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协同动力机制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

2018-03-11 06:54戴兴鸿赵洪波詹建国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执行力利益主体

戴兴鸿,赵洪波,詹建国

学校体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手段,其体现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九大”政府报告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政策的颁布对开展学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运用协同学理论,深入分析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动力系统和动力结构,探索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动力源,设计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动力提升路径,为学校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

1 协同理论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

协同学(synergetic)其含义是协调合作之学[1]。它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HAKEN)创立,协同学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维持能量、物质以及信息流动的基础上,一种自发产生某种特定有序结构或者功能行为的理论。协同指的是,系统里的子系统通过互相协调合作以及联动作用的集体协作行为。系统内的协同作用是促进系统不断发展演化的动力源,系统依靠协同作用实现自组织。当协同动力系统初始形成时,各子系统仍然处于紊乱状态以至于难以达成合作的关系,此刻系统呈某个杂乱无序的状态。当系统内部产生的涨落到达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因单个或者多个参数的变化而产生临界涨落,而且很快以某种强烈的协同力量支配和役使着其余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将形成密切的协同合作关系并引起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发生突变,这是协同过程,协同过程即系统产生动力的过程[2]。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涉及到政策本身、执行主体、执行资源、执行环境和执行方式等各种因素。同时,也涉及到中央政府、国务院、教育部、各级体育部门、社会、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多方利益。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是各政策执行主体通过协同作用呈现出来的协同执行力。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和协同理论的规律高度趋同,为研究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动力机制夯实重要的理论基础。

2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及结构

2.1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要素

在协同学的视域中,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动力系统由人力熵流、财力熵流、信息熵流、权威熵流和制度熵流等多个要素组成。人力熵流,是直接参与政策实施并能决定政策执行效力的人,包括政策的执行主体以及政策作用对象的目标群体。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的人力熵流由政府执行主体、学校执行主体、社会执行主体和学生目标群体组成。财力熵流,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顺畅的物质保障,包括场地器材的改善与维修、专业人员的配备以及竞赛组织等方面的财政支持。信息熵流由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内部信息沟通和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换所组成。权威熵流指制定政策的主体在国家政府机构部门中所处的公共权力层次,以及其在目标群体中的权威认可程度。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制度熵流包括人事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责任监督制度等。

2.2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结构

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一种自组织结构,这是一种以动态有序为特征的非平衡结构,有序是机体内部自发组织和调节所形成,维持这种有序结构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地球上生命体的起始状态都为无序的非平衡态的开放性系统,它们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当交换达到某个阈值时,经自组织将原有的无序结构转成新的有序结构,亦即耗散结构。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是具有非线性特征的,是高度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它具有耗散结构的特征和熵减机制,其熵增量dS由动力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熵交换deS和动力系统内部产生的熵diS组成,其熵变公式可写作dS=deS+diS。其中,deS表示动力系统通过代谢活动(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由外界引入的熵,deS的值(正值,负值,0)由动力系统与外界的交换决定;diS由动力系统内部的各种不可逆过程产生,其数值为正。当dS<0时,动力系统从外界吸取的负熵流足够大,且能消除动力系统内部产生的diS,此时动力系统变得更加有序;当dS=0时,动力系统由外界吸取的负熵流抵消了动力系统内部的熵,动力系统处于正常态;当dS>0时,动力系统所引入的负熵流不足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熵变成正,此时动力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因此,为避免dS>0,需要持续地对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提供充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资源,促进生成耗散结构,以防止执行系统dS>0而引发整个系统混乱无序。

2.3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根源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人行为的根本动机。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的提出、制定、实施执行等过程中也都会以经济人的身份参与其中,政策执行主体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为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3]。任何政策的存在都会衍生出一定程度上的利益需要和价值诉求,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动力来自于对利益和价值的追求。政策各执行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利益诉求各异,因此执行主体间将产生利益冲突。为避免利益冲突的发生,实现各政策执行主体间的利益协调,确保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趋于理性,需找到他们之间的利益契合点[4]。

学校体育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分配社会利益和价值的过程,其本质是对社会利益的原有结构进行科学规范以及合理调整,充分体现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利益,推动社会健康良性发展[5]。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者以及学生目标群体为获得利益和实现价值都会关心政策动态及其发展趋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出他们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能消除相互间的利益冲突。从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过程来看,利益和价值需求是驱使政策执行主体产生协同行为的源动力。利益的满足和价值需求的实现驱使政策执行者实施政策,利益受损则使得政策执行者消极或者怠慢地执行政策。利益诉求和价值实现对于学校体育政策协同执行有着强劲的助推作用,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的根源。

