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奏响最美的乐章
——中央音乐学院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带来的思考

2018-03-12 02:12许笑男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系统手风琴低音

许笑男

延续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传统,继2011年和2014年第一、第二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之后,2017年11月14日至18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承办的第三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成功举办。在艺术总监曹晓青教授的策划下,本届艺术节邀请了来自德国、波兰、西班牙、芬兰、希腊、塞尔维亚等国的七位手风琴专家、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位手风琴权威学者、演奏家以及空政文工团歌唱家们,共同完成了十余场大师班、六场音乐会、三场学术研讨会和两个专题讲座,谱写了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华美乐章。①艺术节日程及报导详见中央音乐学院官网http://www.ccom.edu.cn/xwyhd/cxgz/1/2017sfq/,所有音乐会的实况视频详见http://live.ccom.edu.cn:8080/chat/live/albumlist.html?albumid=61。

虽然艺术节成功举办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是对于当前手风琴乐器形制的发展变化、手风琴作品的专业创作以及人才的培养,我有如下思考。

一、从“手风琴”的乐器含义说起

手风琴不应是指某一种乐器,而是手风琴家族多种乐器的集合,我称之为“广义手风琴”,或称“大手风琴”概念。这一点在本次艺术节得到了充分印证。

本次艺术节上所展示的手风琴种类有九种之多,是目前我所参加过的国内外手风琴艺术节中最多的一次。

国内演奏员使用的手风琴主要有以下五种:

双系统(B系统)键钮手风琴;双系统(B系统)键盘手风琴;双系统(C系统)键钮手风琴;双系统(C系统)键盘手风琴;传统系统键盘手风琴。*“双系统”指左手部分有传统低音与自由低音两个系统,传统低音即和弦系统(因其出现的早,称其为“传统”),自由低音即单音系统,两个系统可通过转换装置相互转换;B或C系统指自由低音系统和右手键钮的两种不同的特定排列方式;键钮或键盘指右手部分的键子形状,键钮是钮扣状,键盘是钢琴键状;传统系统指左手只有传统低音的手风琴。

七位国外演奏家使用的乐器分别是:

德国胡松(Stefan Hussong)教授:双系统(C系统)键盘手风琴,但是左手没有转换器,有185个键钮(区别于通常使用的120个键钮);

波兰巴兰(Klaudiusz Baran)教授:双系统(B系统)键钮手风琴;

芬兰马克欧恩(Petri Makkonen)教授:双系统(芬兰系统*是一种不同于B系统和C系统,但在芬兰常用的特有排列手风琴。)键钮手风琴;

西班牙埃尔莫萨(Gorka Hermosa)教授与希腊拉普提斯(Konstantinos Raptis)教授:双系统(C系统)键钮手风琴;

在我看来,手风琴乐器多样性这个现象正是世界手风琴发展的基本现状,是乐器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着世界各地人们情感表达需求的变化和各地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不管这些手风琴如何彼此差异,有一点是其共性:都是用“手”拉动“风”箱装置使自由簧片*受中国乐器笙的发声原理的启发,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诞生了一批全新的自由簧乐器,其中的主要代表有簧风琴(它在19世纪、20世纪初似乎更受作曲家的青睐,李斯特、圣桑、西贝柳斯、勋伯格等作曲家都为其创作过,后来一种簧风琴又传到了印度,在那里的宗教音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口琴、口风琴(一种用嘴提供气流,配有键盘或键钮装置可供演奏的乐器)、手风琴等等。振动发出声音。这个本质特点在手风琴诞生之时就被奠定了。

1829年*1829年由奥地利人德米安(Cyrill Demian,1772-1847)改进并命名“accordion”,以后手风琴沿用此称呼。手风琴在欧洲刚诞生时,“右手只有五个键钮,按下去就是一个和弦”,形状“跟玩具一样”,*Gorka Hermosa,The Accordion of the 19th Century,Spain:KATTIGARA,2013,p.21.后来右手的键钮逐渐加多,由出回风箱不同音变为出回一个音,音的排列由全音阶式变为半音阶式。在这过程中,手风琴又增加了左手部分,也同样经历了音逐渐加多和排列方式日趋丰富的过程:左手先是出现了标准的低音排列*这种模式有的地方称为Stradella(这是发明地的名字)或者称为“标准低音”(Standard bass)。,后来又有了自由低音系统排列模式*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左手部分“自由低音”出现,很可能是在欧洲各国的制琴师彼此独立发明。以前手风琴左手只能演奏低音与固定的和弦,现在左手可以演奏每个音都独立的旋律了,从一个键钮是固定的和弦到一个键钮是一个独立的音,从伴奏功能扩展到旋律功能,跟右手的表现力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左手被“解放”了,因此得到了“自由的”低音这个名字(Free bass)。;右手键子的形状也不断变化,有钢琴键盘模样的、有键钮模样的,甚至还有多边形的等等;1959年,我们现在使用的手风琴“转换器”装置——即能把左手传统低音和自由低音两种排列方式合在一起的可转换装置由意大利人维托利亚·曼切尼(Vittorio Mancini)发明了;自由簧片本身的质地与结构也随着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演变;不久,电子手风琴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产生。如果说在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手风琴主要在欧洲、美洲的民间音乐和娱乐音乐中使用,那么随着双系统手风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诞生,手风琴也同时开始寻求在艺术音乐中的地位,并且也具备了为作曲家抒写内心世界奉献自己独特力量的条件。

