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韬
摘要:钢琴作为西方音乐文化的衍生产物,多以多声思维为主,而相比之下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单向思维,促使作曲家充分汲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养分,在精准了解其风格特点的基础上,与现代作曲激发相融合,塑造了优质的艺术文化作品,更加符合中国受众的审美口味及需求。本文基于对中国钢琴改编曲民族风格的探索分析,就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钢琴改编 中国化 民族风格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71-03
一、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
在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之后,中国形成了多民族共存体系,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构成,这就为钢琴改编曲的中国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下文主要从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旋律、组体、音色以及曲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其民族风格表现,具体表述如下:
(一)旋律
钢琴改编曲中国化实现了多种元素的创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旋律和声部分处理上。为了保护民族旋律的质朴、平和、清淡以及空灵的民族特性,中国钢琴改编曲时常直接采用较为完整的民间旋律,和声部分有机地融入了民族因素,淡化西洋和声功能性的同时,显著增加了旋律和声的民族性。例如,知名钢琴改编曲创作学家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中,就保留了原曲的旋律音调,线条展示出了柔和、连贯的美感,其逻辑重音设置更加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抑扬顿挫,充分展示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旋律和声的处理上,黎英海以二度、四度重置的和旋,并与五度相结合的改编方式,可称谓中国民族调式和声运用的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指导意义。另外,中国钢琴改编曲大家王建中,也十分擅长民族化的旋律创编。在其代表作《百鸟朝凤》中,有效地保留了原唢呐曲的主题音调素材,句式规整而又不失灵活,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丰富的色彩展现,大大提升了该作曲的感染力。
(二)组体
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人民经过数千年的努力创造了璀璨的音乐文化,其中涵括富含民族特色的调式体系,为中国钢琴曲改编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撑。根据对中国钢琴改编曲的谱例分析不难看出,很多作品并非一味地固守传统创作方法,而是在遵循灵活多变原则基础上,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偏音,继而造成了旋律与和声之间的冲突,具有不稳定性,但却取得了绝佳的乐曲情感体验。例如,陈培勋的《寄生草》在融入了广东小调之后,乐趣演奏活泼,描绘了春意盎然、勃勃生机的景象。基于此,中国钢琴改编曲还十分注重西方和声创作技法的借鉴,既不失民族风格特性,又富含新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传统和声、民族调式交织体,所塑造的音乐民族情感十分丰富。以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为例,其谱例构成中,有机地运用了符合变奏和不协和音,使得西北边陲音乐鲜明、艳丽的色彩展露无遗。
(三)音色
中国民族乐器组成有着十分鲜明的音乐特色和音响效果,使得音乐演绎富含着十分浓郁的民族韵味,有机地呈现出了中化民族的审美情绪。因此,充分吸收和模仿民族乐器的音乐特点及音响效果,是提升中国钢琴改编曲民族风格特色的重要技法之一,并为广大作曲家所用,例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可谓该种技法的成功应用典范。纵观《夕阳箫鼓》的篇曲构成,大致可分割为十一段,其中包括引子、主题、八个变奏和尾声,它在充分吸收中国支声复调织体写法及四五度空泛和声的基础上,形象地模拟了琵琶、古筝、箫等民族乐器音响效果,为受众营设了清晰而又朦胧的音色场景,十分符合中国受众的审美特点。正是缘于这种特殊的音色处理,才使得中国钢琴改编曲富含着十分浓郁的民族气息,将受眾带入到如诗如画、清新美妙的自然景色中,营造了一种纯净、淡雅、悠远的音乐意境,与中国“天人合一”的长久美学追求相契合。
(四)曲式
所谓的曲式即是指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通俗上可理解为是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按照一定逻辑分布、组合而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决定了整个钢琴改编曲的风格呈现效果。早在古典主义时期,西方就逐步塑成了严密的逻辑曲式结构,诸如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这类,这也就要求钢琴作曲必须要重视从全局出发,在理性逻辑思维的指导下有机地设计调式布局及主题发展。而相比于此,中国民族音乐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曲式结构,段落结构相对自由,其布局发展更加强调作者主观情绪变动,大致可归纳为一段体、二段体、变奏体以及多段体等几种结构形式。早期的中国钢琴改编曲有一个共同特性,表现为曲式结构单一。其中,二段体又可称为二部曲式,具有相对独立、结构相当的特点,一般为两个同样重要的乐段组成乐曲;而三段体则包括三部曲式和复三部曲式,由三个区别各异的乐段组成。特殊的曲式结构组成,使得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表现越发明显,呈献给受众不同的音乐感受。
二、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
