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理工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杭州 310018)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大学作用与功能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人才培养是我国大学的核心工作和第一要务[1]。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校友资源是学校最富饶的人才资源。”[2]高校校友资源具有丰富性、潜在性和可持续性,是高校得天独厚的育人资源。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友的支持,校友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帮助。校友资源是高校的社会资本,也是学校重要的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公共关系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3]。高校的人才培育不同于中小学的人才教育,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因此,校友如何配合学校的人才培育,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在人才培育中形成价值共识,并最终实现双赢选择,这是当前高校校友工作所要思考的共性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4]。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校友专职工作机构,相对来说,知名高校和东部高校发展较快,也发展得较好[5]。在校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方面,已有不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如湖南大学汪建武[6]提出校友资源开发中“科学性”、“情感性”、“互利共赢性”和“可持续性”等理论原则;西安理工大学陈瑞[7]提出利用“一卡、二刊、三网、四库”加强校友载体和平台建设的方法。以上文献为校友资源的开发研究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提供了一些工作思路和方法。但目前大部分校友资源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利用和开发校友资源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8],鲜见关于校友参与高校“双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入探讨,实践案例则更少。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予以推动,并将“双创”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创”战略对高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培育“双创”人才也成为高校的时代使命之一。本文结合当前形势和笔者所在高校的校友工作特点,以校友资源为依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友协同培育“双创”人才工作机制,把校友资源有机融入到学校“双创”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双创”人才培养之路。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体现教育教学成果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探索,认为相对于传统的应用型、研究型、综合型等高校基本人才培育的理念而言,培育“双创”人才的理念定位,更切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这既是对高校传统人才培育理念的进一步优化,也是对目前“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但就实际而言,当前很多高校在培育“双创”人才过程中,都遇到了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师资配备、资金配套等核心教育要素缺乏的实际问题,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双创”人才培育的规模和质量。本文认为,坚持把校友资源作为学校可争取、可依托的重要办学资源之一,充分重视和释放广大校友所积累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人生智慧、财富资金、社会资本等对学校培养“双创”人才的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树立校友协同培育“双创”人才的工作理念,才能实现校友内蕴的资源优势和学校日益凸显现实需要之间无缝对接,也就是把校友资源内在特点和高校培养双创人才实践呼唤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充分展现出来,体现高校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内涵,切合当前科教协同创新的时代要求。
校友资源既有可积聚的优势,也有易分散的特点,在利用校友资源培育“双创”人才的过程中,重视校友资源的挖掘和引入,可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友资源整合体系。对此,本文从“工作体系、育人模式、工作机制、基金运作”四个方面构建了独特的“双创”人才的协同培育体系。
第一、构建学校、学院党政班子、学院校友联络服务中心、班级校友工作委员“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图1)。充分发挥并调动各级组织及校友会的力量,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整合校友资源信息,深入挖掘校友资源;各学院可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动员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等力量,强化校友资源的挖掘和联络,增强与校友的交流,促成校友资源与学院、学生需求的有效衔接,不断增强校友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的热情。笔者所在的高校2012年开始实施班级校友工作委员制度,目前聘任的班级校友工作委员已覆盖全部班级;2013年学校成立学院校友联络服务中心,这支由学院学工办主任、行政办主任、系主任、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等组成的学院校友联络服务中心队伍能够使校友资源有效地融入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学校则相继成立各层级的学校、学院各地方、行业、专业校友会组织,2015年学校成立校友导师联盟;这些都成为了对接校友资源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图1 四位一体”校友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
第二、构建“三个一”工程校友协同育人模式。即通过“一班级一校友导师、一专业一校友基地、一学院一校友协同育人品牌”的校友协同育人工程,让校友参与到学院、学生班级集体建设、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各个方面。“一班级一校友导师”就是让校友走进每一个学生自然班,在生涯规划制订、专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一专业一校友基地”就是让每个专业的学生走进校友企业的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一学院一校友协同育人品牌”就是各学院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打造适合学生发展需求和校友资源优势相结合的育人品牌。“三个一”工程的实施能够实现优质、多元的校友资源进班级、进专业,使校友资源的覆盖面、惠及面不断提升,并形成具有专业特点、学院特色的校友协同育人品牌。
第三、建立和完善校友导师工作机制,依托校友导师团队和校友课堂,打造多层级、多行业的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实施“校友导师全程化、培育方案个性化、创新项目实战化”和“理论+实践”、“课堂+基地”的系统培育模式,如图2所示。在引进校友导师资源的同时,按照“以管理增实力,以服务促发展”的思路,积极打造一支热情高、素质硬、效应强的高水平校友导师队伍。通过制定《校友导师职责》,明确校友导师工作目标体系,规范校友导师的准入、聘任、考核制度,能够有效推动校友导师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和协同发展。2015年3月21日,笔者所在的学校组建了校友导师联盟,通过联盟执委会与全体理事的努力,充分凝聚联盟校友导师的力量,积极投入到学校协同育人中。同时,也搭建起一个校友导师相互增进交流、促进合作、资源共享的大平台,截至目前,校友导师数量已近500人,其中大多数来自毕业5至10年的年轻校友,该机制体现了校友资源参与高校育人的模式创新。
图2 “三化两联合”模式创新示意
第四、优化校友基金运作模式,以项目化的思路,提升校友基金在促进“双创”人才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将以往校友反哺母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的传统形式改设为“双创人才培育基金”,把基金的激励效应体现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之中,如由校友导师联盟发起的项目孵化培育项目,由学校和校友企业共建的孵化基地、实践平台和人才培育基金等。一改原有的奖学金评比模式,通过以赛事促实训、以竞赛评优生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市场研判能力,培养适应市场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双创”人才应具备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能力、水平等多种要求,较纯粹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其培育过程势必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为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课堂学习和基地实训相结合。结合校友资源和学生需求,按照个性化与项目化相结合、分散型与集中型相结合的思路,才能构建起“从启蒙教育到技能辅导再到项目实战”的一站式“双创”人才培育平台,形成极具特色的工作体系。