2.4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实现过程

2.4.1 交叉利益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的序参量交叉利益是系统从混沌无序到协同演化过程中的序参量。协同学理论认为,序参量决定着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或结构。序参量是系统中众多子系统相互竞争以及协同的产物,其支配和役使着子系统,从整体上控制系统的演化进程。

执行学校体育政策是为实现政策制定时预设的目标,实现和扩大公共利益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价值追求,各执行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最本能的行为特点。支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外显参量并不是公共利益,而是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交叉利益。

图1 序参量与各执行主体关系图Figure1 Relation Diagram of Order Parameters and Executing Subjects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组织是复杂开放的系统,其执行主体是构成开放系统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以耦合的方式链接成一体。因而,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组织为动力系统,通过自组织的方式产生新的结构和特定属性,其目的是扩大交叉利益的范围。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的交叉利益来自各个执行主体的协同作用,其支配和役使着各执行主体的行为,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的根本驱动力量。

2.4.2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组织运动 协同学认为,某个体系在产生时间、空间或者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如果无任何外界指令的干涉,那么此体系属于自组织[6]。自组织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是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特定规则,各尽其责且协调地从混沌无序自动形成井然有序的结构。自组织是生命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向高级演变和进化的关键机制[7]。

远离平衡态是系统实现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8]。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在规范有序之前呈无序状态,经由序参量交叉利益整合执行过程,交叉利益促进各个政策执行主体进行协同工作,系统将产生一种新的宏观有序结构,这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在无外界指令的条件下,执行主体间互相沟通和协同合作实现政策目标的行为是自组织行为,其命令来自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当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注入系统的情形下,系统控制参量达到临界值,系统即将失去稳定,序参量的整合作用使各子系统进行协同作用,系统在混沌无序中获得新的稳定结构,新的系统结构产生的整体功能效应会高于众多单个子系统的效应之和,这是自组织的协同效应。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图显示(见图2),小半圆是各执行主体的状态及其利益,虚线大圈指的是整个执行系统中的利益多少。在交叉利益的支配和役使下,控制参量的作用在临界状态前,执行主体间发生竞争与冲突,整个执行系统呈无序状,输出的公共利益较少。当控制参量发挥的作用高于临界状态后,政策执行系统将发生巨涨落以及失稳,产生一个全新的有序的稳定结构,并在协同作用下输出公共利益。各政策执行主体对利益的诉求和价值的实现是政策执行系统自组织的动力源,各政策执行主体从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理解并积极执行政策,在交叉利益的引导下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协同达到政策目标。

图2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进程Figure2 Self-organizing Evolution of School Sports Policy Implementation System

2.4.3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主要控制参量 控制参量是执行系统外的各类因素之和。自组织系统由于是开放性系统,因而受到外界影响,子系统经由控制参量感受外界并作出反应,以促使自组织的运行和演化。一个杂乱的系统通过自组织运动从混沌变成有序状态,需要较长时间,而在外力管束和引导下,系统内很快达到秩序井然。外力就是控制参量,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此时外力干预转化为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产生影响的控制参量有国家战略、政府政策、法律规范、制度环境和舆论民意等。其中,国家战略、政府政策和制度环境是控制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子系统协调配合,推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化,以及促使系统最大程度输出公共利益的决定因素。

3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及执行力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3.1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困境

3.1.1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的目标利益冲突 国家政府制定学校体育政策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学校则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提升毕业生的升学率为利益诉求,因而学校将有所取舍地去执行政策。家长的利益诉求集中于提高文化学习成绩,不愿去理解和支持学校体育政策[9]。学生是政策的执行客体,也有其利益诉求,他们考虑的是学习压力、学习成绩与未来的升学现实,对学校体育政策消极认知甚至产生抵抗情绪。

国家层面的学校体育政策经教育部、体育总局、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和体育局等多个层级抵达学校。上层政策制定者以充分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追求,地方政策执行者却把关注点集中于其所在行政区域的局部利益甚至私利上,以至于在政策执行中会产生过滤机制[10]。基层政策执行者将自身利益作为重要考量,获益或者获益多就积极执行,否则对政策继续持观望、敷衍以及抵触的态度。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主体和客体存在利益差异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学校体育政策不能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学校体育政策中的国家目标利益、学校目标利益以及学生目标利益没有统一起来,在政策上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高效的政策执行力。

