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

2018-03-09 20:21李冬梅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白杨公鸡松树

李冬梅

古人云:“学则须疑。”质疑是创新的重要基石,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想品质。然而,目前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在沿用烦琐的“分析法”,设计一个又一个问题,频频发问,学生则围着教师转,忙于应答,被动接受知识。语文教学肩负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任务,语文教师必须时刻努力为学生学会质疑服务。

一、巧妙挑起激烈的争辩

争辩时是思维最活跃、敏感的时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強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

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了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产生了激烈的讨论。一个说:“读了课文我觉得公鸡确实很美丽。”一个反驳说:“它从来不干对人们有益的活儿,到处游荡找人比美,还谈得上什么美?”对方毫不示弱: “那课题为什么不改成‘臭美的公鸡呢?”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课文作者表面上是在渲染公鸡的外表美,而实际上是在赞美公鸡“知错就改”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如果课题用“臭美的公鸡”,显然既丑化了公鸡的形象,又违背了作者的初衷。通过诸如此类的质疑问难,既使学生在争辩中产生了思维碰撞,又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一年级《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看插图,并让学生想:“你喜欢图上的谁?为什么喜欢它?”学生有的说:“我喜欢大松树,它长的高,可它不骄傲。”有的说:“小松树瞧不起人,风伯伯耐心地教育它,我喜欢风伯伯。”可这时,有一名学生说:“我喜欢小松树。开始小松树很骄傲,看不起人,可听了风伯伯的话,它惭惭地低下了头,它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不会骄傲了,所以我喜欢它。”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还有的说:“我也喜欢小松树,我想它会向大松树认错的。”……学生积极参与争议,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争议中得出了对小松树的正确认识,也使他们懂得了要多角度地辩证地看事物。

二、主动让出的质疑的空间

课堂教学在经历了“满堂灌”之后,又出现了“满堂问”的倾向,所有的问题都被教师包办代替,从而抹煞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封死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种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在课堂上留出较大的空间,由学生质疑。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材中的课文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我让学生自学前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写在预习本上。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了课文,你不仅会对白杨有所了解,而且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学生读了这课预习提示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样子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且表示已经读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从爸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扩大质疑的范围,可以对课题,对文中的关键词、句、段质疑,可以根据上下文质疑,也可以在理解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时质疑,甚至连标点符号也可以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和教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他们中间提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如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站起来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是: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做出来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三、及时捕捉思维的闪光点

学生解答问题,有时会因情境触发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正确意见,迸发出颇有见地的“火花”,即人们常说的“创见”。有经验的教师在这种时候,总是无比欣喜地给以充分肯定,并加以表扬。这不仅对提出“创见”的学生是很大的鼓舞,也可以激励全体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学习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后,打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到什么?一位学生回答:“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吗,孩子们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教师先是一愣,随即笑着问学生:“那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骗走吗?”学生答:“不会了,这下子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的。”教师说:“大家别笑,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还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好样的!其实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怎样对待。如果你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责怪自己是没有用的,而应该努力去纠正错误,这才是正确的方法。”这个学生,没为乌鸦惋惜后悔,所想的内容与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也不太吻合,但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总受冷落的人的心声,同时也反映出他面对挫折时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师敏锐地捕捉住其中的闪光点,适时地点拨诱导,既自然地揭示出本文蕴含的寓意,又升华了主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正确对待挫折的教育,同时也扬起了学生个体再创造的风帆,为全班学生树立了榜样。

再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文中有一段描述小船进孔隙的方法:“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面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学生提出疑问:“管理处的工人是怎样进洞的?”是呀,孔隙那么小,没人拉船怎么进洞?于是,我和学生查了大量的资料,但也找不出答案,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把这疑点暂时置放起来,等将来亲自到双龙洞去弄个明白。

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提问,要让学生经历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也就是说,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创新”。

(作者单位:穆棱市民主小学)

编辑/赵卓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白杨公鸡松树
白杨
两只公鸡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白杨
我是一棵深秋的白杨
白杨 西部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