历史上产生过的种种手风琴都曾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现在,有一些可能已经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有一些还继续活跃在人们的生活里,比如在法国穆塞特(musette)、芬兰探戈、爱尔兰民谣、俄罗斯民歌、维也纳施拉梅尔音乐(Schrammel)、美国卡津音乐(Cajun)、多美尼加梅伦格舞(Merengue)、阿根廷探戈、智利库埃卡舞(Cueca)、巴西福罗舞(Forro)等*Haik Wenzel,Martin Häffner,Petra Schramböhmer,Anselm Rössler,Unfolds,Germany:Edition Bochinsky,2004,p.64.民间民俗活动里,还可以看到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手风琴或其后代们的身影。放眼手风琴所处的时代,会发现从其诞生到成长的进程,正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思潮盛行并向20世纪多元化的的音乐思潮转变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民族主义的音乐思潮独树一帜。可以这样说,手风琴的多样性正是这种音乐思潮的侧面反映:既是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既是人的创造,又是时代的造就。正是手风琴的独特魅力,使得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如果说手风琴乐器形制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它的热爱和期待,那么,从20、21世纪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史的发展与手风琴乐器本身的发展不谋而合,作曲家对声音的探索、对情感表达手段的探寻使音域更宽、排列更丰富、音色更多样的手风琴进入了作曲家的创作视野。从这个角度看,带有可转换装置的双系统手风琴并不因为多了“自由系统”,而变得高高在上起来;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手风琴乐器本身的进步和优化,使得其在原有基础上,更增添了细腻的表现力,能够更精准地传达出听众内心期待的声音和情感,从而更加地贴近人们对情感表达的需求,符合了作曲家表达的需要。作曲家捕捉到了这些特质,创作出了或富于民族气息,或富于音响探索意味,或富于个人表达的作品。而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手风琴原创作品也是从20世纪开始涌现的,手风琴作为年轻的乐器家族仍在发展并日臻完善中*高洁:《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第144页。,它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必定会继续展现出新的面貌。

无论是活跃在世界各民族的手风琴,还是活跃在音乐厅、作曲家笔下的手风琴,都统一于人们对情感表达需要的多样性这一基本现实,与目前世界“大手风琴”基本现状互为里表。本次艺术节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手风琴的“大手风琴”图景,以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多种形态手风琴和谐共处的画面:艺术节的曲目在内容上既有现代作曲家的原创或改编的手风琴精品,也有富于中国、阿根廷、巴尔干等国家、地区民族风情的作品;形式上既有独奏、重奏,又有与乐队、声乐和民乐等的多样创新组合;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情感需要,又展示了极大的包容度和丰富性。

二、从新作品说起

这也许是时代与手风琴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当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挥笔抒发内心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时,手风琴暂时还没能完全走进专业创作的世界;而当一种将多种功能合为一体的双系统手风琴出现在历史舞台时,西方音乐已走过了在音乐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共性写作时期,进入了20世纪后半叶复杂激荡的个性创作时期。毫无疑问,这种时代性正反映在当代手风琴的原创作品中,这也正是手风琴在历史和时代推动下的新表现。

本次艺术节委约的四首手风琴独奏作品,全部由国外作曲家、演奏家创作,题材虽然全部取自中国经典歌曲或者文化元素,但是创作手法各具特色。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中国文化,我读出了文化自信的新一层含义。

马克欧恩《我的祖国》侧重手风琴右手大跨度特点与风箱颤动音色的展现,带有北欧音乐特有的空灵与精致;安吉利斯*安吉利斯(Fanck Angelis,1962~),法国手风琴演奏家、作曲家。《美丽草原我的家》侧重手风琴复调织体与抖风箱技术的展现,全曲洋溢着浓郁的法式浪漫气息;阿依达尔*阿依达尔(Salakhov Aydr,1992~),俄罗斯青年手风琴演奏家。《我爱你中国》带有明显俄罗斯晚期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情调;埃尔莫萨《长城》延续作曲家一贯混搭拼接的创作风格,融合了摇滚、西班牙民间舞蹈等多种元素;我自己创作的手风琴三重奏《长街宴畅想曲》则是出于教学尝试,希望学生通过此曲感受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并锻炼室内乐协作能力。