通过让校友导师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激发潜能。如:学校法学院联合校友导师成立“法商协同育人中心”,开设“模拟法庭”,以案说法,传授实务经验,包括案例筛选、诉讼文书撰写、庭审活动排演、诉讼技巧、等等,让在校法科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校另一学院聘请校友担任“校友课堂”创业导师,合作培养“卓越服装设计师”,为“创业训练营”的学生开特殊课程,由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组成核心团队,校友导师除了开展课堂式的创业教育之外,还开设实战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市场研判、团队管理、营销策略等创业技巧和能力。这些都是重要的创业启蒙教育形式。
通过利用校友基地资源,为学生的初创项目,提供微型企业发展所需的导师、技术、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如笔者所在高校“麦扑”、“隐蔽者”、“无象皮具”等从孵化园走出去的创业项目已被业界所认可。校友导师联盟组织开展的“创客”项目,通过以校友导师为主导的精英成长营、资本项目相亲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点子培育、项目启动到加速提升的全程扶持。目前,两年已有二批近50个项目已得到校友导师联盟育人基金单项最高5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以及校友创意产业园的场地优惠配套政策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创业孵化的典型案例。
专业技能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实践环节则尤为关键。在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依托校友导师实习实践基地来协同育人,提升素质能力为导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经管学院实施了彩虹引领工程,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作为七类不同职业发展方向,每种颜色均相应配有资深的校友导师做“教练”,对学生进行全程式的分类指导和岗位实习,构建起精细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创新能动力。截至2017年,在近100家校友导师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到校友企业实习实训,以学习促实践、以实践带创新,加强学生在实践创新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校友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一所大学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办学理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支撑。学校高度重视校友文化建设,以项目化、品牌化经营的理念,不断丰富校友文化内涵,增强校友文化的感染力、引领力和辐射力。如学校通过开展多种主题的校友文化活动,积极弘扬“关爱、感恩、传承、共赢”的校友文化,组织开展如“校友文化节”,校友大讲堂、校友故事汇、“感恩言行形象大使”和“感恩言行之星”评选活动、“弘扬校友文化,争做模范公民”演讲比赛、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文化活动载体,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在校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更为紧密,校友协同“双创”育人工作更加深入。
本文提出的校友协同“双创”人才培育工作体系,可以深度有效地挖掘校友资源,充分利用校友自身的优势,激发校友参与学校培育“双创”人才的热情。在这个工作体系的指导下,笔者所在的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鲜明的成效。
在校友协同培育“双创”人才过程中,充分挖掘校友自身所经历和储备的创新创业精神等多方面优势,能够极大地丰富“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赋予其时代内涵,浓厚学校的育人氛围。以下是笔者所在高校在实行校友协同培育“双创”人才体系后涌现的典型案例。
校友参与学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人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校友导师的积极参与和辅导培育下,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氛围不断增强。近三年来,创业项目和团队150余个,数十个创业项目或创意工作室进驻企业、社区和创业园区。在校期间创业的杭州麦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要与旅游局合作,共同开发手机自助旅游导航软件,得到了天使基金380万的首轮投资。由学院组织教师和校友导师指导的第二期浙理创客项目《TOING(途影网)——杭州乐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荣获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类金奖,《原创街头服装品牌Be Your Muse》项目黑白鸭舌棒球帽成为网红品,等等。
几年来,学校校友导师团队积极深入班级、走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据统计,从2012年至2016年,校友导师参与学生的专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班团建设等活动达500余次,参与校友达6000余人次,参与学生近50000人次;在杭州经纬国际创意产业园等校友企业建立“双创”人才培育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近100个,每年吸纳数千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校友协同培育“双创”人才的效应进一步增强。
学校各学院依托校友资源,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实施校友协同育人的项目品牌战略,优化“校友大讲坛”、“校友故事汇”以及学院的校友协同育人品牌,全方位、多角度地用校友文化激励学生,形成在校生自我参与、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良好氛围。如生命科学学院“生命之树”、艺术与设计学院“麦扑人才培育项目”等等。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入校友课堂,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延伸和补充,弥补教学中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师资力量、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资金等方面的不足,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完善了学生知识结构,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校友协同培育“双创”人才是对拓宽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探索与实践表明,校友资源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术科研、文化交流与传承等方面的积极效应日益明显,尤其在推动学校“双创”人才培育过程中,校友的情感认同得到进一步升华,可最大化地发挥校友资源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在校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校友资源整合运用、校友企业创业孵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有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双创”人才。
[1] 詹美燕,楼建悦,郑川.高校校友资源应用于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4):86-89.
[2] 杨韶昆.高校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396-400.
[3] 韩丹.高校校友资源管理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6.
[4] 贺美英,郭樑,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78-82.
[5] 雷旭东.让校友资源成为促进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源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24-26.
[6] 汪建武.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7] 陈瑞,孙卫,曹长征.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初探[J].高教学刊,2016(11):194-195.
[8] 钱晓田.社会资本视域下高校校友资源的创新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16(9):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