如上所述,钢琴改编曲创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音乐构成,满足了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精神需求。在以往的历史实践,我国音乐领域大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钢琴改编曲创作经验,值得现代音乐发展借鉴。笔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中国钢琴改编曲发展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演奏手法借鉴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民族乐器作为文化历史的沉淀,富含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植根于民众生活。综合来看,中国民族乐器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及韵味,深深印刻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它通过不同的演奏手法,呈现出了各种韵味的音色,同时亦塑造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而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同样承载着差异化的文化底蕴,正是缘于不同的衍生环境,使之与生俱来就附带着与中国民族乐器迥异的风格及特征。因此,在钢琴改编曲中国化的过程中,要想突出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就需注重中国传统音乐与外来乐器的有机配合。事实上,中国很多钢琴改编曲都是由民歌或民族乐器汇入而成。所以,在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实践中,既要充分了解钢琴演奏的艺术特点,又需积极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大胆借鉴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从而创作出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作品,与中国民众的审美需求更加契合。这是我国音乐文化走出国门、走上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其现实意义毋庸置疑。endprint
(二)多声语言汇合
相比于西方音乐文化,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更加强调横向线条描绘,其丰富、发达的旋律表现形态为世界所公认。在乐曲的整体构成中,旋律可视为是关于音乐材料横向进行的发展,而和声则是关于各个声部纵向结合的发展,两者的有机配合塑造了风格多变的音乐场景,为受众带来异样的艺术审美体验。在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中国,和声的选用直接影响了作品的内容深度及艺术表现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流派风格,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纵观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历来都十分强调传统音乐中旋律线条美的塑造,又将钢琴这一多声性乐器的性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合理的和声、复调作曲技法糅合,进一步丰富了旋律线条。将横向旋律线条的流向贯穿与纵向多声部的重叠组合,深入挖掘了钢琴曲内容及风格,进而带给受众异样的审美感受。基于此启示,在未来的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发展中,作曲家要善于运用传统功能与民族色彩和声,突出民族风格的同时,清晰地展现创新脉络,为钢琴改编曲的中国化、民族化开辟新的道路,提升其艺术价值。
(三)复调处理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中国钢琴改编曲引入了西方复调音乐写作技术,以单线条为主要陈述方式,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中国钢琴改编作曲家将各种复调写作技术与中国传统五声性旋律、旋法和调式相组合,探寻出了一条富含民族风格的复调处理道路,相伴同生的创造了一批极富民族韵味的多声性思维钢琴音乐作品,为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体验素材。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是王建中的《梅花三弄》,丰富优美的组体,将梅花清新秀丽、冰清玉洁的音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即使在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富含民族审美趣味的钢琴改编曲依旧是人们所需要的,其作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汇、融合产物,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毋庸置疑,未来势将走向繁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通过多种元素表现出来,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在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发展富含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改编曲至关重要。对此,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深度解析中國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表现,充分借鉴既往经验,提出更多有效发展策略,从而为中国民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艺术审美素材。
参考文献:
[1]高琳.中国钢琴改编曲的美学特征[J].大舞台,2014,(08):123-124.
[2]滕明薇.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J].黄河之声,2015,(17):81.
[3]李静.中西音乐美学元素的融合——以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J].艺术评论,2016,(06):139-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