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治愈”作为日本文化的典型标签之一,已成功支撑起一个产业体系即“治愈系”的发展,这个体系囊括并覆盖了影视、音乐、娱乐等重要的经济和生活板块。“治愈系”电影作为日本文化输出的重头戏,对亚洲国家的90后可谓意义重大,对处在世界骤变节奏下的年轻群体的心理和意识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影片《镰仓物语》通过塑造一个奇幻的人魔共生的世界一隅,透过琐粹的日常生活,传达出释然的生死哲学观和家庭关系的复归理念,起到了净化思想、治愈心灵的奇效。
一、 治愈系的发轫与艺术经济的结合体系
治愈一词源于英语单词“healing”,为治愈、愈合之意。通常情况下,在日本文化语境中,治愈被用来形容一种舒缓心情、净化心理、获得持久舒畅感的效果。而“治愈”和产业的结合最早发端于音乐领域,即治愈音乐,比较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当属喜多郎,他是治愈系音乐的鼻祖,当然坂本龙一也是不容忽视的治愈系音乐大家。随后,治愈系文学逐渐兴起和发展,而这和二战后的日本民族创伤和经济泡沫所带来的经济萧条背景息息相关,在这一时期,村上村树和吉本芭娜娜的小说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品,阐释出了日本民众面对现实自我的勇气与追逐。伴随着治愈系文学的大受关注,治愈系电影依托治愈系文学的这一载体,不断涌现出反应现实治愈的佳作;例如为大众所熟知的影片《情书》和《温柔时刻》等。其实,治愈系电影通常情况下都围绕着较为单纯的素材展开,缺少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其更多的是借助平淡温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刻画出人们生活的诸多细节,反映真实的现世生活,起到放松心理节奏,舒缓身心的效果。[1]而“治愈系”与经济的联合主要体现在居酒屋、卡拉OK和柏青哥三大文化载体方面,更确切的说,治愈系经济可以借助酒、音乐和钢珠游戏来舒缓整个社会的紧张节奏与氛围。
二、《镰仓物语》中的治愈系显现
(一)与自然和谐共处、慰藉压力下的人生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深谙自然环境对于国家、人民福祉的重要意义。日本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灾害频发的生态现状始终伴随着其国家的发展、牵动着国民生存的命脉;因此日本人会把自然这一主体的重要性排在首位,崇尚自然的力量,崇拜自然的恩賜。在日本治愈系电影中,不乏众多画面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场景,尤其是大海、森林和鸟兽鱼虫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放缓人们的焦躁情绪,给予观众亲近自然、体味自然、置身自然的良好体验。《镰仓物语》中,从影片开篇就可以看到一片汪洋大海,给人以静谧深邃的宁静感;随后是男女主人公一色正和与亚纪子来到镰仓,这里植被茂盛,森林富饶,给人一种置身于浓浓绿色海洋的体验。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其房屋结构和材质一般以木质居多,而这与对自然的崇拜也大有关联。日本文化中讲求质朴和极简的生活理念,这亦与木质家具的简约气质不谋而合,反映出了日本人敬重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民族文化。观看过日本电视或电影的人都会知晓他们在吃饭之前都会说一句“我开动了”,在《镰仓物语》中当纪亚子把饭端到餐桌上,他们会双手合十,说“我开动了”之后才会用餐。不少观众会觉得这和西方基督教餐前要祷告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感谢上帝对子民的关爱和施以恩泽;但对日本人来说,他们真正感谢的是自然给予了他们美味的实物,温暖的衣物、舒适的住所和健康的体魄,自然是他们信奉的神,因此他们会怀着敬畏和感激的心情去看待自然,信奉自然。[2]在影片中,这些美好的自然景物共存一处,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能够给予处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下的人一丝丝慰藉。
(二)修复文化机制、重塑家庭依赖
二战后的日本承受了巨大创伤,加之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经济泡沫,使得日本社会始终处于一种伤痛状态,造成了其国民对生命和经济都丧失了信心,对日本人的价值重塑和自我的个人认同感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诱发了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特色——对自我的极大不确定感的持续放大,并导致了个体的主体性危机和家庭危机的出现。
1. 修复受损的文化机制
