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澜+艾阿琛
摘要在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本文针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机构设置落后、专利维持年限短、转化实施率低、优质专利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原因分析,提出要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实施、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并强化“产学研”模式、加强专业人才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知识产权 管理 问题 原因分析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就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2016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中国是提交的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首次在单一年度内提交了超过100万件申请,位居全球第一位,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近40%,超过美国与日本专利申请数量之和,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五年位列全球专利申请量第一名。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知识产权大国,我们在“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二十—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更多核心科技,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不仅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优质的科研人才,其本身也在不断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在我国知识产权整体发展繁荣的同时,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根据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高校专利申请授权量从7399件增长到136334件,年均增长超过30%。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全国高校共获得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21项的77.8%。其中高校的获奖项目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58.8%。高等院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比例,充分体现了高校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工作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明高校的科研实力在稳步提升,对我国科研创新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固然不可否认,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反过来会制约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
1.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相对落后。目前我国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极少数高校设置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在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设置相关科室的监管模式。还有许多地方院校,由于科研实力比较弱,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在初级阶段,几乎没有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由其他管理人员代为监管。如表一所示,在全国高校中,设立知识产权专职管理机构的只占19.8%,70.5%的高校设置的是兼职管理机构,甚至还有9.7%的高校尚未建立任何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在设置了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高校中,有87.9%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在2人及以下。高校的科研创新实力对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影响很大,科研实力越强的高校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模式往往越先进。但是知识产权管理设置模式反过来也会影响到高校的科研创新活动,越是合理、先进的管理模式,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越有促进作用。因此科研水平实力不强不是忽视知识产权机构设置的正当理由。
2.专利的维持年限短。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专利的法定专利维持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为十年。法律规定维持专利必须缴纳相应年费以维持专利权,若不及时缴纳,专利權就会在期限届满前失效。一股而言,专利的维持时间长往往意味着其科技水平或者商业价值较高。根据报告显示,我国国内的发明专利平均寿命为3.8年,实用新型专利为3.5年,外观设计专利为3.2年;而国外在华的发明专利平均寿命为7.5年,实用新型专利为4.3年,外观设计专利为5.7年。我国企业的专利维持年限主要分布在4到8年,而高校仅为3到5年。这一系列的数据,尤其在与国外在华专利的对比中,显示出了我国的专利维持年限较短这一问题。专利的维持年限短,不利于发挥专利制度应有的保护创新、驱动创新的职能,同时也说明专利的科技含量和市场价值比较低。其中高校的专利维持年限又比企业短,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校专利创造的质量还有待提升。
3.专利的转化实施率低。据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有效专利实施率为57.%;从专利权人类型来看,企业的专利实施率相对较高,为68.6%,而高校的专利实施率只有9.9%;在用于生产出产品并投放市场的专利占有效专利比率方面,总体比例为42.9%,高校只占1.7%;在成功许可他人使用专利占所拥有的有效专利比率方面,总体为9.9%,高校只占2.1%;在成功转让给他人专利占有效专利比率方面,总体为5.5%,高校为1.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虽然高校的专利数量在急剧增加,但专利的转化实施率还非常低。有效的转化实施才能使科研成果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价值,否则只能成为一堆故纸束之高阁。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专利的研发在前期投入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在后期的专利维持阶段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所以较低的专利转化率实质上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4.优质专利所占比例小。所谓优质专利,是指专利本身拥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容易被转化实施,能够带来较大的技术革新或者商业利益。我国的专利可以分为三类: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一般而言,发明专利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其科技含量和创造水平相对较高,质量比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要优质许多。如表二所示,国内的发明专利仅占有效专利总量的17.6%,而国外在华的发明专利占到国外有效专利总量79.9%。对比国内外三种专利结构很明显可以发现,我国的有效专利比例构成并不均衡,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明显较小,而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这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授权专利中的优质专利比例非常之低。此外,我国高校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比例也比较低。从1986年到2015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获得授权的比例为52.1%。将近一半的专利申请都没有获得授权,申请专利的质量不过关是专利授权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间接地反映出我国高校重专利申请数量而轻专利质量的问题。另外,较低的专利转化实施率和较短的专利维持年限也可以侧面反映出优质专利少这一问题。正因为大部分专利质量不高,所以转化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其新颖性和独创性也维持不了几年,所以也没有必要花费资金去长时间维持专利权。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知识性较高的活动,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制度设定、流程监管、转化实施、人才培训、创新整合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系统化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使其智力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职能和社会效益。知识产权的诞生、转化实施及其正当权利的维护都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视,最明显的表现是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在国家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宏伟蓝图下,许多高校却没有制定自己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部分高校的科研实力有限,但是这不是高校忽视知识产权管理的理由。相反,正因为有提升科研实力的需要,高校更应当重视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不能让知识产权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短板。
(二)不恰当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
