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郭伟杰
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亲自参与和实践,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必然能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置身于具有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成功,体验快乐。
如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好数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情境中感悟体验,引导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学生课前对“元角分”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本上都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等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于是,在课堂上笔者就有意安排“购物”情境,让学生现场模拟买卖商品,学生之间自由互动,“购物”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元、角、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由于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内容,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学生们兴趣高涨,很自然地进入到情境中。
陶行知先生曾作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当今的数学课堂不仅要引导学生动手学数学,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学数学。研究证明,许多科学家在提出新思想时,往往不是靠逻辑思维,而是靠直觉顿悟。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不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看待问题一般都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获取学习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首先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个长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得到一个圆柱,把一个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得到一个圆锥,接着问学生:“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人认为与长方体的体积有关,有人认为与圆柱的体积有关,至于是怎样的关系,答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2,还有人认为是1/3、2/5,等等。这样的猜想虽不够准确,但却是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接着,学生提出要通过操作去验证猜想。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圆锥学具,一起进行操作验证。用于提高的材料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也有等高却不等底的、还有等底不等高的、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学具,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索、实验和验证,从而正确形成“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一科学结论。在不断猜测和验证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充分协调起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更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研究表明:促进学生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小学生这一年龄段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提前准备充足的操作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玩”中体验,真正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学习“可能性”时有这样的一道题:拿一枚1元硬币,一共向上抛40次,并记录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各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在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抛硬币活动,当堂“玩”了起来。学生们非常开心,一边操作,一边记录,最后集体汇报。最终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结论是“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非常接近”。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多为学生提供“玩”的机会,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玩”中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也促进了愉悦课堂氛围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中,提供给学生“演”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和体验数学,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产生“数学好玩”“我爱数学”的情感体验。
例如,四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大西瓜,需要2只小猴一起抬。而现在有3只小猴要把西瓜从离家300米远的地方抬回家,平均每只小猴要抬多少米?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100米。”此时也有极少数学生提出质疑:“老师,100米肯定不对!因为这是2只小猴抬西瓜……”学生答案各不相同,看来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题意,如果此时教师一味地讲解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效果。笔者这时顺势提出让3个学生来演示抬“西瓜”,学生们都饶有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3个学生上台来演示抬西瓜的过程,学生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清晰地发现,原来3只小猴一共抬了600米,而不是300米。表演结束后,其中一名“小演员”担心有的同学不能够理解,还在黑板上通过画图又给大家“演”了一遍(图1)。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教学中,适当给学生“演”的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弄清题意,明晰思路,使学生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展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图1
例如,三年级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小红家离学校有300米,小明家离学校有500米,小红家与小明家相距( )米。答案有三个选项:①800米②200米③两者皆有可能。在课堂讲题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选择了第3个选项。1个学生还主动上台讲解了自己的想法,并板书说明(图2),学生们给予了阵阵掌声。可就在这时,有一个小男生高高举起了右手,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笔者很纳闷,难道还有什么其他想法?于是便让他发言,结果他也把想法写在了黑板上(图3)。此时,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种可能性,笔者还真没有预设到,这也应该是命题者的一个失误。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学生发现和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图2
图3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标还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些教育愿景,教师必须要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以及应用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获得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