影片男主人公一色正和作为一个中年作家,其一直以来奉行不婚主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了上辈即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自己人生不确定性的担忧。正和父母的婚姻在他看来是不幸福的,他亲眼看见母亲故意梳妆打扮得非常漂亮去给一个“陌生男子”送饭,从一个孩童的视野出发,他认定父母之间出现了隔阂,才导致母亲“移情别恋”。处于这种家庭关系和氛围下的正和,对组建家庭的信心和意愿明显淡化,阴影一直在他的心中不可触碰;而这显然是文化机制中婚姻观的不健全或者畸形导致的。虽然现今的正和遇到了可爱的亚纪子,但就在两人新婚不久,在遇到杀妻谋财这桩案件之后,正和独自一人呆在屋子中,对亚纪子说出爱情不一定能长久的话……这无疑是正和对人性的一种不确定性的论断、对婚姻和家庭的一种悲观的态度。此外,从杀妻谋财的罪魁祸首来说,私人欲望的膨胀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在当今社会,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发展状态使得人性的弱点逐渐暴露,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文化认同感。然而,通过这部电影,观众会通过不同人物对待婚姻的态度对比发现,文化机制的健康和良性状态影响在不断地泛化,国民的观念和思想在变得美好和谐,这无疑是治愈系电影的一大亮点。治愈系电影会透过普遍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点,来激起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无限思考,达到治愈整体社会的效果。
2. 家庭关系的和解与复归
在《镰仓物语》中,家庭关系是影片极力渲染、传达和塑造的重头戏。在日本民族文化受到世界快速发展的挑战冲击时,众多家庭矛盾也相继出现,例如父母的自私和出轨;然而在该片中,家庭依赖关系的和解和复归成为了导演想要传达的重点思想。正和的朋友本田由于疾病去世,但是他深爱结发妻子和孩子,在“死神”迎接他进入天国之际,本田祈求“死神”要留下来陪伴妻子和孩子多些时间,哪怕代价是他的灵魂变成丑陋的怪魔;他会时刻关注妻子的生活动向,没有钱的时候就悄悄地放钱在家里的邮箱以解妻儿燃眉之急,当有陌生人多次送妻子回家时他会大怒,然而几经波折之后,他放心地将妻子和女儿交由这个好心人来照料——这已超越了一般由爱情缔结而成的家庭边界,如此和睦及无私的家庭关系在这略显浮躁和虚伪的社会情境下具有一抹强烈的治愈亮色。在人魔夜市上,亚纪子看到的一位老婆婆其实是已经去世的存在,她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选择留下来继续和老伴生活在一起。电影中有这样的一幅场景,在一个夜晚,这位老婆婆搀扶着老伴站在通往黄泉之路的电车旁,之前的背景环境传递出这是在老伴去世前的一个时刻,他们的脸上没有伤痛,反倒是一幅永永远远在一起的幸福甜蜜画卷。老一代人们的婚姻观能够持续一生,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在面对社会文明更迭的现实面前,没有摒弃骨子里的古典文化与价值观,而这亦为日本家庭关系的良性化树立了典范。此外,影片中正和父母的关系塑造也是家庭关系正面转向的一处伏笔。在正和小时候,正和的父亲始终在追逐成为小说家的梦想,而这与其家族对他的期望背道而驰;但父亲并没有就此屈服,而是通过在无人的空间和时间将自己装束成与平时截然相反的形象,通过在狭小的世界中找到可以放松心灵,追求灵魂的安宁。然而,就是这样一副陌生的面孔使得正和误以为自己的父母关系不好,而母亲为了排遣心中的落寞移情别恋;这在正和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成为自己与他人皆不可提及的痛点。由于父母关系的不和谐使得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桎梏了孩子的尊严和幸福,这样的情形在社会中很常见,但《镰仓物语》治愈的一点就是,正和去了天国之后发现原来父亲和母亲非常相爱,甚至在母亲去世之后,父亲为了陪伴深爱的妻子,不惜放弃人间的一切享乐,只愿天国的母亲不再孤独。这种充满治愈系的家庭关系给予当今离婚率飙升的社会以清润的感觉,起到如沐春风的教化作用,唤醒人们那深埋在物质和欲望之下的真诚而淳朴的内心。
三、 永恒主题——生死哲学的三个维度
生死在人们的理念中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对死亡的刻画,往往呈现出一种黑暗阴森的意象。在日本众多影视作品中,出现大量围绕“死神”主题的影片,有恐怖类型的,有伤痕类型的。而《镰仓物语》中所刻画的“死亡”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避之不及的话题,反倒是一副轻松释然的状态,其可以从三个维度来阐释。
