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杭州 310018)
中国是纺织制造大国,“十二五”末纺织工业年产值达7.07万亿元,产能和市场份额世界第一,但纺织产业仍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低端[1-2],要实现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以“纺织+时尚”为理念的“时尚纺织”是实现产业转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根据《中国制造2025》、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浙江省时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精神,传统纺织业将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从纺织产业链的低端制造迈向高端智造,从贴牌加工迈向以创意创新设计为核心的时尚产业[3]。要引导传统纺织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人才培养是关键,因此,培养能够通过纺织品的创意创新设计来引领时尚消费的纺织品设计人才成为纺织教育的迫切要求。剖析当前高校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为例,分析改革思路、措施和实效。
时尚产业是指涵盖时尚理念和时尚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时尚产品的设计、制造与销售等系列与时尚生活相关的经营活动,横跨文化、传媒、设计、制造、咨询、服务等多种产业形态和产品类型的产业集合体[4-5]。时尚产业不是单一产业,是能引领时尚生活和流行消费的高创意、高市场掌控能力的高附加值产业[6-8]。以接轨“时尚纺织”为目标来实现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其关键是开发满足时尚纺织生活需求的产品,即时尚纺织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时尚纺织品与一般纺织品的区别在于满足不同消费层的消费需求,一般纺织品满足的是消费者纺织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而时尚纺织品需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时尚纺织生活需求。因此,要达到开发时尚纺织品的要求,培养的纺织品设计师必须具备“艺工商”融合创新的知识和能力,集纺织品创意设计、创新技术、市场营销于一体。
分析当前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与纺织产业发展脱节。随着时尚产业的快速发展,接轨“时尚纺织”的传统纺织业转型升级急需大批纺织品设计人才,现有纺织品设计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按工科类或艺术类进行分类招生,采用工科类和艺术类进行分类培养,因此,分类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短板明显(如图1)。工科类纺织品设计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重视产品的加工工艺和产品内在质量,但由于“艺”的知识和能力短缺,使开发的纺织品存在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艺术类纺织品设计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感性自由的发散思维[9],追求产品外在的美观效果,但由于“工”的知识和能力短缺,使开发的纺织品往往与生产工艺脱节。
图1 纺织品设计人才分类培养特征和主要问题
2.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法欠缺。“时尚纺织”是以“纺织+时尚”的理念来引导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由于时尚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业态,加上分类招生和分类培养的限制,国内纺织院校接轨“时尚产业”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法至今尚处探索阶段,尚未构建起与时尚产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未能有效培养“既有纺织品创意创新设计能力,又能够通过产品开发引领时尚消费”的纺织品设计人才。
3.接轨“时尚纺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方法欠缺。虽然目前国内纺织院校建设了大量优质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如校内的各级精品课程、多层次实验室和校外的实习实践基地等,但是缺少有效方法和机制,能够让校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聚焦到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特别是缺乏接轨“时尚纺织”的校内外教学资源整合的顶层设计。
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源于1897年创办的蚕学馆,是中国最早创办的新式纺织教育,一直在为中国的纺织丝绸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1979年,浙江理工大学首创“艺工课程叠加”的模式进行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该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尚产业快速发展对纺织品设计人才的需求;2008年,结合境外纺织院校的成功经验,开始着手面向时尚产业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改革;2010年,以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为契机,针对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技术教育过多,审美教育和时尚教育缺乏的现状,进一步探索以“纺织产品链”创新为核心的纺织品卓越设计人才培养方法;2012年,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获得教育部高教司批准,正式提出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纺织品+时尚”,即需要培养的纺织品设计人才不仅具备纺织品的设计能力,而且要具备通过开发产品“引领纺织品时尚消费”的能力。
针对当前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起与“纺织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保持一致的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主要体现如下:
时尚产业不是单一产业,是横跨文化、传媒、设计、制造、咨询、服务等多种产业形态和产品类型的产业集合体,时尚产业具有跨越第二和第三产业界限的特征,因此接轨“时尚纺织”的人才培养必须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将“纺织+时尚”的产业升级理念和“产品+时尚”的产品创新理念融合,确立以“纺织品+时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的纺织品设计人才需要具备通过时尚纺织品的开发来引领时尚纺织生活消费的知识和能力,接轨“时尚纺织”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改革整体思路如图2所示。时尚纺织品的开发需要依托纺织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的“纺织产品链”来完成,针对“纺织产品链”各环节的创新要求,从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精通纺织产品链各环节的创新(纺织原料创新、纺织面料创新、面料造型创新)、掌握领先的纺织加工技术(纤维加工、织造加工、染整加工)、通晓流行纺织艺术(造型、纹饰、色彩)、又具备通过纺织品开发引领时尚纺织生活(个性化需求、差异化消费、针对性营销)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到面料造型产品(服装服饰和家纺装饰产品)的创新中引领纺织品“技术时尚、艺术时尚和消费时尚”的发展方向。
