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的二次创作探微

2018-03-11 08:40孙荣刚
神州·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书画家

孙荣刚

明清以降,以陈曼生为代表的诸多书画篆刻家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赋予紫砂艺术以文人气息,使之具备很高的欣赏价值;“曼生十八式”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紫砂器的书画雕刻则更为世所重,所谓“壶随画贵,画随壶传”足以鉴证研制陶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今宜兴庞大的制作队伍仅丁蜀镇就达十万人之多,促成紫砂工艺和陶刻工艺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各地的众多痴迷紫砂艺术的书画艺术家爱好者前往,或书或画或刻或书画刻兼济。笔者往来宜兴陶刻二十年之久,大量实践中感受到:书画家自行操刀雕刻,自身书画水平得以圆满表现,加强“二次创作”理念,使之更上层楼。本文将对紫砂陶刻的二次创作实施的目的、意义、优势和有效途径进行相关讨论。

何谓二次创作

二次创作是外来语,又称再创作、衍生创作。具体到紫砂工艺上则是:书画家经历从平面画纸到园面画壶的历程,进而自行雕刻,雕刻中可以修改、调整、完善,这个过程才是二次创作。

为何实现二次创作

紫砂雕刻界传统“刻字先生”的师承传播,培养造就大批陶刻精英,逐步远离书画篆刻而成为独特的工艺技法,诸多刻陶人刀工纯熟但缺乏金石气息,能书能画但欠缺艺术水准,造成大量紫砂成品刻画平庸落于俗套,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各地书画篆刻精英介入紫砂陶刻,将传统的书画艺术重新嫁接于紫砂陶刻,将对于提高紫砂器艺术品味,再度步入紫砂艺术巅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国画的墨或色彩画在纸上只能加筆修正,书法则不能再动半分。紫砂上不然,写画一般用墨,经过1180度的烧成后不留任何痕迹,这种特殊效果给我们提供了绝好条件,大多数书画家写画完成后由当地刻手雕刻,众所周知,再高水平的刻手也不敢越墨稿雷池一步。只有书画家本人使用刻刀任意调整修改。

如何实现二次创作

清末民初的陶刻艺人多为资深的书画金石家,直接壶上亲手雕刻,因此“壶随画贵,画随壶传”蔚然成风。继陈曼生后有韩泰、陈懋生等书画名家专事陶刻,又有任淦庭开一代先河培养谭泉海、鲍志强、徐秀棠,毛国强诸家,文革浩劫影响了诸多艺术传承,新一代陶刻新秀不可避免的注重工艺雕刻,忽略书画水准。诚然,从民处至今众多书画家到宜兴在紫砂器上书画,然后由当地刻工刻好烧成后带回,为紫砂工艺带来活力。

实现紫砂陶刻的二次创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奏刀:诸多书画家不敢、不愿动刀,因为刻紫砂要学徒多年才能创作。我们专事书画修炼多年,笔力炉火纯青胸有成竹,把刀当作铁笔大胆尝试。其实雕刻的高境界是以刀为笔,怎么画就怎么刻,怎么写就怎么刻,没有太大难度可言。

2、接地气,努力掌握当地陶刻:宜兴当地紫砂陶刻源流深远师承严谨,有其独到的适应紫砂特点的刀具、技法诀窍,敢于奏刀的同时要避免我行我素。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尽快掌握紫砂雕刻方法。

3、注重锦上添花,切忌画蛇添足:紫砂器制作中要旨是实用,书画题材要适应壶形,曼生壶的铭文、书画内容都跟壶融合一体,艺术语言吻合才有品味,于今高水平的紫砂作品大都具备这个特点,这就是锦上添花,否则就走向反面。

4、修炼金石气息浓烈的刀痕,实现艺术嫁接,将自身水平推到至高点:掌握当地技法的同时,有意识的发展自身特色,自己的笔法必然形成自己的刀法,笔力强刀工必强,金石气息自然流露。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个人艺术成果的枝干嫁接在紫砂工艺的本体之上,坚定不移必然绽开异彩之果!

宜兴紫砂明清以来就以紧密结合传统书画为其基本特色,当时书画金石大家纷纷投入,赋予了紫砂器浓厚的艺术魅力,宏观角度理解,这是早期的成功的艺术嫁接。紫砂陶刻代代传薪,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当今众多书画家篆刻酷爱紫砂,大胆操刀是自身艺术的延伸,使之赋予刀刻的金石气息,其刻陶成果反馈于自身艺术创作,及开拓新的领域又形成良性循环,前景广阔。当今,中国制造、实现民族传统文化波澜壮阔!宜兴紫砂艺术这一参天大树正在建树第二次嫁接,预示着蓬勃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厚积薄发更上层楼,迎来走向世界的春天!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书画家
漫谈紫砂艺术的传统与创新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浅析宜兴紫砂陶
现代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浅谈紫砂陶刻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渊源
论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与创新
辟雍雅集·“大美寻源——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展”选登
书画家娄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