3.1.2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资源缺乏 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需的执行资源,由经费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权威资源等共同组成。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经费极其有限,政府的财政性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学校体育未能获得体育事业的专项资金投入[11]。学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仍不健全,投入不够,保障能力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直接拨款的扶持经费,资金来源途径较为单一。政府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较小,同时没有开辟出高效、多元的学校体育经费投入路径。

在物质资源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其运动场馆、各种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利用率不高,各类场馆和器材设施并没有对学生高度开放。而普通学校存在体育教学训练物质保障不足,集中体现在学校场地数量少且不达标、器材老化等。在人力资源方面,体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体育师资培养模式和专业特性,其主动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相对有限,校长和班主任对体育的认识不深刻,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轻视学校体育的态势较为明显。在权威资源方面,国家政府层面和各直属部委所颁布的学校体育政策中,国家层面颁布的高级别权威政策较少,大部分是直属部委颁布的权威级别相对较低的政策,政策本身具备的强制性较低[12]。低权威的政策在政策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中的认可度较低,使其在政策执行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

3.1.3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环境不利 当前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存在,在分数第一的观念下,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环境导向全社会重视文化教育,忽视学校体育。学校没有树立健康教育观、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较淡。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方式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得应试教育比素质教育更易获得谋生手段、工作职位和工作的升迁。学校和教师为了抓文化学习质量、提高升学率和确保学生的安全,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绩,致使体育课长期处于弱势学科的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校内学习以及校外的各种辅导和培训上。

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这种态势还会延续较长的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成绩,他们仍旧认为孩子的身体锻炼与体质健康不能替代学习成绩与升学的重要地位[13],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持消极态度。由于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对抗性,并存在一定的风险,家长更加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政策不关心、不理解、不认同。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极大影响着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环境。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幅度降低了人们进行各种体力劳动的强度,并缩短劳动的时间。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各种便利时,其身体机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退化[11,13]。各种大小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方便着人们的出行,同时学生最基本的活动量却得不到保证,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严重挤压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各种新奇的聊天软件、电子游戏和网络购物的兴起使得学生痴迷其中,这些现代生活方式给学校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带来不利的外在条件。

3.1.4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还没有对政策执行主体和客体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对执行政策的效果没有建立明确、合理和科学的考核,对政策执行考核的结果没有建立奖惩和问责制度。政策执行中倾向于形式建设,缺乏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力推进和常态化监管[14];缺乏多层级的,以及独立于政策执行机构外的监督机构,政策执行中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共生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10]。因而,在监督过程中监督者没有权威性,监督不力,达不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学校体育政策的效果评估,可以客观反映出政策的执行情况,能反馈政策具体指标的合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政策进行完善提供可参考的依据[9]。而实际上,在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缺少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和相关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度进行评价的机制,更没有将学生体质的发展水平纳入考核地方政府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体质水平是否获得提高,对其本人、学校以及相关政府执行部门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使得执行主体不关心政策执行效果,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政策执行中。

学校体育政策在奖惩机制方面,对政策执行主体的奖励内容、奖励条件等制度设置欠合理,激励、惩罚机制欠缺公正性和公平性,导致执行主体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政策执行力度不高。当政策执行中出现敷衍、抵制和逃避等不良现象时,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问责力度不大,最终使得政策的实施执行仅仅是流于形式,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力大幅度降低。

学校体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教育部、财政部、卫健委、体育总局等部门和直属机构联合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建立起地方政府领导下的教育、体育、卫生和财政等多个行政部门协同的二级政策执行主体,以及校长领导下的教务、班主任、辅导员和体育教师等基层执行主体和社会执行系统。在执行学校体育政策中,我们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还没有建立健全党中央国务院主导下的教育、财政、体育、卫生等行政部门的协同执行体系,以及在各层级间缺乏有机联系和有效整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11,15],使得学校体育政策政令不畅通、执行低效,学校体育没有得到高效治理。

3.2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要素、动力系统结构、动力根源和动力实现过程,结合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困境,构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机制模型(见图3)。

图3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机制模型示意图Figure3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School Sports Policy Executive Power