图2 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改革整体思路
接轨“时尚纺织”的人才培养以“纺织品+时尚”为核心理念,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构建起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的、以接轨“时尚纺织”为特色的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二段进阶型”培养路径。在专业基础教育中除了工程基础教育,增加艺术基础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消费时尚、技术时尚、艺术时尚的专业教育模块,如图3所示。在专业基础教育阶段,采用科学严谨的直线递进式路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精通纺织品从原料、面料到造型成品的加工工艺以及必需的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在专业教育阶段,采用感性自由的折线融合式路径,通过消费时尚、技术时尚和艺术时尚模块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艺工商”融合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纺织品+时尚”的纺织品创意创新设计知识和能力。接轨“时尚纺织”的人才培养需要通过“纺织品+时尚”的聚焦作用来实现接轨“时尚纺织”的创意创新人才的培养。
图3 “纺织品+时尚”思路下的“二段进阶型”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纺织品+时尚”的理念转化为以“时尚任务”驱动为引领、以“时尚纺织品”展示为聚焦的改革举措,重新构建起校内专业教育和校外企业教育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时尚任务”是纺织品创意创新设计的具体方案,要求学生在专业课学习前就制定“时尚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将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融合,针对“纺织品+时尚”的设计构思不论是来自技术时尚或艺术时尚,一定要接轨消费时尚,开发的时尚纺织品可以通过批量生产和个性化消费应用来引领时尚纺织生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按工程类、艺术类、时尚设计类及专业拓展类校内教育课程学分比为2∶1∶2∶1来设置,并按理论教学学分不超过总学分70%,实践教学学分不少于总学分30%来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分。校内基础教育包括专业和学科导论、纺织工程类课程和纺织艺术类课程;校内专业教育包括纺织品设计原理类课程、纺织品设计实践类课程和专业拓展类课程。校外企业教育包括企业认知实习、企业工程实习、企业设计实习、企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5个依次递进的企业课程(卓越计划企业环节累计1年)。校企联动贯穿人才培养始末。学生在“时尚任务驱动”下通过校企联动的教学资源实现渐进式主动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和纺织品制作,并通过时尚产品展示来验证学生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掌握程度。
图4 “纺织品+时尚”思路下的校企联动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
1.接轨“时尚纺织”校内外教学资源包含校内外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资源。由于时尚产业对于时效性有着特殊的要求,结合纺织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位一体的精品课程体系为核心,带动整个校内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吐故纳新的动态平衡中。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构建起优质校内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教学资源体系。从导论课(例如“现代纺织与人类文明”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基础课(例如“纺织品CAD”国家资源共享课程等)、专业课(例如“纺织品设计学”浙江省精品课程、“素织物设计”校精品课程、“花织物设计”校精品等)、拓展课(例如“探索时装的奥秘”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等分模块进行建设。结合校内纺织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地方共建纺织工程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创新能力实践基地建设,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多层次、开放性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优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时尚任务”驱动的校内创新实践的要求。
2.产业需求对时尚设计师的实践能力有深化训练需求,结合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积极构建以国家级校外实习基地为核心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群。例如省部级及以上校外实习基地有:巴贝领带服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浙江嘉欣丝绸集团纺织服装实践教育中心,省部级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宏华数码印花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部级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万事利丝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部级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实习基地都是时尚纺织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每届学生都有机会在这些基地实习实践,接触市场前沿风尚,接触先进的技术和营销理念。学生能“真刀真枪”地投入到实训中,做到人才培养与产业、市场的无缝链接。
在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上,通过“时尚任务”驱动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在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环节将校内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联动,并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进程始末,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以学生为本,创新满足“纺织品+时尚”人才培养需要的“积极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转移”。通过启发式教学、团队式合作、任务式驱动等不断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开展启发式理论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纺织品设计的专业问题;强化学生团队式合作,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来实现纺织品创意创新设计;依托网络化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超越课堂的全天候学习环境。
