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天姿 刘有缘
“中华大秘,藏于太极”。太极拳源于太极文化,集中国武术之大成。太极拳正是以朴实的身体哲理、显著的健身效果和深邃的技击技巧为世人所青睐。在“健康中国”的视域下,党和国家几次三番颁发文件:“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太极拳运动”“太极拳进校园”“太极拳进机关”。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太极拳运动的推广正逢其时。为了更好的传承太极拳技艺这个国之瑰宝,同时使太极拳更好地服务于世人,本文就如何进行太极拳的修炼做一些思维和原则上的思考和探究。
在准备学练太极拳之前,必须有一些准备。既要有心理上的思想准备,也包括生理上的身体准备。只有在思想上、身体上有确切清晰的认识,才能有练好太极拳的可能。
首先,要做到“志坚”,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与气概。太极拳的练习是一个修行体悟的漫长旅途,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在练习太极拳之初就要在心理上有长时间的准备。因为太极拳的修炼,不仅要练体,更讲究修心。既要苦练,又要智慧。它以“用反”的思维来处理日常生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这些都是与我们平常生活相异而难于理解的概念,不是一时一式就可以参透的。太极拳练习看上去柔和缓慢,平淡无奇。其实,太极拳外形走弧线,内劲运缠丝,既要能节节放开,又能节节贯穿;既要“无过不及”,又要“不顶不丢”,所以,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是太极拳修炼的基本保证。
其次,要“身恒”。拳谚有云:恒以出功。“预,则立”,习练太极拳者当立志,无志事不成。志者乃心之所向,只有在志向的指引下,习练者身体力行,践履太极大道,形成一种“志于道”的身心伦理,即心专身恒。这要求太极拳习练者不仅仅止于以习得某些外在肢体动作知识为根本目的,而要求在身心践履的过程中专心向学、恒以赴之、千锤百炼、百般磨砺,将“求道”的行为不仅转化为培养道德意志的途径,也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实践,于举手投足间展现出太极拳习练者独具的道德精神与气象。
第三,“心专”。心专身恒,以“专”为前提,以“恒”为过程。“专心”才能“致志”,“有恒”才能“出功”。专,首先体现为专心致志,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专心致志从某派太极拳开始,明了该派拳艺的风格特点,精髓要义;掌握该派拳式技术动作要领;熟悉劲路的运行和劲力的刚柔虚实的转换。《拳论》有云:“斯技旁门甚多,惟理一惯”,现在,很多的太极拳练习者喜欢在练习的初级阶段胡子眉毛一把抓,陈、杨,吴、武、孙、赵堡、武当等等各门太极拳都练,最后只是学习一些不同的动作组合,天天在“上小学”,既没有充分利用太极拳的健身功效,更不可能体会太极拳真正的精髓。其次,“专”,也必须彰显坚定的习武志向。杨露禅十八年三下陈家沟问师求艺,百折不挠而终成一代宗师,开辟太极拳一片天地的习武轶事,正是习武者专心向武的典范。第三,“专”进一步体现为习练太极拳者对于技术动作的深入探究。比如,吴式太极拳祖师爷吴鉴全一个搂膝拗步,一个倒撵猴每天坚持几个时辰的体悟研练10年之久,方练出一片神行的大气概。在太极拳的习练时,对于某一动作的专心研练,并非简单地无限次重复,而是要用心琢磨,在熟极而流的基础上练出形外之形、法外之法、体味意外之意,一气贯通、西山悬馨、应物自然,这才是“专”的深意。
“学贵有恒。”把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技艺来修炼和传承需有终生求索之思想,一定要强调“恒”,否则,人生百年,际遇万千,终无所成。只有那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非常之人才能以道制欲,长期忍受这样艰苦磨砺,心无旁骛地修心练体。太极拳修炼“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最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因为“长功不易,退功如潮”,功夫的增长本就需要持之以恒的锻炼。
太极拳修炼,先从练“体”开始,身体的练习是太极拳技法的基础。“身以载道”、“法附着行”,只有在拔骨的状态下才能取到伸筋的效果,人体大筋的强壮、肌肉弹性的增强、筋膜的腾起、关节的活动幅度加大;各种身体放松训练、协调性练习、灵敏性训练都是太极拳练“体”的练习内容。《拳论》有云:“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腰腿上求之。”这是对体练习的具体要求。只要有练坚实的“体”,方能做到“大松大柔”“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刚柔相济”一片神行。
而“量”的积累是“体”的修炼前提。“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太极拳修炼不以3-5年为期,而是一场“持续一生、永无终点”的人生修行。在艺无止境的求学之道上,太极拳习练者通过持续修行获得不断体悟,从而实现武术境界的不断提升。比如,一代宗师陈发科每天除了其他练习内容外坚持练习30趟低拳架,三年一万遍拳,才有后来的豁然贯通,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他也因此了悟,在武学之道上飞跃了一个大台阶。
其次要“悟”,在“体”的基础上潜心琢磨,用心体味。每一次练习都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悟”是太极拳修炼进阶的“金钥匙”。太极拳是哲学拳,智慧拳,特别讲究“悟”。“量的累积”是悟的前提与基础,悟是一种当下冥合的身心交融。太极拳这种修行之道,可被抽象为无数前后相连的不断升高的台阶。习练者在一个台阶上苦苦打磨后,机缘巧合下便会有所悟,从而登上后一个台阶。如此拾阶而上,武学境界便不断提升。拳谚云:练艺容易醒悟难。“日久悟天机”,太极拳习练者的瞬间开悟要在其身体和精神经历长期磨炼后,具备了足够的“练的累积”,才能于某一机缘中、一定程度上实现豁然贯通,做到“言下顿悟”“悟以升阶”。太极拳的“悟”,不是悟古歌诀,也不是悟老师的口诀,而是借着歌诀、口诀,参悟产生歌诀、口诀的灵魂。悟,是拂去心中困惑,解放心灵,展现灿然活力、盎然生趣的过程。太极拳的修炼正是以“体悟互成”的方式,在“练以累积、悟以升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解脱和超越,不断回归、逼近拳性和自我个性,最终明心见性,见拳之本性、己之本性。
“太极者,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习练太极拳,首先要明辨阴阳的要义。“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天论》)。阴与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性质的高度抽象。“一阴一阳之谓拳”太极拳把动作上时序的先后、节奏的快慢、幅度的大小;劲路上的刚柔、轻重、长短、明暗;形态上的吞吐、开合、进退、奇正;功能上的攻守、发化、粘走、收放;意念上的无有、动静、虚实等等从哲学高度将所有对立范畴,均纳入阴阳之道,并认为每一对对立范畴的两方面均相互依存,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所谓“阴阳相济,互为其根”。此正如太极拳家陈鑫所指:“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即太极拳之本然。”明了阴阳互根之理对太极拳的修炼极其重要,正如《拳经拳法备要》所言:“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合为一唯其如此,天地之道才能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心,志”的安定、“体,悟”的参透、“阴,阳”的明辨才是修炼太极拳的入手法门。只有“心专志坚”“练以积累”“悟以升级”“妙用阴阳”方能叩开太极拳神秘的大门,窥探其中之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