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亮
摘 要:从编写学案的两个方面:“导”与“学,”“问”与“思”;例析了运用学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生物课堂教学充盈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学案;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进行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从课堂结构要突出三条线:学习线、主导线、思维线入手,利用导学案重新组合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导与学设计有效交融是活力的基础
教学设计要以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在导学案的版面设计上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就要将自由选择的机会重新归还给学生,意味着把亲历、体验、发现、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生物教师的智慧在于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即进行有效的预设。然后让学生亲自感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对生物知识“心领神会”。
例如,在编写“消化和吸收”一节导学案时,我设计了探究活动一:赛一赛:谁的观察力最敏锐,答案最准确?——观察与思考
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在观察中思考下列问题:
(温馨提示:第一步,课前观察课本29页图4-2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对照自己的身体找到相应器官的位置并默记相关内容;第二步,课上仔细观看视频认真聆听找到问题的答案。)
1.食物依次经历了消化系统的哪些器官?这些器官组成了消化系统的哪个部分?
2.唾液腺、肝脏、胃腺、胰、肠腺分别有什么作用?它们所分泌的液体分别流入到哪个器官?
3.哪个器官中含有消化液的种类最多?
4.哪两种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哪两种消化液中仅含有一种消化酶?哪种消化液中没有消化酶?
5.小结消化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各部分又是由哪些器官组成?
课上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易错易混的消化腺、消化液和消化酶三个概念的知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表:比较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学生轻松地建构了“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这一生物学重要概念;通过完成填表,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由零散到条理化、系统化,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既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特点直接得出:小肠含消化液的种类最多,含有消化酶的种类最多。学生自然生成“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为进一步加深概念的记忆,指导学生完成课本31页练习题2,由数学计算得出小肠含消化液的数量最多。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恍然大悟。
教师通过设问:消化道的各个器官都具有消化功能吗?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视频,完成导学案上面的练习(略)。
课堂上通过上述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活动,激发生命的动力,可以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平等回答的机会,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社会意识、有潜力和独立个性的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过程意味着变化,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通过导学案引领学生学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师适时点拨,教师和学生共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生命历程,使生物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焕发生命活力。
二、搭建问与思的桥梁让活力延伸
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开拓学生思路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在导学案的版面设计中每个环节要精心创设“问”和“思”的情境,注重体现知识之间“桥”和“梁”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善于挖掘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看似孤立的知识,通过导学案的导学,找出知识之间的网络,构建知识结构。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自学、交流、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知识的迁移及综合运用问题,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编写“消化和吸收”一节导学案时,我设计了探究活动二:比一比:谁的思维最敏锐、最有说服力?——资料分析(温馨提示:把你得到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试着去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成生物学概念。)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第二段至第30页第一段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是关键词的有哪些?请在看书时用笔勾画出来,并尝试用下面文字表达式写出来:
2.通过完成上面问题,你的探究结论是:
技能训练:完成课本第31页“解读曲线图”。
生物学课堂应该让学生自觉自愿的前提下走进教材,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由浅入深的问题串则是最好的引导方式之一,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教师利用导学案设置问题情境,实现学生和教材对话交流的活動,把生物教学内容通过隐性存在的动态思维过程转化成学生必须要感受和体验的显性动态生成的缄默知识;经历生命的超越,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生物课堂呈现一片生机。
此外,利用导学案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情感素材、从社会热点中探索情感要素和从学生自身的卫生保健等方面增材料,使生物学教学内容富有情感化,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的纽带,凸显生命的灵动,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