知识产权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和高校的激励政策,但是不恰当的管理或激励政策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知识产权发展的积极性。专利年费过高是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据乔永忠所做的专利年费收费标准比较研究,中国自申请日起五年内专利年费总额在被调查的54个国家或者地区中排位第四,仅次于美国、匈牙利和古巴;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专利年费总额明显较高,比日本同期专利年费总额的4倍还多,是韩国专利年费总额的约6.72倍。过高的专利年费导致我国许多专利权人在有效期尚未届满就放弃了专利专利权。专利失效原因分为四种:因未缴年费而终止、主动放弃专利权而终止、届满终止和其他。据统计,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失效专利中,因未缴年费而失效的专利占51.7%,因主动放弃专利权而失效的专利占11.2‰届满终止的占1.3%,其他占35.8%。可见专利年费过高非常不利于保护专利权人的权益,不利于激励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导向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有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但是能够根据本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科研实力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或者条例的并不多见。高校不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影响知识产权转化实施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从事专利创造主要是科研导向型,而不是市场导向型,所以高校往往注重科研本身的价值,而忽视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和转化实施的难易度。高校在科研创新中所创造出的专利成果很多只是为了科研项目的顺利结题,或者作为职称评审的工具,被转化实施用于商业市场的相对较少。相比企业而言,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缺少专业管理人员,不注重盈利导向,也没有考核上的硬性指标,这正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比高校做得好、专利转化实施率比高校高的重要原因。此外,高校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制度也不合理。我国高校对科研创新发明人的利益分配并未实现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利益分配比例过低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创造高质量专利的热情和动力,不利于高校科研创新的进步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
(四)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
我国高校非常缺乏专业化、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综合型的活动,需要精通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科研创新的流程、专利的申请与维护、商业市场的环境和运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因而—个优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必然是精通多面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在高校学科设置上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另外,高校普遍重视科研成果,而轻视成果转化,也导致许多高水平的专利转化专业人才不愿意来高校就职。
三、优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建议
(一)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在优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上,可以借鉴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先进经验。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高校大多采取集中管理模式,即将知识产权研发、成果转化管理与投资职能综合在一起,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机构,专职负责管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项事宜。以日本为例,日本教育部领导联合其国内几十所大学共同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比如东京大学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就是由产学研合作办、技术合作办和资本投资办组成。这样做有利于监督和控制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个流程,在熟悉技术和市场的前提下,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充分地分析和评估,以便做好科研成果实施转化等工作。这些高校知识产权专职管理部门还普遍具有投资功能,通过投资有利于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充分的商品化市场化。此外,德国、英国等国家有高校设立专门的公司来管理高校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工作。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我国有条件的高校应当设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引進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注重管理机构的技术转移和转化实施职能。
(二)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实施
重成果、轻转化是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想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实施率,首先要有成果转化实施的意识。为了不让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高校可以向企业学习,在制定科研创新的规划和目标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突破有技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科研课题,这样既有利于提升科研成果的综合质量,也使得科研成果更容易被转化实施。其次,注重知识产权管理的效益,改变以往管理以事务性管理为主的状态,积极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着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益。再次,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高校可以加强与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新方式,在技术转移方面向市场寻求商业合作,从而推进高校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
(三)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当是能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制度。首先,要完善职务发明创造知识产权许可收益分配政策,为了充分激励科研人员创造高质量专利的积极性,可以适当提高发明人和科研课题组的收益分配比例,另外还可以建立其职务发明以入股形式转化实施,通过奖励科研人员股权分红等形式提高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其次,要优化高校的各种考核评估体系。当前高校的各类评价指标,无论是科研论文还是专利成果,往往重数量而轻质量。实际上一些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才能出成果,而一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胜过无数低质量的故纸堆。过于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容易使得需要耗费时间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夭折。因此高校在制定各类评价标准或者考核评估体系时,要提高对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视,降低对数量的考核。对于专利成果的考核,建议综合考虑专利的科研价值、商业价值及其转化情况,并以此作为考核专利成果的主要指标。再次,要优化政府资助项目。高校的很多科研项目都来源于政府,某种程度上政府才是科研项目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这就要求政府在项目制定时要以实际需要为目标,考虑项目结题成果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在项目审批时,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实施的情况。
(四)落实并强化“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模式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之间通过彼此的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形成科学研究、商业开发和商品生产一体化的先进模式。落实“产学研”模式,要立足地方上的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高校的科研资源与地方的市场需求资源。高校有的是科研人才,而企业有市场需求和管理经验,还可以提供科研经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充分与市场接轨,也可以学习借鉴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还有利于弥补科研经费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产学研模式是一种互利互助、合作共赢的模式,非常值得推广和实施。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才建设
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核心,而高质量、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才建设需要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在政府层面,要提高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重视,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固然重要,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也不能忽视,其对于提高专利质量、扩大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对于此类人才不但要注重培养,也应当积极从国外引进。在高校层面,要完善大学的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专业的重视。由于知识产权管理要求的综合性较高,因此大学在该专业招生时要注重对理工科背景学生的招录,在教学上要注重密切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