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堂实效重建概括能力

2018-03-12 20:21陈黛煜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本内容策略

陈黛煜

在语文教学中,概括力作为一个基本的能力构建形式,以概括作为基本载体,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提炼、总结、内化并运用的一种基本能力。但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但不关注,而且是基本上省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文本没有深入的链接,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这些问题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对概括力的有效引导和培养。

鉴于此,立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重建语文教学的概括力,是当前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之下,大多数教师存在着概括简化、意义忽略、主体错位、文本忽视等问题,这就需要把概括力作为一个教学热点,重新审视和定位,让概括力的培养成为一种教学常规,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稳定素养。

一、立足基本结构,重建核心要素

根据国际阅读能力测试标准,对阅读能力进行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等级划分:层次一,要求学生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释信息的能力,还有评价和反思信息的能力,这里面包括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层次二,要求学生具有关注并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信息直接推论信息,然后解释并整合信息和观点,最后养成判断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这里是针对信息阅读的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文学类文本,一种是信息类文本;层次三,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培养整体感知,对文本能够有自己的一个整体概括和理解,并形成自身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和实际,作出评价,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两种文本:一种信息类文本,一种文学类文本。

在这三个层次的阅读能力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处理和整体感知的能力。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最关键的能力,那就是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的能力。根据这三个层次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发现,概括能力的培养,贯穿了整个教育阶段的各个学段。从早期的初步体验、感受,对文本有一个大体的感知和把握;再到对文本内容的基本把握,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概略性理解;从而提炼出自己的基本观点,概括出文本的基本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概括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基本的要素,要达成概括力的养成,就需要在不同的学段进行差异化的训练。这里面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学生对文本的基本态度和经验。这些是养成学生概括力的基本要素。基于概括能力的培养,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思维、认知、兴趣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立足基本要素,关注能力培养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概括能力的培养,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养成。由此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概括,研究概括的能力。根据国际阅读机构研究出来的成果,认为概括能力具有四个方面的模块,其中包括对文本信息的处理运用能力,对文本语言的连接能力,还有对文本信息的提炼能力,对阅读信息的认读能力和速读能力。根据这些能力的整体分析,不难看出,学生须要培养以下几种核心的能力。

1.最基础的认读能力

所谓基础,就是让学生在读到一篇课文后,必须具有基本的解码能力,对文本阅读的信息材料,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快速捕捉,获取其中有用的信息。在这些环节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信息整理,并整合自己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链接和关联,以此进行解释和评价,展开内心的省思,从而获得内化和素养的提升。

2.对素材内容的提炼能力

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训练,要紧扣阅读材料的基本要素,把握材料的筛选,给学生一个阶梯性的锻炼机会,调动自己对词语、语法、句子等的一些认知资源,以及已有的资源储备,帮助学生辨识文字符号,处理信息中蕴藏的一些认知密码,获取文本材料中的价值和意义。

3.对阅读的快速反应能力

这种快速反应,需要眼睛和大脑进行直观的反映,即时的反馈。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所阅读的材料进行直观的感知,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筛选;另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想象,将自己所阅读的材料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链接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就对所阅读的材料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快速阅读反应的能力训练,训练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学生对阅读的积累,有意识地去选择阅读材料,有意识地去运用概括策略,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有意识地积累,创造性地内化,最终实现对阅读材料的升华。

三、立足概括重建,加强内容指导

对初中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抓住关键字眼,很快理解教师所选择的阅读文本,并根据文本的段意串联,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教学的核心所在。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加强对比引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实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对比的材料,进行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概括的特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认读能力已经具有非常高的速度和效率,并不是概括能力的一个有效阻碍。关键问题是,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和提炼能力,阻碍了概括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关键字眼上面,然后搜寻文本当中的事件线索,放手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段落展开探究。通过一步步、一层层的深入,就像是天上的风筝一样,学生逐步找到了文本的核心所在,从而开始对概括的策略有所关注了。

比如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这一个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父子二人对待鸽子各是什么态度”这一主问题,进行强有力的对比,设计一连串的追问,帮助学生仔细琢磨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准确提炼文本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概括的内容与课文的原文进行比对,并建立联系,从而让学生发现概括的妙处。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让学生具备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课文内容加强指导外,教师还要进行充分的文本补充,什么是文本补充呢?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这种理解通过递进的方式进行写作或者是表达。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的速读和提炼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联结。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叙事类文本《安恩与奶牛》的概括,不仅仅要把握概括的内容,更要对概括的方法有所把握。在对概括方法的引导方面,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听任不管,而是积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帮助学生构建概括的底层模型,当学生处于底层的模型已经建构好了,那么概括能力的长足发展,就有了基本的保证。这个时候,推广语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指日可待了。

四、理清概括结构,建构养成策略

对于初中生的概括能力培养,这是一个宏

大的课题。教师要理清概括的结构,帮助学生建构概括能力的养成策略。这里边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要经历原型的定位、原型的操作和原型的内化三个层面。

那么,什么是原型的定位呢?语文专家王荣生曾经指出,语文课程的本质就是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所谓共同的法则,是能够贯穿始终,在所有的阅读当中都可以使用到的基本法则。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加强对这一共同样式的关注和引导。这就是概括能力的养成策略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型。

为此,教师可以在原有字词句的认知上,增加一项策略指导的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心理机制。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一课时,引导的时候要控制解析的数量,不要过多过滥,也不要过少。对学生的策略指导课要适合学生的口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到了原型的操作阶段,就需要讓学生在类文本中进行积累和感知。学生感知到的表象越丰富,越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概括策略。毕竟不同文本类别,需要的概括策略也是不同的。概括的思路也是有差异的,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根据不同类别的文本,进行关键点的提炼,再加上另类比较,拓展延伸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对文本感知的表象,愈加丰厚。

总之,课堂教学中概括策略的形成,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教师要以概括策略来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对课堂进行概括定向和操作,加强训练。语文教学中的概括力的重建,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极拓展思维,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215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内容策略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我说你做讲策略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主要内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Passage Four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