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审视与前瞻

2018-03-09 19:23郭学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儿童教学

时至2017年9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摆在了全国小学生的书桌上,我发现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古诗词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也预示着,语文学习要回归本源,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但是,对于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都很有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比较欠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却是不容易的。怎样用好教材,教好古诗词呢?

一、改变成人意识过多,儿童立场不够,让古诗词学习从儿童出发

学习古诗词,我们似乎习惯于这样的模式:解诗题——明诗意——想诗境——知诗人——悟诗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以成人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替代儿童的兴趣,从而实现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具体表现为:

1. 课堂语言的成人意识过多。教师在上课时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等,往往会采用大段华美抒情的语言,这对于听课者而言,是很受用的,因为很美;对于执教者而言,也是很受用的,因为这些诗意的语言是自己对文本的真诚理解和感悟。但是这样的语言属于书面语体,它的特点是庄重、谨严,包含了大量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和术语,有时还保留一些古汉语成分。而师生对话则应采用口语语体,它的特点是自然、亲切、活泼、生动。在这样的课堂上,两种语体之间、师生之间必然存在着明显的隔阂,这就由于教师的成人意识过多,没有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

2. 文本解读的成人意识过多。儿童觉得古诗词难学是因为:第一,古诗词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经历特殊历史事件所萌生出来的,儿童对历史背景的不了解,使得他们和古诗词产生了隔膜。第二,我们的祖辈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言,特别是一些语汇、语言的组织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变迁,和我们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字音、字义也有差异,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的难度。第三,古诗词是思想开放的窗口,是特别自由的,大部分是跳跃的,有时还运用了夸张、比兴等方法,这就造成了诗词中语序的变化,存在许多空白点,学生不容易理解。而我们的教学又把着眼点放在文本上,放在这一首首古诗词上,要解释出来,说出意思来,他们就觉得难了。

教学理应如马斯洛所说的那样,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的方式学习古诗词。儿童的方式,包括唱一唱、演一演、舞一舞、画一画等各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儿童投入进去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图是两位三年级学生创作的诗配画,把它们张贴在教室中,既是分享,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当然,对“画”的理解不必拘泥,可以用彩笔在纸上画,也可以用文字进行描述。总之,教无定法。

下面是《江雪》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是我们看画面想诗句,现在我们来看诗句想画面。如果让你给《江雪》配一幅画,你会画哪些内容?请在诗句中圈画出这些词语。(生自读圈画,回答略)

师:除了诗句中这些景物,还要画什么?

生:还要画皑皑的白雪、茫茫的江面、江边枯萎的芦苇……

师:请把自己想到的画面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把小组内几个人想到的不同画面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流动的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想想看:可以怎么连接?

生:可以由远到近。

生:可以先景后人。

师:请哪个同学连起来说一说,你头脑中想到的画面。(生答略)

二、改变识记要求过多,诵读本体不够,让古诗词课堂呈现音韵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并据此提出阶段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古诗词的背诵数量和质量。然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有些师生将背诵、默写作为终极目标来对待,只重视背诵、默写的结果达成与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诵读”要求,体现在:

1. 忽视情感体验。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一些教师古诗词教学心态的真实写照。为保证考试不丢分,有些老师不注重古诗词教学实践活动,只要求学生“读几遍” “背过关” “默出来”,这种肤浅的教学,远离了古诗词本应有的灵性和美感,最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古诗词,变成了失去灵性的干瘪的仅用来考试背诵的文字。对古诗词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解读,也仅限于对作者及时代背景进行例行公事的介绍,或者只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忽视了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及个性评价,造成了欣赏的“失语”。

2. 忽视音韵节奏。古诗词作为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体,合辙押韵,旋律优美,读起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当我们不再执着于逐字逐句的解释,不再执着于课本的背诵,不再繁琐地查证溯源,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在感受意象、形成画面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古诗词教学才会有“味道”,有“劲道”。

但怎么做到“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让古诗教学根深本固、枝繁叶茂,似乎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儿童学习古诗词的障碍,也要看到儿童学习古诗词有天生的优势,每一个儿童都有一颗与生俱来的“诗词心”,它是具体的、形象的、梦幻的,也是涂鸦的、游戏的、活泼的,要通过诵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意象和画面,感受古诗词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当然,每位老师在音韵和节奏的处理上有自己的意趣和追求,例如《漁歌子》教学片段:

师:唐代词人张志和,他一生共写过五首《渔歌子》,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学生很有兴趣地练习读)

师:会读了,那谁来试试?(生读评)

师:才练习了一遍,我们就读得正确、流利!去掉拼音提示,还能行吗?(指名读)

