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影响

2018-03-13 02:56:52厚晓昀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火针痉挛中风

厚晓昀

(青海省交通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中风后下肢痉挛主要是因上运动神经元受到各种原因损害,致使在不同程度上上位中枢对脊髓的调控作用消失,抑制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与γ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失衡,从而造成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被释放[1-3]。中风后下肢痉挛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伸肌肌群和上肢屈肌肌群的患侧肢体痉挛的状态。目前,临床上对中风后下肢痉挛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采用对症和针对病因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单纯采用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故而临床上需结合多种治疗方法[4-6]。本研究旨在探讨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58.37±5.67)岁,病程1个月~6个月,平均病程(3.24±0.56)月;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9.19±6.13)岁,患者病程1个月~7个月,平均病程(3.35±0.67)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①符合中风后下肢痉挛诊断标准者;②患者年龄24~75岁;③签订知情同意书者,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视听障碍或者精神障碍者;②中风外其他原因致使的肢体痉挛;③合并肺、肾、肝等功能严重异常者;④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生产厂家:云南铭鼎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423)5 mg/次,3次/天,逐渐增加剂量,每3天增加5 mg,直至痉挛得以控制,维持此剂量,最大剂量为80 mg/天。

观察组:采用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①火针散刺:患者仰卧位,暴露足三阳经皮肤,给予常规消毒,将患者患侧下肢3条阳经经脉平均在髋关节以下的经脉线分为9个端点。将针尖用酒精灯烧5 mm左右,直至针尖变为白亮,再将其立即刺入标记点内,刺入深度约为0.5~1.0 mm,再快速拔出。每次下肢上选取9个端点大致相等的9个位点,每次针孔不重叠。每间隔1日治疗1次。②抗痉挛康复:被动牵拉和伸展下肢痉挛肌群,且进行被动活动痉挛的髋膝踝关节;坐位平衡训练,床上翻身起坐训练,且逐渐锻炼从坐位平衡到站立位平衡;站立位锻炼,逐渐到脱离物体的支撑,且逐渐将重心转向患者患侧肢体,同时加强双下肢负重能力平衡的锻炼;步行锻炼,在站立平衡的训练下,逐渐过渡至单腿站立,训练中注意整体形象。在精炼下肢适应单足支撑下允许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慢慢进行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训练。

两组疗程均为4周。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痉挛程度根据Ashworth分级进行评价。显效:患者降低2级肌张力;有效:患者降低1级肌张力;无效:患者肌张力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变化,包括腱反射(4分)、肌张力(8分)、阵挛(4分)。①腱反射:以无反射为0分,以患者反射减弱为1分,以患者反射正常为2分,以患者反射活跃为3分,以患者反射亢进为4分;②肌张力:以患者无阻力为0分,以患者阻力降低为2分,以患者正常阻力为4分,以患者阻力轻到中度增加为6分,以患者阻力重度增加为8分;③阵挛:以患者无阵挛为0分,以患者阵挛1~2次为2分,以患者阵挛2次以上为3分,以患者阵挛持续超过30 s为4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价,下肢FMA总分为34分,评分越高说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步行功能改善,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价,分为0~5级,分别计分为0~5分。其中以无步行能力为0分;以患者需大量持续性帮助为1分;以患者需少量帮助,能行走但平衡不佳为2分;以患者需监护或言语指导,能行走为3分;以患者平地上完全独立,且能够在平地上独立行走为4分;以患者完全独立,在任何地方都可独立行走为5分。

1.6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软件处理,对本研究结果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方法行t检验;对本研究结果数据中的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检验方法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68.75%,两组比较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CS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和4周CSI评分降低,且治疗4周CSI评分低于治疗2周(P<0.05);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前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和4周FMA评分升高,且治疗4周FMA评分高于治疗2周(P<0.05);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FAC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前FAC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和4周FAC评分升高,且治疗4周FAC评分高于治疗2周(P<0.05);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FA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AC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中风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调查显示中风经过1~3周的软瘫期后,80%以上患者均会出现肌张力上升,且由此进入偏瘫的痉挛期[7-9]。临床表现主要为上下肢的肌张力上升、动作协调较差,甚至不能完全运动,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0-12]。故而,临床上如何尽快恢复患者中风后下降的肌力、缓解痉挛状态和升高的肌张力是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是肢体痉挛的病因所在,中医认为中风由于脑府受损、痰瘀闭阻脉络,从而造成肢体阴阳不平衡、张弛失调而肌肉拘急[13]。中医手法火针主要通过借火助阳、开门祛邪,既能够补虚又能够泻实。火针的特性决定了本身具有高温消毒灭菌功效,且通过针刺后产生局部抗炎物质的聚集,从而避免感染的发生和抵抗炎症的发生,且可降低火针深刺对肌肉等组织的损伤[14]。火针散刺病变部位能够明显改善血液的微循环,且能够明显提高局部循环,有助于改变肌肉组织营养状态,且可消除患者患肢相关组织的物理性改变,如肌膜、肌腱以及肌肉等,从而解除肌源性挛缩[15]。此外,应用火针散刺可对皮肤产生一定刺激感,进一步促使皮肤下肌肉的牵拉感。本研究采用抗痉挛康复训练,主要是根据神经系统的生理发育论据,进行反复持续的肢体运动训练,从端坐开始训练,然后逐渐到站立,至行走的人体正常运动发展,从而使得肌肉力量恢复,得以正常运动。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提示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疗效显著;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CSI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痉挛状态;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FMA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观察组治疗2周和4周FAC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步行功能。

综上所述,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火针散刺联合抗痉挛康复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但本研究观察患者相对较少、观察时间较短,因此还需在后续研究中增加观察患者和延长观察时间深入研究,提供可靠临床依据。

[1] Dymarek R,Ptaszkowski K,Spska L,et al.Effect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on upper and lower limb spasticity in post-stroke patients: A narrative review[J].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2016,23(4):1-11.

[2] 仇秀宇,李同军,刘旭东.舒经理筋推拿法治疗肝肾亏虚型中风病下肢痉挛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5,13(2):100-102.

[3] Hundza S,Quartly C,Kim J M,et al.Similar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different clinical groups experiencing lower limb spasticity[J].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2016,38(14):1370.

[4] 张海燕,严玲,满慧静,等.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20):5-6.

[5] 曹胭莉,韩祖成.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5(10):1344-1345.

[6] 郑晓旭,时国臣,宋楠楠.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1):38-39.

[7] 黄马玉,冯丽丽.综合复健与靳氏针刺法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645-1647.

[8] 王锋,郭爽.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手足三阴经推拿综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5,13(5):601-602.

[9] 时国臣,郑晓旭,宋楠楠.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30例[J].中国针灸,2015,35(3):212.

[10] 徐世芬,顾金花.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2):153-156.

[11] 冯晓东,闫秀丽,宋小蕾.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6):265-266.

[12] 霍新慧,赵百孝,周钰,等.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下肢痉挛状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2):105-107.

[13] 扬卫远,徐箭红,陈淑凤.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6):25-26.

[14] 曾红文.火针点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49-50.

[15] 王宁,李志峰,吴海红.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2015,40(4):304-308.

猜你喜欢
火针痉挛中风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基层中医药(2020年9期)2020-11-27 01:55:24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