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思政教研室,杭州 3111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是当前形势下,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和重要指导意见,也为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的运用和实践指明了方向。从高校思政教学实践看,信息技术与思政课之间无论是从理念认知还是教学实践来看,都与“高度融合”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目前各类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的开展已经从最初的微课、翻转课堂(FLIP)、慕课(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等进入混合教学的阶段,研究方向已从概念界定,模式选择阶段进入到课程建设阶段,并最终融入教学阶段,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领域窄,使用信息技术的思政教学各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性关联,从而导致信息技术运用虽然使用频次较高但对思政课实效性提升效用不显著,思政信息化教学表面热而实质冷的问题较为突出。
信息技术在思政课中的运用已不仅仅是当前信息化浪潮背景下的被动选择,或只作为教育研究服务促进教学教改工作的工具,而是两者之间不断地交汇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形态[2]。但对于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形态能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契机则有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代表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未来方向,可以成为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教学的契机,并希望藉此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出现突破性进展[3]。二是认为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简单跟风运用或不恰当使用,不仅无法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反而有丧失传统思想政治课优势的风险,需要对这种教育领域的热潮进行谨慎冷静的思考[4]。从以上分歧可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未高度融合是造成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无法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而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谓深度融合即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两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教改工作,充分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并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者之间的双向建构过程中,突破“使用”、“运用”等传统范畴,实现理念和机制的高度整合,形成了一个由新的核心理念、运行机制,外部环境构成的与传统教学形态截然不同的教学综合系统。这一教学综合系统以深度融合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教学模块结合,形成了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若干子系统,聚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系统构架,体现为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强度、广度和深度等。协同论认为各子系统之间互相协调配合就能协同效应,形成耦合关系。反之,各子系统彼此互不关联或相互掣肘,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5],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整个系统将处于无序状态,因此对各子系统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是建立深度融合机制的基础。与传统的硬件设备运用于思政课堂教学不同,本文所界定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的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指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即主要通过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三维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字化学习技术、和综合技术等技术类目类别为主的模式,根据其系统化程度以及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广泛程度和运用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系统:
规模化课程系统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最主要形式,包括各类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慕课(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体系,以及各高校依托此类课程体系而形成的网络教学体系等;在信息技术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借用PC或移动终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核心目标,通过在线学习、在线互动、在线测试等一系列方式为载体,同时借助丰富的后台数据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使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得以落实,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规模化课程系统是思政实体理论授课方式一种重大变革,优点在于以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为基础,打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教学效果等。但在推进规模化的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校建设水平不一,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和技能不一,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一等问题相继凸显,成为影响系统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辅助教学系统。主要以微博、微信、QQ等各种互动交往型的社交工具和平台,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的手机运用,以及各类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为主的网络平台和运用为载体。在信息技术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以特定的网络社交工具和信息情境影响师生互动和交往模式,并通过塑造舆论焦点和舆论共识等影响教学内容。其优点在于能有效地辅助理论课主体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大班教学师生互动不充分的问题,网络课程师生互动不充分的问题,实现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嵌入。使得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去,并形成教学的土壤和成长环境,将有助于大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当前这种辅助教学方式组织化程度不高,组织系统内部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受限和客观环境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形式主要是通过创设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和意义的虚拟仿真场景,对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教育目的的实训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过程中,Virtual reality(VR)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可以更多地被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活动中。一般认为,VR实践教学“是顺应信息时代下的新媒体环境发展需求及学生的接受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要变化而创设的实践教学形态,它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发展规律及新生代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较之其他实践教学方式,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实践优势”[6]。目前该技术手段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但随着未来若干年份中VR技术运用于教学将成为一种趋势,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系统,将有效地改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受限的特点。
