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钰龙
摘 要: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就成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就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特征以及原则加以阐述,然后就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要素和设计方法加以分析,希望能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有助于促进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提高。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通过交往空间加强人们的交往了解,能够对居住环境有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通过从理论上对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设计工作提供相应参考。
1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特征以及原则
1.1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特征体现
其一,交往空间环境层次性特征体现。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其中的空间层次特征是比较重要的。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环境设计分成几个重要的层次,有私密性的交往空间环境,有公共性的交往空间环境,有半私密性的交往空间环境,和半公共性交往空间环境。其中的公共空间是重要的内容,这是为小区居民共同使用空间,常常在人口处以及道路交通等部位,比較方便小区的居民达到,能为居住区的人们提供休憩以及和外界交流的重要空间场所。其中的半公共空间就是小区的部分居民共有的空间,通常是通过住宅建筑进行组合围成的,这是组团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这些不同的空间层次,就组成了交往空间环境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
其二,交往空间环境的领域性特征体现。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空间领域性特征也比较突出,建筑是通过围墙实体界定空间边界的,这对空间领域形成就有着保障,能形成私密空间以及半私密空间。
1.2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从而保障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中充分科学的加以利用,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为人提供方便,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进行设计的,所以这就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加以充分应用。交往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能对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加以考虑,最大化的满足不同群体的交往空间的需求,提供安全舒适的交往空间环境。
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对于归属感以及领域性的原则要充分重视,对交往空间的界定方面要保持清晰,空间界定不能收到约束。并且要充分注重功能定位的明确化,这些功能要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居民的社会交往需求,形成多方位类型的公共空间等。通过这一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来进行增强领域性和归属感,给人们舒适安全的交往空间环境感受。
对于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还要充分注重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领域相对独立并又是整体,保持如此的设计感就能提高交往空间的功能应用质量。交往空间的环境设计中要注重为人们提供方便这一因素,从整体上到布局,以及从大空间到小空间的设计,都要能充分注重设计效果的良好呈现,将交往空间和居住区能融为有机的整体,保障交往环境设计的整体质量。
2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要素和设计方法运用
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多样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水体以及植物和小品设施,在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环境要素的设计过程中,水体要素所起到的作用是比较关键的,水体的可亲近性的特征比较鲜明,这也是居住区的居民比较乐意去的一个重要交往空间环境,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结合其功能可用于儿童嬉戏的就要设计的浅一点,可在水底进行绘制丰富的图案来激发儿童的兴趣。通过水体的应用进行形成交往空间,通过喷泉的方式,让人们在欣赏喷泉的时候能够聚集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交往环境,为方便人们的交往就要在水体周边进行设置座椅。
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的要素当中,植物要素是比较关键的,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注重结合植物的特性以及功能,加以合理的运用。通过植物配置完善交往空间,注重交往空间的层次性,既能够起到美化的作用,也能起到交往空间隔离的作用。通过植物的应用在设计中就要充分注重可达性功能发挥,居住区绿化交往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装饰性的作用发挥,并要保证其实用性,这就要增加绿地的可达性,为人们的交往创造空间环境。通过植物的应用进行空间领域的划分也比较关键,能够构建平面和垂直面以及顶平面的空间隔离效果,这对人们的交往空间层次性就能起到保障作用。
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中,涉及小品设施要素在设计的时候,就要保证设计的科学性,要充分的认识到小品设施的功能性以及装饰性等功能作用,首先就要将其功能性地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路灯的照明以及桌椅的休憩等,在满足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小品设施的装饰性功能的发挥,其主要是进行点缀以及装饰环境的,这对丰富人们的交往空间就起到了促进作用。
3结语
总之,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丰富人们交往空间的重要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的质量水平提高,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保障交往空间环境设计工作顺利实施,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为实际的设计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熊彬.城市住区微环境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
[2]谢先斌,丁礼平,王守富.浅议“绿满郧西”行动中的造林模式[J].湖北林业科技,2015(03).
[3]陈超,吴少华.居住区活动场地规划设计[J].现代园艺,2015(02).
[4]张蕾蕾,张东辉.居住建筑单元入口聚合性公共空间营造[J].中外建筑,2014(04).
[5]楼海文.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