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冠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经济 金融改革 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一、经济和金融的关系和现状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制度。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自然责任,是金融的目的。一般人们认为商业银行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大量投机交易和资产泡沫的产生,从而致使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但是实际上原因在于过多的民间资本游离于资本市场。此外,由于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而消费在拉动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太小,因此银行并不是造成实体经济不振的罪魁祸首。
二、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面临的问题
(一)基本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基本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成为中国银行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造成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难。这种困难主要源于风险和结构性问题。首先,从风险角度考虑,在资金的投入方向上,银行受到风险防范的约束和利润的约束,考虑到中小型企业风险大与业务成本高的问题,更倾向于投资大的企业和大的行业,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事实上,许多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并非全部用于开发生产经营,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以此保证它脆弱的资金链不会断裂;其次,从结构上看,首先是市场结构问题。我国的直接融资模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除了信用贷款,没有其它形之有效的融资方式,导致在中小企业贷款这方面,银行目前还缺乏能与之抗衡的对手。而在发达的国家,大企业更多的选择自行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这使得银行不得不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当前我国的企业直接融资模式使得信贷市场价格存在不合理性和不对等性,最终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非常脆弱;二是银行的产品结构问题,除了现有的信贷产品,缺乏其他更丰富、便捷的融资产品,使得融资方式单一,中小企业没有可选择的余地;第三是银行的组织结构问题,大银行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以至于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上无法顾及全面,例如前期的风险评估和后期的持续跟进能力不足,导致各大银行无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模式[1]。
(二)金融改革不够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有序稳步前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民营银行试水、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业双向开放等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金融改革实实在在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改革是促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我国不断发展的金融业中,曾经遭遇种种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难题,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将难题一一化解。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改革创新的步伐也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而加快,金融体系复杂度、开放度越来越高,从而使得金融业所承担的风险与挑战也不断加大,金融业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我国金融业在改革的道路上,只有沿着正确方向不懈推进,才能保障金融有能力应对和化解所面临的种种金融风险,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三)金融创新带来新的风险
金融创新可以改善金融机构现有的经营模式,提高创收水平。但是,随之而来的发生风险的概率也会增加。首先,金融创新不断深入推进,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业务的综合性和产品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加。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金融行业的融合不断加深,互相合作、渗透,使得风险来源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二是随着金融行业间互相合作的模式出现,部分业务已成为规避监管的渠道,存在着脱实向虚的问题,增加了金融系统之间的联系,但是也增大了风险的可能性。三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金融体系中,局部风险和单一风险都可能转变为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最后,金融创新必然会产生传统监管所未涉及的灰色地带,特别是在目前的监管模式中,有些互联网金融业务已经超出了监管范围,由此造成金融风险防范难度加大,要进行风险控制也更加困难。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促使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整合民间资本,这大大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监管,存在着许多风险上的漏洞,给风控方面带來了挑战。互联网金融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便捷性,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强了风险的不可控性。网络安全技术的风险、网络金融风险监管已经成为如今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2]。
三、促进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的金融服务
银行应加强服务输出,增加一些规模小的金融机构以便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增加竞争性供给。此外,应适当调整准入机制,促进各级金融机构的标准化运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结构体系,使小型金融机构、社区和农民金融机构得到更好的发展,并让民间金融机构得以发展。鉴于城乡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和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采用“银行+合作方”的模式设立服务点,加强为小微企业、三农等的金融服务,促进财政扶贫精准化,鼓励发展绿色金融[3]。
(二)切实深化科学的金融改革
为夯实银行业的市场之基,要求坚定地深化金融改革。发挥市场功能是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只有市场基础稳固稳定,才能使市场资源得到合理化运用,从而有效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机构如果处于不健康、不稳定的状态,就很难为实体经济服务。如果市场主体自我管理不力,风险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就会失守;如果内部融资结构不完善,导致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失衡,由金融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将被阻塞。在当今我国金融体系中,一些不适合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我国金融业在金融制度的建设与革新以及机构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健全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此为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我国金融体系必须要严格依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进行深化改革,对间接融资结构进行健全与完善,突破直接融资的瓶颈,创造符合实体经济需要,满足人们需求的金融链[4]。
(三)加大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推进经济转型的同时,要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要主动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预判能力,通过市场提供的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熟练掌握并运用成熟的市场风险监控工具,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应采取科学防范、及早识别、及早发现、及早处置,重点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金融安全联动机制和风险应急处理办法。
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特别是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才能及时判断和应对金融风险、预警和处置。要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坚决治理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管理和产融结合,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控制,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5]。从本质上说,金融风险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的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势在必行,通过对实体经济风险的控制和化解,能够逐步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实际经济风险的关键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不应忘记金融发展的根本目的,应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明确并监控信贷流向,切实保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形成良性的金融经济发展循环。
参考文献:
[1]陈希琳.有效防控金融风险[J].经济,2018(1):13- 15.
[2]汪蓉,葛佳.构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5):74.
[3]尹中卿.服务实体经济 防范金融风险[J].商业文化,2016(14):57- 59.
[4]魏加宁.金融最大的风险是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J].中国金融家,2017(8):81.
[5]初海英.金融改革创新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J].人民论坛,2017(29):8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