根据协同论的观点,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并不会自发的实现,唯有从宏观环境入手,分析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机制中的各个子系统及相互关系,考察影响两者融合的诸因素,探究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机制,才是实现两者深度融合必经之路。规模化课程系统、碎片化教学辅助系统、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系统,是各类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各领域融合的阶段性成果,基本涵盖了当前思政课传统教学领域中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部分第二课堂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是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机制的基础。
序参量是指综合系统内外对各个子系统协同作用发挥起决定性作用的参量形式。对于思政课信息化综合教学体系而言,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教学系统中的序参量形式,并分析它对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间相互关系的影响,是实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耦合,呈现有序发展的核心要素[7],也是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深度融合路径的关键所在。目前对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造成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
教育体制环境对系统间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各子系统平衡关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类思政类学科教育融合的主要形式在西方教育体制环境下主要以规模化课程系统形式呈现,促成这一融合的动力、价值关怀、建设机制、保障机制均与本土思政课的融合形式不同。西方建设规模化系统课程重要原因是高校生源锐减,基于成本控制而提出的以标准化形式提供的课程传播形式,其内在动力源自于教育市场化的需求,相关的课程体系需经市场调研,由网络教育平台联合各高校以商业化的资金投入的运作方式开展课程建设,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形式具有强烈的市场化特点,并主要通过高昂学费的方式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线上测验等方式监测学习结果,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约束力较弱。而中国建设思政课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的目的在于运用信息技术以促进课程教学教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教学实效性,其建设推动力主要源自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肩负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重任,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责任。主要通过政策和规划导向,由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名校牵头建设,通过实体课堂以及学校对课程的有效管理,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辅助和约束,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当前国内思政课在信息化建设方法论层面过多依赖于西方信息化教学经验,造成思政信息化教学综合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发展不平衡以及互相掣肘的局面。在西方教育体制环境下基于强烈的市场化动因,信息技术与类思政课程的高度融合呈现为规模化课程系统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碎片化的教学系统、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系统缺失的特点。目前我国思政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微课、慕课或部分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开展思政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在第二课堂和思政实践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未受到应有重视,造成思政综合教学体系中各子系统发展不平衡,碎片化教学辅助系统和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系统的功能和优势未能较好发挥。同时,西方教育体制下基于自下而上和网络平台主导的课程建设组织形式使得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缺少倾向性,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分散性,在课程效果监测上缺乏制约性,无法保证三大系统课程内容体系的连贯和同向,呈现无序和非系统化的特征。而对于中国的思政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而言,不仅要求内容选择的规范化也要求建设方式上的系统化,如借鉴西方信息化建设方式将缺乏系统的规划,易导致各子系统出现教学资源选择的分歧和价值观的冲突,出现各子系统之间互相掣肘、实效性抵消的情况。
思政课学科教学特点对系统间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各子系统耦合关系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意识形态性、批判性和社会实践性、强时效性等鲜明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手段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区别于其他学科。其中意识形态特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特征,也是思政信息化教学综合系统三大子系统协同关系的内在规定和价值倾向。该特征要求思政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的学科定位和教学资源选择必须谨慎,注意甄别和选择,要在科学性、学术性的基础上强调鲜明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判断,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宗旨,以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教学内容。批判性和社会实践性是思政课作为主要指导性理论的基本特点,体现思政课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的三大子系统功能倾向性。例如思政规模化课程倾向于系统性理论教育功能,但以慕课为例,慕课的网络在线教学模式只是做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却无法给予学习者校园文化熏陶、社交互动等能力的培养[8]。同时,由于慕课缺失课堂教学,教师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师生间口传心授的情感交流都不复存在[9]。因此,慕课只是一个课程的传递共享平台,仍需教师的讲授[10]。而思政学科教学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实践性则更多地依赖于校园文化、社交及舆论环境等客观外部教学环境,以及相关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碎片化的辅助教学系统、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系统则承担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按思政课教学要求构建外部教学环境、突破实践教学限制条件开展教学以达到良好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功能。强时效性决定了教学资源持续更新的必要性,是思政课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的三大子系统耦合功能发挥的主要场域。理论联系实际并适当地根据不断丰富的理论时代内容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核心要求。思政学科资源建设过程中,后期更新和维护的频率等将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且三大系统的相关资源更新必须保持同步,方能真正形成耦合关系,形成协同效应。在资源更新过程中,规模化课程信息系统提供理论引导,碎片化教学信息系统提供即时教学资源,而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则按其他两大系统提供的教学资源适时调整实践活动内容。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教学系统中,影响各系统之间关系的具体因素很多,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过程中,本土化的教学情境及思想政治特定学科两大参量因素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教学体系将主要通过控制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以相同的教育目标和深度融合为指向,形成一系列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具体路径。
共同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基于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技术环境并渗透于所有子系统和系统要素之中,形成包括实现资源共享,丰富课堂表现形式、拓宽师生交互方式、虚拟教学环境、完善记录评价等涵盖整个教学目标系在内的教学形态的塑造。教育理念的一致性是在外部社会情境和思政课学科特点的影响下实现协同机制的基础,有助于各子系统协同,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之间的融合程度以展示性——工具性——实质性层次不断深入。贯彻思政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的三大子系统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形成协同教育模式的基础。
