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周艳丽+王文佳
提起冬季养生,大家大多回答吃羊肉壮身体,饮膏方补护健康,但如果你只知道冬季养生保健只有膏方那就 OUT 了,殊不知作为中医瑰宝之一的针灸,同样可以采用精要的针灸方法,发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治未病的作用。
分割线
1天人合一,法顺四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在四时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曾经成为中医治疗某些疾病之经典治法之一。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天地四时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节律,而机体生命活动对天地四时的变化又具有适应能力,五脏六腑、脉象等与四季寒暑变化存在相应的节律性变化。
冬主收藏,“数九寒天”是外界气候最冷的时候,而此时人体阳气开始入内收藏,抵抗寒邪的能力下降,此时若不注意添加衣物,则易发生一系列冬季疾病如咳嗽,哮喘、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僵硬、体虚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因患者素体亏虚,往往反复发作或加重,以致耗阳气伤阴精。再者,如今随着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时常会见到“反季”现象,冬天热如春夏。加之很多人饮食上又不加节制地吃辣,却不知“无辣不欢”是很容易“引火上身”的,导致阴气过分耗伤,耗伐其根,对养阴非常不利,出现阴阳失调,引发疾病。
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以调整作息起居模式 ,才能保持人体健康,不患病或不患重病。
分割线
2秋冬养阴,针养五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季节人体开始收纳闭藏精气,这时日常起居养生时不宜操劳忙碌,应该早睡晚起,保暖而不轻易开泄腠理,这是顺应寒冷冬季,保养人体储藏精华的重要方法,也是得以适应春天到来时,能够生发自身阳气濡养机能,不易患病或患重病的基本保障。
隨着对于保健养生越来越多的关注,秋冬阴气主事,此时最宜滋养人体阴精,酸甘化阴之药效果最佳。秋冬滋补肝肾之阴,阴精充足,即可以预防春季疾病,又可消夏季之暑热,尤宜治疗春夏阳盛之病。冬令进补方式较多,可食补、可药补。食补最为方便,冬季常吃牛羊肉、山药、核桃、龙眼、大枣等,以煲汤、炖煮为主,能补养健脾养血。药补最为常见,具体方法有汤药内服、膏方内服、药膳滋补,根据不同体质、病情进行调养,常会选用阿胶、当归、参品等大补元气。
惠及人类健康的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协调脏腑功能,不仅在“冬病夏治”中大展身手可防治阴虚病证,在“秋冬养阴防春病”上也表现不俗,然临床应用最须要注重其法。《难经·七十四难》日:“四时之有定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之所属也。然其用针要妙,则在于秋毫之间,而其变无穷”。指出针刺治疗,应以辨证施治为准绳,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法,灵活掌握。《内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正其理。”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常用芒针短刺针法。秋冬之季可用防病保健的穴位则当以首推“阴脉之海”任脉为主,如:关元、气海;常可加取人体具有滋养肾阴效果的腧穴如:太溪、照海、三阴交等。
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的变化是相互为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因此《难经·七十难》提出“秋冬各致一阳”的观点:“秋冬寒必致一阳,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则刺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说秋冬养阴的同时,取一阳之气来制约阴气,达到阴阳平衡,“取阳养阴”。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针刺深浅上,筋骨为深、为阴;皮肤,为浅,为阳。秋冬先浅至皮肤,再推至筋骨。《素问 》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也。
分割线
3春病冬治,未病先防
《内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春天是哮喘的高发季节,哮喘很容易复发。每遇季节变换,气温变化则常见感冒、咳嗽、鼻炎高发。随着气温升高,各种春季皮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春天除了季节性、过敏性疾病高发以外,随着温度升高,“春困”也是常见现象,乏力困倦、失眠劳累,这些现象也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春天由于气压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加上天气多变,也常常使正常人的情绪波动较大,也是各类精神疾病的多发期。
“冬进补、春打虎”,秋冬“养阴”不仅着重于人体在冬季时的健康,更是对冬春变化、季节交替时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秋冬针刺,运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通过“阴中求阳”的方法,在养阴之中孕育着藏阳、养阳、生阳,防治阴阳之偏盛偏衰之疾病。随着现代针灸技术的多样性发展,为适应冬季病症的表现,在针刺治疗基础上,我们还结合以固肾纳阳为主的中药热奄包外敷,以及对于太溪、照海、三阴交等穴位的注射治疗,以穴位外治疗法,增加防治疾病的疗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