本次艺术节开幕式推出的三部手风琴协奏曲,均是中国首演。波兰作曲家布莱策维兹(Marcin B的《协奏曲》(手风琴与弦乐队)是一首长达三十分钟为波兰手风琴演奏家量身定做的气势恢宏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由中央音乐学院俞峰院长指挥,波兰华沙肖邦音乐学校校长、手风琴家巴兰演绎,堪称中波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俄罗斯作曲家波德盖茨(Efrem Podgaits)的《协奏曲》(手风琴与弦乐队)是今年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独奏家组决赛规定曲目,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欣赏价值,由获得此组比赛第一名、中央音乐学院大四学生毛俊澔担任独奏。澳籍华裔作曲家储望华在《生命之歌》(为手风琴与管弦乐队)中努力实现了手风琴这件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对接与融合,我通过再次演奏体会到,作曲家将自己的创作探索与乐器开发熔铸于赞美生命与故土的情怀。此外,在艺术节首次上演的新作品还有根据作曲家高平向阿根廷作曲家、班多纽演奏家皮亚佐拉致敬的钢琴独奏作品《舞狂》改编的手风琴独奏版等。

纵观整个音乐史,任何一件乐器的发展都离不开作曲家的创造性和时代的印记。之所以强调“时代印记”,是因为一件作品既是作曲家个人的创造力与情感的凝结,也是他所在时代赋予的特定的烙印。回顾中国手风琴创作的发展,展望世界各民族的手风琴音乐,无一不是带着深深的民族与时代烙印。

从这次艺术节的新作品中,我体会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的重要意义,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每一件乐器上都有着具体而实在含义。在前文所述的“大手风琴”图景下,中国手风琴的创作也进入了“新时代”。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手风琴乐器特色与中国时代声音的结合点,努力让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手风琴创作成为“为新时代奏响最美的乐章”*中央音乐学院俞峰院长为本次艺术节的题词。的核心驱动力,这也许是中国手风琴创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回归手风琴教育

本次艺术节对手风琴教育问题的关切体现在如下方面:

艺术节举办的“首届中国手风琴海归学子研讨会”上,十一位来自专业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结合各自留学经历,深入探讨了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首次中国专业音乐学院手风琴联盟主体成员会议”上,开设了手风琴专业的十所音乐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共同商讨手风琴作为专业学科的发展道路;“中国区域手风琴教育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十三位代表各抒己见,展现出中国手风琴教育的多层次、立体结构态势;专题讲座《青少年儿童业余手风琴学习的多种诉求及教学实践》《多声部手风琴合奏乐团艺术实践活动在青少年业余手风琴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实践方法》更是直面手风琴基层的最实际问题,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为我们提供了青少年儿童手风琴教学的各种范例。三次研讨会、两场讲座,都说明了当前无论在专业院校还是普及推广领域对手风琴教育的多层次需求。

同时,从乐器发展角度,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导致手风琴的演化,而乐器的演化也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多样需求,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中,人们对手风琴乐器的本质特征不断产生新的认知。从专业创作角度,手风琴家族乐器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反映时代声音时,又因时代的需要促使手风琴本身从琴体到教育模式的更新,在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中又促使人们产生对新作品的需求。而手风琴教育本质上就是要适应变化,满足需求。

国家和学校需要国际比赛获奖的选手;文艺演出市场需要会演奏不同手风琴种类的演员;普及教育需要找到手风琴与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结合点;地方手风琴发展需要结合各地特色而有的放矢;手风琴理论、创作、制造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手风琴文化更需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对接……这一切需要教育的全方位配合。专业院校和普及教育都是从不同的层面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这一切需求对手风琴教育提出的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想本次艺术节的核心议题就是落实在教育上。

结 语

本次艺术节“手风琴协作艺术音乐会”艺术指导杨屹、音乐总监张天宇都表示,本次艺术节的系列活动可以说是对中国手风琴教育半个多世纪努力的一次检阅。

近年,中国手风琴选手在国际舞台上屡拔头筹,尤其是2017年5月在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四位选手将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和独奏家组四个冠军包揽怀中,震荡了国际手风琴界,书写了中国手风琴史上一个耀眼的时刻。但与此同时,国际手风琴同仁也把更多目光聚焦到中国手风琴发展上。通过这次艺术节,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影响力与优势,同时看到了国际手风琴发展新动态,看到了各国的优势与长处以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手风琴的老祖宗在中国”*王域平:《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音乐》,2001年,第4期,第13页。,这更让我们期待通过兼容并蓄,不断完善,手风琴能在中国“为新时代奏响最美的乐章”,同时,也愿与国际手风琴同仁一道,共享、贡献中国手风琴成果,为这个年轻的乐器家族在中国的健康成长积蓄力量!

猜你喜欢
双系统手风琴低音
区域实时双系统精密卫星钟差估计及PPP精度分析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张之远问鼎第70届手风琴世界锦标赛
能量强悍就是最大的优势 Proficient Audio FDS-15有源低音音箱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What it's like to be a deaf DJ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简单、好用、承传贵族血统 SUMIKO S.9超低音音箱
中国手风琴发展的现状分析
认准双系统 可扮演“准PC”的平板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