首先是“死神”的形象。提及“死神”,人们的脑海中显现的是黑色,伴随着狰狞的面目,但影片中呈现的“死神”是另一种形象。其是一个“热心肠”的年轻人,当本田结束生命之际,他向“死神”提出申请继续留在人间,“死神”虽然有着工作规则的束缚,但还是想到了满足本田心愿的方式,这一情节的刻画为死亡增添了一丝温情的色彩;其次,当亚纪子陷入大头魔手下所设计的陷阱之中,意外地失去了自己的躯体,只留下漂泊的灵魂;这时“死神”的工作就是引领她的灵魂走向天国,但是“死神”对亚纪子的遭遇深表歉意及怀有同情,对正和与亚纪子之间逝去的甜蜜夫妻关系表示惋惜;“死神”将自己对这一案件的疑虑如实地告诉正和并提供正和带回亚纪子的方式及风险。在影片的最后,正和与纪亚子乘坐贫穷神的碗重返人间时,“死神”向他们表示了最诚挚的祝福。由此可见,片中的死亡文化并不是悲痛和恐怖,相反,死亡是开启另一段人生旅途的转折点,是步入宁静天国生活的必经之路。影片对人死后灵魂依存的世界的描绘亦超乎了观众的固有印象;这里的死后世界即是天国,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和人间没有什么两样。天国里生活的人们微笑满面,正和的父母在这个世界中也是作为一对恩爱的夫妻存在,俨然和人间没有差别;随着每天黄泉之车的进站,不少人去迎接他们的亲人,大家在车站旁相拥,因为他们终于可以生活在一起不用忍受失去亲人的痛楚了。而这些都应证了生死哲学中的释然观,生与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生死的意涵不过是换了个时空而已。这种释然的生死哲学在当今社会中是非常欠缺的,人们惧怕死亡,但如果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死亡这个话题,就会明白它并不可怕,只是生命进入了另一种状态而已。[3]
四、 消极中的积极突破——日本文化视域下的无常观
“无常”一词源于中国的佛经,大致可以从世界万物、判定万物的主体和精神层面的“空”进行无常观的论述。其实,仔细分析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民众的精神世界可以发现,日本人的普遍思维就是无常观的真实渗透和反映,他们追求的不是对事物真理的探索和对万物规律性的探寻,而是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精神动力等。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日本人会用很响亮的口号激励自己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反映出其对无常观文化的推崇。虽然佛教上的无常观更多传达的是一种较为消极的力量,寻求人们的淡薄万物之情,但是日本文化视域下的无常观则是从消极的表达中寻求积极的突破,渴望在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中寻求新的机遇和开始。
在《镰仓物语》中,无常观的思想还是较为明显的,甚至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和为了救爱妻亚纪子,毅然决然地进入天国,但很不幸纪亚子被凶狠邪恶的大头兽控制了。大头兽为了得到纪亚子,与正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影片中有一幕是正和的父亲教给正和一个方法,就是学会用大脑,也就是精神和意念的方法在这个世界中生存,这使得正和在千钧一发之际,带着妻子跳下高楼的过程中使用意念的力量生成了类似于地板之类的承托物以及后来开往人间的桥梁,使得他们逃过了追捕。由此可见,人生道路上的勇气和意志能够催生出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充分说明日本文化中对意念或者说精神的重视。[4]
治愈系作为日本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还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例如影视、音乐和文学等在全球进行传播,彰显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获得了全球的认同。《镰仓物语》通过奇幻的情节设定,借助于平和恬淡的自然环境和质朴的社会关系,从传统家庭关系的复归和文化机制的修复着手,借助于释然的生死哲学,为观众谱写了一曲平凡而超然的生活之歌。正如影片所极力渲染的死亡正是另一段生命的起点,鼓励人们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活出自己的价值,用积极力量来治愈心灵。
参考文献:
[1]周刘冰.日本“治愈系”影视作品叙事研究——以松崎町宣传片《MATSUZAKI》为例[J].传媒论坛,2018,1(7):171-172.
[2]魏雅榕.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预感》的治愈系特征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34(6):57-60.
[3]王玉辉.日本青春治愈系电影的类型特征及影像抒写[J].当代电影,2017(11):70-73.
[4]刘美舒.治愈系影片的映像化表达——文学改编电影《傲慢与偏见》[J].电影评介,2017(2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