建立起“双跨界”的教学团队及管理促进机制,即校企跨界的教师配置和知识跨界的教师培养。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邀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师、工程师、企业家”开展多形式教学,参与学生的课程作业、创新作品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纺织品+时尚”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艺工商”多元知识融合的素质。借鉴境外高校成功经验,培养青年教师的知识多元化,鼓励艺术背景青年教师进修产品工程设计知识,工科背景教师进修产品艺术设计知识,通过师资本身的知识融合来促进纺织品卓越设计人才的培养。
时尚产业的全球同步化趋势,必然要求我国的纺织时尚产业需尽快与国际接轨,吸收和借鉴国外时尚产业有用的养料和发展的经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积极搭建国际化教学环境和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化能力。浙江理工大学积极开展与国外相关高水平纺织院校合作,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2合作项目、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3+X合作项目、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优秀本科生交流合作项目,聘请国外教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如美国肯萨斯州立大学教授Joy Kozar来校讲授《Fashion and marketing of textiles and apparel》课程。学院也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外交流和培训,选派交换生赴国外合作大学进行学习。
近5年来,以“纺织品+时尚”为理念的接轨“时尚纺织”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8项,培养的纺织品设计专业毕业生400多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8%以上。学生共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省一等、二等奖等40多项,有60多人次在全国及国际纺织品设计大赛中获大奖,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近100项,发表10多篇核心刊物以上论文,获得8项国家、省部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目前在浙江省重点建设的纺织时尚企业中,如巴贝领带、凯喜雅国际、万事利集团、达利丝绸等,都由笔者所在高校历届纺设毕业生担当设计团队负责人,新毕业学生迅速融入各个团队,独立担当起纺织品设计重任,形成人才梯队,得到社会和行业的高度认可。浙江巴贝领带有限公司、浙江凯喜雅国际有限公司给予纺织品设计毕业生“贵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优,在众多高校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公司骨干”的评价。
以“纺织品+时尚”为理念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得到纺织类高校的一致认可。多次在纺织类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交流会上进行改革经验交流。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对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成果对国内其它高校纺织高等院校纺织类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改革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10余所高校来校交流与学习取经。除了对纺织院校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产生影响外,对其它相关专业也起到示范作用,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丝绸设计与工程、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成果也得到媒体广泛关注。中文核心期刊《丝绸》2015年“时尚·浙江”专刊,在时尚人才专栏中重点介绍纺织品设计专业和毕业生作品;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7日以《贡献科技人才,扮靓“杭派女装”》为题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纺织类人才培养改革“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双链零距离”的特色;光明日报、新华网、绍兴日报、浙江在线等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纺织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方兴未艾,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向“注重纺织时尚创意、创新能力培养”转型也是必然趋势。通过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创建了以“纺织品+时尚”为理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规划出以接轨“时尚纺织”为特色的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二段进阶型”培养路径,构建起适应“时尚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和校内外教学资源,在笔者所在高校已经取得一定的“时尚引领、校企联合、创意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效,同时,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队伍建设也有效促进了改革实践成果的提升。接轨“时尚纺织”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成果可为面向新经济的传统专业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
[1] 龚素瓅,周赳.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6):515-518.
[2] 陈李红,严新锋.我国时尚创意人才的培养:基于纺织服装专业教育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6,39(10):86-87.
[3] 张蓓蓓,束霞平.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针织服装人才培养[J].针织工业,2014(3):67-72.
[4]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中国时尚产业基本情况分析(图)[EB/OL].[2017-6-20].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6/534045.html.
[5] 中欧国际商学院《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课题组.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7.
[6] 束霞平,钱孟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下高校服装人才培养[J].丝绸,2013,50(9):75-78.
[7] 陈建忠.浙江时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浙江经济,2015(4):38-41.
[8] 孔德议,张向前,林剑.创意人才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6):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