中间的4个大圆代表4类人力熵流,圆圈的大小即执行主体的利益多少。中间虚线圈为交叉利益,由政策目标预设的公共利益与各执行主体的利益交集而成。虚线说明执行主体利益随着制度、权威、监督和财力的完善条件产生相应变化,与此同时交叉利益也会因执行主体自身利益的增减产生波动。在系统外部引入控制参量的基础上,各执行主体以及学生目标群体由于自身利益取向各异、行为逻辑与特征不同而呈现自组织的特性,并与其他熵流共同组成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虚线说明该系统是与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外方形是指,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动力系统所处的外环境,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4部分组成,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而言主要包括国家战略、政策和制度等组成的控制参量。各政策执行主体为获取利益本能地发生自组织行为,并在控制参量的影响下和公共利益的诱使下产生交叉利益,并支配和役使政策的执行过程。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此消彼长中,各政策执行主体间开始复杂而深层的良性互动。同时,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动力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给体系带来较大的负熵流(deS<0),只要这个负熵流足够大,它足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iS>0),使系统的总熵增量dS<0,促使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形成非线性机制,产生突变,构成耗散结构,呈现自组织特征,输出政策执行动力。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中的人力、财力、信息、权威和制度等各要素存在明显的差异,各要素发展不均衡,政策执行资源、执行环境等也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目标群体间的差异也明显,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在这些不可控的复杂因素影响下出现波动,使系统产生涨落现象[2]。涨落是一种启动力,系统产生涨落或者波动,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发生质变,达到某个全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的涨落以及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使动力系统与外环境形成非线性的关系,各执行要素通过自我催化,以及相互催化的作用形成非线性耦合和涨落放大。耦合使动力系统产生交叉利益这个序参量,并逐渐形成动力系统行为,在涨落放大的影响下,系统产生宏观有序行为,并逐步产生协同动力,即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耗散结构的动力。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需要各执行要素在耗散结构的条件下协同产生,政策执行资源不足或者系统结构不科学都将成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动力的阻滞。

4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提升路径

4.1 重视学生目标群体的关键客体地位

4.1.1 学生目标群体影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目标群体直接受政策影响与制约,其对公共政策的理解、认同与遵从的程度是实现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16-17]。政策的执行过程,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的互动过程,政策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执行主体具有一定的执行能力和执行资源,还需要目标群体能根据政策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18]。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感越强,政策执行越顺畅。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学生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学生目标群体的体育政策素养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政策认知素质影响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学生政策素质越高则越倾向于积极参与政策执行过程,反之则敷衍、逃避,甚至抗拒政策的执行。其次,学生目标群体与政府执行主体、学校执行主体和社会执行主体的关系对政策执行力的影响。政府、学校和社会如果支配着学生目标群体,学生无话语权,无参与的需求也无参与的能力,理论上这种关系下的政策执行力最强。政府、学校和社会如果以开放的、权力分享的、利益共享的、制度化的态度为学生参与体育政策的执行提供支持,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愿也有参与能力,这种关系下的政策执行动力较强,政策执行力在平等协商中呈现。

4.1.2 注重学生目标群体的利益和宣传教育 政策是对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而执行政策就是执行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行为过程。在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中,应注重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均等。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不能损害学生目标群体的利益,以获得其对政策执行的认可与支持,否则会使其产生被剥夺感,并抵制政策执行。一旦损害到学生目标群体的利益,应及时对其进行补偿,弥补其在政策执行中的损失,获得其对政策执行的继续支持,减少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阻滞成本,促使政策迅速有效地执行。

学生目标群体只有理解政策,才能接受和服从政策。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才能得到学生目标群体的积极支持,学生目标群体加深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内容和目标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其把政策转化为自身信念和自觉行动,提升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力[9]。执行政策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应该利用各种媒介做好政策宣传,让学生目标群体深入了解政策执行的目标和意义。在政策执行中,及时公开政策执行的最新进展以及执行中的成本与收益,让学生目标群体知晓政策执行过程的信息,加强他们对政策执行主体的信任。在政策执行结束后,将政策执行的效果信息及时向学生目标群体公开,使学生目标群体全面了解政策执行的全过程,确保政策信息畅通,使学生目标群体支持执行主体的行为。

