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锐
提起“秋”字,人们大都爱用“金”字来修饰,它给予人的往往是丰收的企盼。人们对这个田野金黄、硕果满枝的季节总是情有独钟。在古人眼里,秋天不仅仅是“金色”的,它还包含着很多意蕴,更值得我们品味。
【秋色中的明丽景致】
很多古诗中描绘了明丽的秋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代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十分清新的格调,将秋天演绎成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把我们带进一幅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中,令人陶醉神往。皎皎明月,清澄空明;碧碧青松,亭亭净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全诗动静结合,含蕴丰富,营造出一个清澄透明、雅致空灵的迷人世界,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作者的高洁情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代杜牧笔下的《山行》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一条小路蜿艇伸向山头,白云升腾处依稀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的枫叶如火如霞,竟比江南二月的舂花还要红艳。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启迪和鼓舞。
【秋景中的萧瑟意境】
也有一些古诗中的秋景带有丝丝萧瑟的意境。唐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在这里,红叶、长亭、残云、疏雨、苍树、黄河,处处景致被作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顿时出现在读者眼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和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钟声悠杨,幽静中更添几分孤寂。
【秋風中的豪迈雄浑】
古诗中的秋景秋风,不乏英雄的豪迈雄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的这首《临洞庭》,景象壮阔,气势雄伟。朗声诵来,只觉1势磅礴,让人荡气回肠。唐末黄巢所写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以菊喻志,借物抒情,既有花的气势,又有人的情怀,表达了势要推翻腐朽的统治者的决心,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秋叶中的思念之情】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唐代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清幽空灵,韵味隽永。秋夜寂寂,诗人静静地怀想着友人,乘兴漫步,时而听到松子落地的声响,秋天的气息扑鼻而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该词将思念爱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写得淋漓尽致。
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声情并茂,意境阔大。在这里,碧云蓝天,黄叶满地,无边的秋色连着水波,寒烟凄迷。山峰衬着斜阳,一齐倒映于海水之中,无情的芳草铺向连落日余晖都照射不到的天边。乡思绵绵,乡情依依,都借助对秋色的描写,跃然纸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