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强,李梦竹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随着我国阳光体育工程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幼儿体育逐渐成为教育从业者、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016年3月22日,习近平同志出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2016年8月19日—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讲道:“维护少年儿童健康,全方位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对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强化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 幼儿健康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密切关注。鉴于幼儿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幼儿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会受到制约。因此,我们将对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最大化地利用一切资源提高幼儿体育教学效果。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合理化设置。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国家政府政策、中国知网等在线数据源,搜集各类有关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文献,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1.2.2 实地考察法 观摩比较正规的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课程,对幼儿体育教学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
1.2.3 逻辑分析法 合理运用得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等,运用相应的知识储备及逻辑思维对本文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化的逻辑分析,从而得出合理化建议。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幼儿体育”,可以把“幼儿体育”的定义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上指以幼儿为对象,为其开展体育活动项目, 狭义则指大众普遍认为的幼儿园体育教育。本文通过总结认为,幼儿体育应是遵循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增进健康,系统地给幼儿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幼儿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促进幼儿身心个性全面发展 。
体育教学指以身体素质练习为基础,动作技能学习和教学活动组织运用等为主要形式,在体育教学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加工并进行实际运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教育以及各个年龄段儿童动作发展身心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将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特点分为身心发展、动作发展、趣味性发展3个方面。
2.2.1 身心发展 儿童生长要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在出生7~20个月时间段基本可以控制身体平衡,学会走路,2岁左右基本学会小步伐跑步,3岁时间段能顺利完成跳跃动作。人体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行为是人体后天的身体认知能力,应作为幼儿动作形成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幼儿体育教学的基本构成。幼儿的身体素质及智力等各方面都应得到同时的发展,为以后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动作发展 在儿童少年期,身体素质与年龄的增长呈正趋势发展。但有关身体素质增长的年龄阶段研究报告不尽相同,这与测定部位、方法、训练程度和地域等因素有关。儿童早期的体育锻炼应按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进行,如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身体灵敏等。在锻炼中尽量避免幼儿进行力量性练习,如进行长时间憋气训练、身体静力性训练等,此训练在练习过程中会导致少年儿童胸膜腔内压扩张,对心肺功能产生极大损害。因此,进行幼儿阶段体育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进行动作性练习,逐渐加强力量性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2.2.3 趣味性发展 体育运动项目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来源,而体育运动项目大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改编而来,幼儿通过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来认识并发现世界。因此,在幼儿园期间游戏是幼儿们的日常主导活动类型。
2.3.1 利用动作教育模式创编体育教学活动 动作教育指身体运动技能的活动或创造性运动的增进,来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动作教育通过动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进行动作发展,同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对学生视觉、动觉进行刺激促进其发展。在3~6岁时幼儿大脑发育已经相对成熟,已经具备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并且迈入了基本动作的成熟期,观察力、模仿能力逐渐得到发展。3~6岁的幼儿在进行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等运动过程中,当他们遇到躲避障碍时,身体可以维持平衡,但基本动作稍微增加难度如进行速度跑、纵跳等动作时,身体重心会失去平衡。教师通过对动作教育模式创编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实际上幼儿就是在动作实践中掌握与平衡力相关的意会知识。根据动作教育发展学规律,幼儿在该年龄段学习与发展什么动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主动运用到幼儿园课程中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
2.3.2 通过游戏化来创编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游戏不仅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素质、智力水平,而且对幼儿情感的表达、社会性及自我认知等发展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培养,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教师在创编和组织实施体育游戏进行教学时目标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与加工、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都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游戏、运动、指导三者达到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达到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2.3.3 通过视觉文化来创编体育教学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的创新,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已经深入每个阶段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传达动画、图像、视频等教学信息,对幼儿运动兴趣、身体发展、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幼儿教师在进行少儿舞蹈教学时,采用边讲解边示范教学法,没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则幼儿积极性会很难得到提高。如果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播放内容,将电影、视频、录像与讲解示范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目光,同时让幼儿感受舞蹈的美感,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针对幼儿设置的体育教学活动应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参照,按照主导、诱导、强化、再教学、再观察的顺序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参与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思考,按照小组划分的形式对幼儿实施教学,使其学习与练习能够得到有效性的保障。
2.4.1 主导部分——让幼儿直接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幼儿动作技能形成是视觉、听觉、前庭等器官相辅相成联系在一起,幼儿教师应该运用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简洁利索的口头指示,以及在难度动作教学中对幼儿进行保护手法。在短时间内幼儿很难将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全面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要求幼儿对所学动作进行反复练习,重视幼儿的主动体验性、独立自主性及创新性。
2.4.2 诱导部分——调动幼儿的主动体验性 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体育游戏进行创编以及将规则对幼儿进行详细讲解,在进行游戏时教师仅需要说明与强调幼儿活动的范围与游戏的规则即可。
2.4.3 强化部分——深层次明确教学内容在这部分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讲解,确定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了解幼儿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在此过程中幼儿已经进行过了主动的体验,基本上对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师还需重视体验过程中标准化与细节化内容,予以幼儿较高的标准。
如今幼儿体育教学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利用动作教育模式创编体育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化来创编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视觉文化来创编体育教学活动。上课形式、组织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化,幼儿体育教学活动设置缺乏创新。
教师应在体验过程中用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对幼儿进行指导帮助,并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幼儿体验进行观察,对少数幼儿观察其具备的特点进行记录,如教师需要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蹲位方式向幼儿传授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