4.2 扩大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交叉利益范围

政策执行主体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政策执行,是基于对利益得失的权衡。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着复杂多元的利益关系,政策执行主体和学生目标群体在政策博弈中遵循的往往是政策的私益向度[15]。他们关注的是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积极执行体育政策的收益有: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得到增强,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国家教育方针得以贯彻落实,受到各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的肯定与奖励。这些利益总体上属于国家利益、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政策执行主体不仅要促进学校体育政策产生公共利益,而且还应满足其自身利益,确保局部利益与公共利益达成一致,强化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增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协同动力。

实现政策预设的公共利益,是各执行主体执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交叉利益是役使执行主体履行职责、实现公共利益的内在动力。公共利益的提高,并不代表执行主体自身利益的提高,而只有执行主体实现自身价值和获得一定的利益,以及能分享产生公共利益所能实现的各种价值时,各执行主体才会最大限度地与其成员协同配合,才会产生持久稳定的执行动力。交叉利益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关键动力,是确保政策执行动力机制高效运行的关键。

扩大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交叉利益范围,首先要在制定或实施学校体育政策时,在准确理解学校体育政策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权威、制度、信息以及财力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最大化地寻求公共利益。其次,各利益相关的主体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活动的推广价值和目标定位,即通过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最高价值追求,并以此来扩大各执行主体的交叉利益范围,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动力根本。

4.3 促使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自组织运转

当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产生正确认知和高度认同而扩大交叉利益范围时,整个政策执行系统就会形成有序的自组织结构,促使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运转。在自组织政策执行过程中,增强各执行主体对政策指令的认同,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缩小执行主体与学校体育政策制定者之间在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差距,减少执行主体和学生目标群体对政策目标的认识偏差,增进其对政策内容的理解,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同时,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和素质,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执行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政策指令自觉内化为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促进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良性运转,提升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动力。

自组织运转是减少执行系统熵值、降低政策执行内耗和促进耗散结构形成的关键。促进自组织运转,在政府执行主体层面,要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进行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使学校体育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协同配合,淡化应试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使政策具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和服务保障。社会执行主体可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指导,并提供资金赞助和设备器材,社会资本能使各政策执行主体以共同的政策目标促进各主体间的理解和信任,使执行主体不贪图自身利益而追求公共利益,消除政策执行阻滞。学校是体育政策的直接执行者,需成立以校长为领导,教务、班主任、辅导员和体育教师为执行者的基层学校与社区联合的具体执行体系。学校应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挖掘体育的教育内涵,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体质健康同步提升,创造性地实现学校体育政策目标。各执行主体对政策指令的高度认同能促进主体间互相理解和信任,以及提升政策的执行动力。

4.4 确保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控制参量发挥作用

自组织运转是产生政策执行动力的途径,但动力产生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或者不具备基本条件而不能实现。因此,保持政策执行动力需要依靠控制参量发挥一定作用。

提高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动力、确保控制参量发挥作用,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完善目标管理制度,使制定的任务和目标科学合理,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完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监控机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形成以国家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民意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对政策执行进行追踪、评估和反馈,提高政策执行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将政策执行的职责和权限授予政策执行主体,依法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确保学校体育政策决策与执行的威严性;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树立考核评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对政策执行主体进行奖惩,加大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权利寻租的风险成本和腐败成本,切实提高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度。

执行系统的控制参量使得政策执行者将更多地寻求公共利益而非自身利益,从而扩大交叉利益范围。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系统的高度开放,以及系统跟外界保持高效的交流才能使控制参量发挥应有的效用。信息沟通顺畅可以增多执行系统的负熵流,促使政策执行系统加快自组织演变和进化。建立完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信息交流机制,以及确保信息传递渠道畅通是外部环境催生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动力的前提。另外,还应将学校体育工作上升到法律层面,以法律形式增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效力,使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结论

学校体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学校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体育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政策的执行力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系统为高度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其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资源的交换,以形成耗散结构,促使执行力动力系统变得更加有序,产生非线性的机制,呈现出自组织的特征,输出政策执行动力。为使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动力机制运作顺畅,需要重视学生目标群体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的重要客体地位,扩大政策执行的交叉利益范围、促使执行力动力系统自组织运转以及确保执行力动力系统控制参量发挥作用,以形成强大的政策执行动力,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实现学校体育政策的预设目标,推动学校体育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执行力利益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测测你的执行力和想象力有多匹配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领导力是执行力的“定海神针”
I Love You, Dear China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