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信息工程学院 曹维正
黑龙江工程学院 肖辉
小城镇是指区别于大、中城市和农村村庄,具有一定规模,主要是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聚居的社区。小城镇处于城乡结合部,一般是附近农村贸易的集散地,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卫生和通讯的基础,但是小城镇还没有具备城市的成熟结构和规模,只是城市的一种雏形,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连接大中城市和农村的中介作用。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在管理上既有城市的特性,又有农村的特点。
小城镇往往处于一定范围内的农业地区的中心,是镇政府的所在地,担当着商品、信息的中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是解决农民半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小城镇农村产业和服务业较发达,消费水平较大中城市要低很多,同时小城镇具有一定的生产企业,能够就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通过自身所形成的市场优势来带动附近农村的经济发展,这是发展小城镇的意义所在。
十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小企业连成片的地区,大量企业的聚集,带动了人口的聚集,对该地区的各项服务以及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增加,商业、餐饮、金融、文教卫生、法律事务、保险、交通等第三产业也随之大量兴起。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原有乡镇企业的大量集聚,小城镇规模也逐渐扩大和小城镇建设,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
自古以来,无商不成镇,小城镇自出现以来,就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发展,小城镇开始繁荣起来。近些年来,一大批小城镇的兴起主要归因于商品流通和职能的释放。小城镇成为汇集信息、沟通城乡、以及繁荣农村经济的场所,在此基础上以商品资源为背景的专业市场形成并开始扩大。这种模式的小镇建设多发生在拥有区域性商品资源的地区。
一些小城镇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资源,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保护、开发和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这类小城镇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城镇。镇区从业人员主要从事餐饮、住宿、娱乐和工艺品加工及其配套服务,加上外界的观念、信息、文化等的传播,使旅游小城镇的管理建设和城市迅速接轨,如湖南的张家界等。
从外部动因来看,我国小城镇建设模式均具备建设上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对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建设主体也明确,小城镇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这些小城镇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外部主观性问题,即建镇之前没有考虑到该地区居民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并没有根据城镇的现实情况来进行。
一是对于一些通过中小企业集中连片发展的小城镇,其基础是原来有乡镇企业,试图通过乡镇企业集聚来扩大城镇的功能和影响,但无论是先集聚后建镇,还是先建镇后集聚企业,这种外部主观性都很显著。但在一些地区,很难做到工业生产的各方面设施非常完备,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得不到支持,这种外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二是对于以商品集散为核心进行发展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其建制基础是商品流通的场所,但是这种小城镇只是一种简单的商品流通功能,不具备生产和消费的功能,这样的小城镇后劲不足,往往随着人口的转移而萎缩。因此,人为地创造商品流通市场来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做法带来了一定的外部主观性。
三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农民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状况,都陆续转移到大城市,农民进城的人数越来越多,小城镇的人才和科技的供给出现不足。
一是经济环境、经济条件对小城镇发展制约作用增加。小城镇的发展依托乡镇企业,当时由于刚刚改革开放,农村被压制的经济活力的剩余劳动力释放出巨大能量。但是随着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人们对产品的需求由量转变为品质的提高。小城镇的一些产业和城市中的产业存在着趋同的现象,但是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产品的升级,只能进行一些简单和初级加工,或者是产业链条的末端。因此,小城镇未来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大量的局限性。
二是小城镇自身缺陷的负面效应。城镇虽然扮演了城乡之间的中介角色,但是它们更主要是属于农村社会,小城镇原有的习俗和旧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依然存在,思想和文化观念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有所转变。
三是小城镇发展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我国有大量众多的小城镇,但是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小城镇相对发达,和城市没有差别,其他内陆地区的小城镇多数比较落后,尤其是西北部地区,小城镇面貌没有太大改变。另外,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比较发达,而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的小城镇相对落后。大城市周边地区由于受大城市辐射影响和农村地区也不同。
四是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中,工厂区、商业区、生活区不配套,布局不合理。企业集中化发展程度不够,并没有形成规模集聚的效应。城镇脏乱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到处是浊气和工业的味道,不利于生物以及人类的生存,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虽然在一些地区对小城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划,但是仅仅限于一些小城镇试点。
信息化的程度大大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化可以打开小城镇居民的视野,培养其市场经济理念和消费方式。通过培育新型社会,促进居民自治能力。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小城镇文明程度,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提供物质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成为小城镇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一些信息系统,可以建立乡镇日常业务办公流程,通过电子政务的开展,提高办事效率,并对小城镇的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如人口管理、资源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同时,信息化使居民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信息得到传递,居民的各方面意识得到了提高。克服小城镇、小乡村的旧习俗,确立新市镇的新观念,确立城乡整合,共同发展的理念。城市的发展非高楼大厦的简单组合,需要居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管理意识的加强。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提高小城镇经济影响力和生活环境魅力。
挖掘小城镇与乡村腹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人口流动、资源调控、产业调整、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空间等方面的供给与管理,整合生产力结构差异等要素,以互补融通思路,指导小城镇与乡村形成互动融通的城乡发展格局。重视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区域内的小城镇和乡村互动融合发展。实现以城带乡,融合发展是核心目标,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政策引领。
[1] 李琳.破除城乡二元就业制度[J].发展研究,2016(9).
[2] 李佐军.统筹城乡发展的五大对策[J].理论导报,2013(2).
[3] 陈忠卫,王平.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08(3).
[4] 王晓霞.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7(2).
[5] 郭振,赵琳.实施小城镇战略与发展现代服务业[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6] 王继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乡镇企业发展对策[J].社科纵横,2007(8).
[7] 王占国,柴艳宏.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8] 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