在开展各类信息系统平台系统建设时,不仅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并使之成贯穿三大平台系统建设的理念导向和价值目标,更要充分考虑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定位,开展各类信息平台建设时,均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体和依托。要根据各个子系统当前所处的不同建设阶段和建设要求做好规划,在全面开展规模化课程系统建设的同时,强调碎片化教学系统和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系统在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三大系统建设的均衡发展。在全力开展规模化课程系统建设时,处理好“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客观看待西方经验,审慎对待西方教学资源,不以技术手段使用的强度和范围来衡量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程度,并适时结合不同的学生类型,学校特点和授课层次,制定恰当融合策略,因地、因时制宜,不搞一刀切。要鼓励碎片化教学系统的多元化发展,可以根据学校的地域、教育层次、教学特点、校园文化等,积极探索截然不同的建设模式,使之成为思政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以学校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研究,将各富有蓬勃生机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思想融入其中,形成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模式。要加大对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系统的投入和研究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连接点,围绕思政课的建设要求,逐步形成虚拟现实场景规范化建设范式。
突破实体课程、网络课程、实践课程壁垒,根据思政课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倾向,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探索与规模化课程系统、碎片化教学系统以及与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有效连接方式,以发挥系统协同效应。首先是围绕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知识、情、意三大目标系,以现有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为基础,在建立各种类型思政学习资源库的基础上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综合利用各种技术和媒体形式,及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政策、新成果开展学习和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开发适合网络学习特点的各类型的思政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视频、讲座视频、学生活动视频、调研视频以及相关的学习材料、互联网+教材等,除固定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将动态的课堂讨论、学生思政社团活动、实践教学成果等纳入资源体系,实现思政综合化信息系统平台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流通和运用,并根据实际更新平台资源,建立三大教学系统平台定期联动更新制度,确保三大信息系统平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其次是根据三大系统功能倾向,建立互补性的教学模式,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现实教学与虚拟教学相结合的思政信息化综合教学体系。在规模化课程系统教学开展过程中,学习者进行思政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学习,并通过答疑、考试等完成完整的学习流程,主要体现学习的深度和系统性。碎片化教学辅助系统通过各类社交工具和新媒体工具,提前形成问题讨论的场域,塑造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并使教师能提前了解学生对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和基本态度,并及时调整规模化教学的线下讨论教学设计,有效提高线上和线下交流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学习的灵活性和即时性。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系统则通过规模化教学的理论指导,碎片化教学系统的情境导学,模拟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状况,由学生开展调研、分析,从而实现规模化课程和碎片化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因此,在规模化课程系统中,无论是社会热点、教师观点和学生作品、社交活动以及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均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更完整的记录,更大范围的有效传播,发挥思政教学隐性教育的功能,实现实体课堂和网络课堂、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现实教学与虚拟教学的有机衔接。
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碎片化教学系统和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系统建设形式,防止随意性和分散性。为充分发挥协同教学模式重要作用,应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硬件保障三个方面保障并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要将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同领域的融合推进工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框架,精心部署,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推动各个学校的基层探索机制,形成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互结合的推动体系。在学校内部,成立推动融合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体系。二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形成合力。规模化课程系统建设时间早,拥有较规范的建设方案和机制,碎片化教学系统以及虚拟实践平台系统的建设则必须以规模化课程系统为参照,避免建设过程中的分散性和随意性,应由思政教研部门提交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教学资源须经教学团队讨论和专家评估,建立资源更新的联动机制以及建设实效性评估机制等。三是要实现信息技术实施的硬件和软件保障。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课程资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加强对信息系统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信息技术各子系统顺利运行。同时建立相应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以引导教师自觉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等。
思政课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的三大子系统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必须以资源平台为基础,以三大系统综合性思政教学为主导,以信息化互动交往圈为环境与保障,共同构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深度融合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体系。
以上的系统、参数和机制,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融合机制概略图
从图1可以看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影响思政子系统协同作用发挥的主要是教育体制环境差异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特点等两大参量因素。
通过探究两大参量因素影响下系统协同作用发挥掣肘受限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协同教育理念、协同教学模式、协同保障机制等作为实现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对策,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效。在信息系统和思政课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思政信息化教学综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渗透,其内涵和外延将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层次视角下,思政信息化综合教学系统也将呈现截然不同形态和模式,各子系统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将被赋予全新的功能和定位,结合不同主体层次进行个案分析和开展实证研究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此项研究的重点。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17(1):15-21.
[3] 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4] 马秋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慕课的风险及规避策略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6(3):123-126.
[5] 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7-9.
[6] 邱婷.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中国教育信息化[J].2013(9):39-41.
[7] 哈肯.协同学引论[M].徐锡申,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2-3.
[8] 彭德倩.慕课来了挑战传统大学教育学校间围墙将被消融[N].解放日报,2013-07-09(2).
[9] 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6(1):115-122.
[10] 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复旦教育论坛[J].2014,12(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