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洪
在历史长河中,书法曾与文学、绘画等文化样式,一起撑起博大灿烂的中华文明。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功利的干扰、文化的取向,书法渐渐地淡出义务教育的领地。
一、书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被淡忘的成因分析
1. 因科技的进步,书法的再现功能被取代。千百年来,中国书写工具一直以毛笔为主,人们之间的信息往来,也就以毛笔书写的汉字为载体。这种现状与需求就迫使人们不得不专心于汉字表现形式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汉字书写艺术的形成与提升。然而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之间的信息往来,用笔书写的占比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汉字书写的艺术形式便渐渐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中。
2. 因功利的思想,书法的传统地位被动摇。功利性,追求功效和利益,或有功必获利。今天,功利性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改变着我们的行为取向,具体表现为干什么事都直接奔向功绩、利益、好处。如学校关心成绩,教师关心绩效、家长关心升学。这样,我们就无法静心研究书法,就无法感受书法中的美学价值,因无法感知与接受书法,它的地位也就渐被动摇。
3. 因文化的取向,书法的内在价值被淡忘。五四运动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损;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了当代主旋律,那些曾经润养中国人性格的文化形式渐渐地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形下,书法也未能幸免于难,内含于书法中的真、善、美也渐渐地被遗忘。
二、书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定位重设
1. 教授书法的技法,把握汉字的书写法则。关于写字教学,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曾大篇幅提及,并对汉字书写质量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端正、工整、美观等。然而实行至今,学生的书写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语文教学关注汉字书写的表象问题——端正、工整、美观,而忽略了支撑法则。当学生没能把握汉字书写的法则时,面对新的汉字,就难以“端正、工整、美观”地书写。为此,当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增开“书法课”时,就是要高于传统“写字教学”的格局,弥补写字教学曾留下的缺陷。首先,训练汉字笔画书写的规律。笔画书写规律是最基本的规律,是书法教育的基础形式。汉字笔画可从两个维度进行训练:一是,笔画形态,是指要把握住笔画外形的基本表现,要做到横要斜、竖要直、撇如剑、捺如刀;二是,运笔,是指每一个笔画在书写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力度与速度。其次,要分析汉字笔画组合的法则,是指笔画、偏旁组合成汉字时所遵循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大量的汉字书写形式。
2. 渗透审美理论,感知汉字线条的艺术魅力。书法是由一组组或灵动、或古拙、或精瘦、或雄浑的线条组成,经过不同人群、不同心境、不同审美标准下创造而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学元素,如“古拙典雅” “清秀飘逸”,如“巧出险峰” “平衡稳重”……如果我们不将这些蕴藏在汉字背后的美学原理点明,而直接让学生去感悟书法,他们是很难有大的收获的。这也是多年来写字教学在低层次上徘徊的根源之一。关于“美”,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先秦时期,以“羊大”为美;唐朝时期,以“丰腴”为美……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标准,故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取向。书法也是如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书法的认知不同,对书法“美”的评判不同,故而对书法“美”的表现就不同。因此,在书法教学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审美理论讲解与渗透。当然,在进行“审美渗透”的时候,既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讲解要浅显易懂、饶有兴趣,又要突出书法教育的本质取向:尽量用审美的视角去剖析汉字的构成,让学生明白这样写的美学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审美理论的浸润下,慢慢感受到书法的灵动与厚重。
3. 挖掘书法的内蕴,撷取汉字艺术的育人功能。书法教育,教什么?是“法”,它是技术层面的范畴,如笔法、章法、墨法等等。那它育的是什么?是“人”。或许有人会觉得,小题大做,否也。书法是中国人在追求至真境界、至美意趣、至善人格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尚真、尚美、尚善的印迹。大凡书画名家,基本是人格至善之人。反过来,亦是如此。想成为书画名家,必须完善人格修养。真正的书法教育,就是让学生在人格层面、在文化层面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此,开展书法教育,我们带領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进入中国哲学、艺术、民风等精神层面,感受书法背后的意蕴,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撷取人格完善的元素,从而做一个具有中国精神的中国人。
总之,在新的时期,我们只有重新对书法教育进行全新的定位,教授技法、渗透审美、挖掘内蕴,赋予它新的使命,才能让书法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
(作者单位:淮安市东双沟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