师:把词的节奏读出来才有味,自己练练。(生练)发现没有,一注意停顿,这词的节奏感就强了!endprint

生:老师,我发现随着句子的长短变化,这节奏也在发生变化。

师:对的,这变化的节奏,咱们可以打着拍子来读,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词牌名老师来读。(师生边打拍子,边合作读词)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词里的“飞、肥、归”三个字都押韵,把这三个字读长点,非常有韵律。

师:这样读,词就变得富有节奏和韵律了。

三、改变内容分析过多,主题探究不够,让探究成为古诗词学习新样态

长期以来,起着重要文化传承作用的古诗词教学,多停留在读读、背背、讲讲的路子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对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

1. 百家讲坛式教。很多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却忽略了古诗词这一独特文体的诵读,整堂课下来,不停地提问;有时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教师干脆一讲到底,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强势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一节课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只能被动地听讲和记录,这种“单线学习”形式抑制了学生的感受和创新思维。

2. 缺乏个性地学。粗略估算一下整个小学阶段,大概有50节古诗词教学课。如果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一成不变地学,那么这50节课岂不变成一模一样?笔者认为,每一节古诗词教学课都应该有它独当之任,无论是内容积累,还是兴趣感悟,抑或方法策略……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显性上,也体现在隐性上。一节古诗词教学课,不在于让学生收获多么全面,而在于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刻的体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就是要求把自主学习的机会还给儿童,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即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知识本身,不局限于知识的表象,在这样开放的课堂里,古诗词学习必然呈现出迷人的芬芳。以《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这是笔者在杭州上的一节课,其最大的突破是跳出传统古诗词“教”的模式,课堂中央是古诗词研究小组“学”的汇报。

师:怎样学习古诗词,除了“读”和“嚼”,今天,长辫子老师还送给你们一个字——“比”。这里的比,就是比较阅读。星期三我请你们语文老师发给你们《清平乐·村居》 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单”,请拿出来。

师:你们对哪个选题有兴趣?就请到讲台上来,自由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要求:当一个或者几个同学在台上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可以补充,也可以质疑。

生1:我们小组汇报第一个选题的研究成果。我们的选题是: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放在课本第二组课文中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2:五下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课文:《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冬阳·童年·骆驼队》 《祖父的园子》 《童年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我想、童年的水墨画》都是围绕“童趣”这个主题。

生3:任何一首诗词,总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是,如果把这首词放在一个主题单元中,我们就能很快确定这首词重点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生4:一个“最”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喜欢的程度。一个“喜”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喜欢乡野生活,喜欢这里的景,喜欢这和睦的一家人,但最最喜欢的是最小的儿子,原因就在于他的淘气顽皮、天真活泼。

师: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看来,不管哪个时代,人们对天真烂漫孩童的喜爱都是一样的。(其他三个选题汇报:略)

四、改变就诗论诗过多,时代元素不够,加强古诗词在生活中的运用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的诞生,必然有一个起源、推广、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古诗词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1. 联系生活不够。古诗词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很大,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古诗词学习,既要遵循古人,又要与时俱进,让古诗词学习融入时代元素。例如,在《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诗仙李白生活在我们今天,面对远去扬州的老朋友孟浩然,他还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离别之情呢?答案是:发一条短信,或QQ留言,或写一封电子邮件,或者写一首现代抒情诗……这样的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2. 缺少写的运用。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追求“字字落实”,在理解翻译之后,就直奔主题——背诵,默写。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层次依旧只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上升到能力层面,更不用说用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来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把古诗词教学和“创意读写”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促进学生理解内化,提升学生的思维。有道是“文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是胡尧汉同学在学习《清平乐·村居》后,创作的一首儿童诗,表达自己童年的自由与快乐。

心情

我喜欢在冬日的雪地上走过/留下一串轻快的脚印/雪花像一个个冰雪精灵/从我的脸上飘过/融化//我喜欢春天的明媚/夏天的永昼/秋天的丰收/也喜欢冬天的凋零//我喜欢抬头看树上的小鸟/追逐,鸣叫/我喜欢低头去看那不起眼的大地/默默滋潤/万物。

这位同学深得古诗词之味,却能用现代诗的方式对古诗中体现出来的况味,进行创意表达。另一位学习软笔书法的学生,把《心情》这首诗用书法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于是,一种道不尽的“古韵今风”,扑面而来。原来,这里的“写”,可以用现代诗的方式诠释古诗,也可以用书法的形式表现诗歌,无论哪一种,都令人耳目一新。

(郭学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词儿童教学
踏青古诗词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留守儿童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六一儿童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