市近郊区地铁站域慢行环境基本特征情况
为确保调查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调查样本进行信度分析。根据可靠性统计表中Cronbachα系数的计算结果(见表4),0.908 大于0.8,故此问卷数据结果的可信度很好,认为此调查问卷结果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表4 问卷信度分析结果
对天津市6个地铁站点区域内慢行环境的15个单项指标满意度和站点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道路连续、过马路的便捷度、红绿灯等候时间、公共自行车租赁、自行车停车、商业休闲等6个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关系较为显著。路面宽度、是否绕路、交通安全、治安、标示指引、卫生、绿化景观、遮阳避雨设施、服务设施等9个指标的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有十分显著的关系。而路面宽度、是否绕路、治安、标示指引、卫生、绿化景观和服务设施等7个指标与总体满意度的显著相关性十分突出(见表5)。
表5 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如果Sig.<0.05,则用*标记,认为影响是显著的;如果Sig.<0.01则用**标记,认为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通过上文的分析,天津市近郊区地铁站域在未来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改进。一是设施层面要更加多样化、人性化。虽然伴随着共享单车的大量投放,极大的便捷了骑车换乘地铁,但是由于相关设施配套的欠缺,导致了自行车无处可停、无路可行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重视交通性和服务性慢行交通设施的建立,包括慢行道路分割线、行止线、转弯线、标示牌、线路通达的信息牌以及绿化景观、休闲座椅、服务驿站等。一方面这些设施为慢行交通使用者争取了合理的路权,另一方面为使用者提供安全便捷的行车指示信息,也在心理上给使用者以绿色出行的鼓励暗示。二是管理层面要保证慢行行为的优先权。通过打开和管控地块以及居住区的出入口,增建慢行小路的方式,突出慢行交通比机动车更灵活、更便捷的优势。三是系统层面要保证可达性和便捷性。以地铁站点与居民点为导向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的规划设计,要做好地铁站点、居民点与慢行道路,尤其是与自行车道的无缝衔接,地铁站内可设直接通向自行车停放点或者租赁点的快速通道。梳理地铁周边慢行交通网络结构,将慢行交通网络结构按照隔离程度划分为完全隔离和非完全隔离两级,尽量独立设置完全隔离的步行和自行车专用道。
注 释:
①天津市外环线距离市中心平均10 km左右,分别通至天津市近郊区范围的北辰区、东丽区、津南区和西青区。
[1] 谭 啸. 天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2] 陈洁心. 北京边缘住区地铁站域步行环境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5.
[3] 鲁斐栋. 城市住区宜步行的物质空间形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2014.
[4] 陈 泳,何 宁.轨道交通站地区宜步行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12个生活住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6):96-104.
[5] 方智果. 基于近人空间尺度适宜性的城市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4.
[6] 杨 倩.住区步憩行为与步行空间质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5.
[7] 张 莹,陈 亮,刘 欣. 沿海都市步行适宜性城市人居环境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12):1106-1108.
[8] 段 婷,任利剑,运迎霞.绿道与轨道交通接驳的优化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7(9):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