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娟
《小草》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格。听了两位老师教学《小草》一课,感觉两节语文课犹如柔美的音乐,均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其实学习语文,就好比嚼馒头,在慢慢地“嚼”、细细地“品”过后,方能品尝出那原汁原味的“面香味”,也就是语文学习中的“语文味”。在语文学习中,是否有过真实地“嚼”和真实地“品”呢?是否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浓浓的“语文味”呢?如果没有真实地“咀嚼”与“品悟”的过程,语文学习真实地发生过吗?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有效朗读是语文学习真实发生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意见教学建议”中写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这个任务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贯穿于每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之所以不能得以真实学习,多是平时的教学未曾让学生有效朗读。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堂仅有40分钟,哪有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这就比较现实地说明了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大多是教师直接灌输,长此以往下去,形成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囫囵吞枣。由此得出结论:小学生所发生的语文学习是很不真实的。因此,为了达成学生真实学习语文的行为,让学生有效地朗读十分重要。
以这两节《小草》课为例,教师都进行了有效朗读的训练。朱老师能把“课标”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钱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更是能感觉到学生的朗读让人意犹未尽,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两位老师同时将第二自然段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但指导朗读的方法各不相同。朱老师先让学生思考这一段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再找到说明这一特点的句子谈理解。谈后顺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采取多种形式地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轮读、师生齐读,最后引导学生齐读段首诗句。而且每学习一部分都要复沓地读中心句,可谓是在“读”上做足了文章。钱老师则是引导学生找一找人们为什么赞美小草,学生各抒已见后,让学生挑一个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通过指名读、评读、练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验着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在读中收获着语文知识及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不论用何种方法指导朗读,经过指导和鼓励后,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有很大飞跃,这何尝不是一件乐事!这样的语文课堂能够给人以积极的、有益的、可持续的影响,语文学习是不是真实地发生了呢?
二、引导学生经历感悟文本是语文学习真实发生的保障
有学者曾经提出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三重境界,一是浅表层——文本之文字層面;二是内层——文本之文学层面;三是深层——文本之文化层面。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浅表层面的阅读感悟上,当秉承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理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以感悟为本。
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思维实践中经历,在思维体验中层层筛选 、概括,从而得到学习收获。例如钱老师的课,让学生在第一次感悟中找到许多与赞美小草相关的词语,接着进行第一次筛选:分别去掉重复的或无关的词语;对留下的词语一一解读后,开始进行第二轮筛选:“你们觉得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人们赞美小草的原因,把它留下,其余的去掉。”层层筛选,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一步步动手操作中、思维训练中真实地参与着语文学习的过程,发生着语文学习的行为。
两位老师都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但处理的方式却完全不同。朱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大部分文中词语的基础上,体会小草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品质以及文美、意美、情美的方式是读。这篇文章大量地引用了古诗名句,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是使得文章文句优美,易于朗读。朱老师在这节课中注重了学生的个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现个性化的读法。而对于小草精神之美的体会,美读充分,情感自然升华,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小草所具有的精神也就不言自明了。另外,想象在学生体会小草精神之美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文中在三、五自然段分别提到了小草长在哪里,第三自然段寓意小草适应性强,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它依旧可以生长;第五自然段寓意小草对大地母亲的回馈。这两段中词句是完全对应的,朱老师就引导学生想象:小草还具有怎样的品质?还有哪些人具有小草的精神?当然,如果能以文章中的写作形式把它写下来就更好了。
三、“求证”“发现” 是语文学习真实发生的“强化剂”
朱老师的课堂是始终领着学生“求证”。在学生对小草的高尚品质整体认识后,朱老师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读课文,学习第二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随后总结这个自然段的结构,进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诗的韵律和现代文的抒情,更要把小草的顽强精神读出来。第三自然段时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出小草高尚品质。这样的教学避免了在课堂上对小草内在含义的枯燥讲解,层次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就内容而言,也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四、五自然段,朱老师让学生采用自学的学习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求证”小草特点。
钱老师的课则是领着学生在“发现”。 在钱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都是跟着感觉走,从筛选词语到概括句子到总结写法再到练写提纲,每一步都是学生阅读文本由“动情”到“动心”,由“触动”到“感动”,阅读思维逐步触及意脉层。教师善于抓住这些“动点”,实现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唤醒。开课伊始,教师没有急于去引导学生找出小草被赞美的原因,也没有引导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而是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词语写出来,与同学交流感受,在小组交流中、全班集体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氛围里,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层层剖析,思维火花的碰撞后,大家“发现”了小草的特点,这种“发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过程,这是主动学习、自我探究的过程。这个“发现”的过程融写于一体,既促读,又促写,唤醒了学生的言语心智,促进了阅读思维的觉醒。
细细想来,“让儿童真学”并非一件难事,只要从原点出发,把儿童当作儿童 ,把学习当作学习,把课堂当作课堂,就一定能够让语文学习真实地发生。本着这样的思想,思考目前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我们更应采取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踏入“发现”之旅,让学生真实地经历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才是语文学习真实发生的内在含义。
编辑/赵卓然endprint